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五九集)  2012/6/3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5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八十二頁,最後一行看起。科題,「淨念彼佛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聞甚深法。即生信解。乃至獲得一念淨心。發一念心。念于彼佛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『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』,「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,均即是一心也」。前面講一心、一念,「一念淨心」,最後講到乃至十念,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,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,皆生彼國。一心是十法界的本體,這個話講得好,「真如實相之異名」,一心就是真如,一心就是實相,一心就是自性、就是法性、就是中道第一義谛,佛用許多名詞來形容它。只有這是真的,除這個之外全都是幻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真是自己的真心,妄是自己的妄心,總不離當人自性,就是自己。所以,整個佛法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自己的真相而已。「亦即《那先經》謂爲最爲第一,《彌陀疏鈔》謂爲全體是佛者也」,這是給我們解釋一念淨心,一念淨心最爲第一,一念淨心全體是佛。『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』,「彼佛」是阿彌陀佛,「即定生彼國者」,決定往生。這正是日本人「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」,前面我們讀過。「凡夫之信心,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,即得往生也」,一再的強調一念,一念信心,用這個心去念佛就決定得生。「又此一念,既已全體是佛,即此全體是佛之念,以念彼佛,故一念即得相應」,古人所謂的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「是以定生彼國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「得不退轉無上菩提」,這就是願文裏面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

  底下一段,「往生勝妙果德」,我們看經文:

  【此人臨命終時。如在夢中。見阿彌陀佛。定生彼國。得不退轉。無上菩提。】

  念老的注解說,『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』。「因一念往生者,既亦曰叁輩,故品類不一。臨終景象,亦應隨之而異」。這一段是講一心叁輩,不是專修淨土的。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只要對淨宗真信、真想往生,像前面所說的,每天只要早晚修這個十念法,盡一口氣爲一念,就是兼修淨土法門,往生的時候信願懇切,統統能往生。說明這個法門廣大無極,也證實了淨宗心量之大無所不包。過去因爲交通不方便,資訊不發達,與外界往來稀少。如果在今天,那些祖師大德一定會說,無論修學哪一種宗教,早晚都能夠加上十念,念阿彌陀佛,以他修學宗教那種的虔誠,斷惡修善的功德,回向求生淨土,也必定得生。爲什麼?符合四十八願所說的,也符合十九願所說的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就是我真相信,我真想去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,蕅益大師說的。所以法門廣大,無與倫比。臨終往生的景象,當然各個不同。

  「于上輩者,生死情盡,凡聖體空,明識佛無來去,而見佛來。了達生死本空,而現往生。舍此生彼,皆如幻夢。故雲如夢也」。這先說上輩的,上上品往生的。第一個,生死情盡,這斷了。什麼斷?念頭沒有了,心裏頭沒有生死這個念頭。這是有很大的智慧,很深的定功。生死情盡了,凡聖體空。有沒有凡聖?凡聖是假名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哪來的凡聖?凡聖是從迷悟上說的。迷悟也不是真的。一真法界裏頭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對立,哪來的凡聖、生死?所以統統沒有。六祖惠能開悟時候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這裏頭就沒有生死、沒有凡聖。這是什麼?自性清淨心現前,就是一念心現前了。一念無二念,有生死是二念,有凡聖也是二念,二念是凡夫,一念是佛與法身菩薩。所以明識,明是明白,識是認識,佛沒有來去。沒有來去,見到佛來了,那是什麼?緣,緣成熟了,佛現身。佛在什麼地方現身?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了達,了是明了,達是通達,生死本空。實在說沒有生死這樁事,我們完全看走了眼,迷在這個幻相當中,以爲它有生死。自性沒有生滅,這個我們都承認,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生滅」,不生不滅。那麼相,凡所有相,是生滅的。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,雖有生滅,你找生滅了不可得,你去找。

  現代的科學家用精密的科學儀器,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。一千兆分之一秒,你能說它有生滅嗎?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比這個還快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個生滅我們捕捉不到。我們這個眼睛,一秒鍾二十四次的生滅,我們眼睛就被騙了,誤以爲是真實。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們有個概念,概念很模糊,不清楚。這個畫面打在銀幕上,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們看到什麼?只看到一個影像,模糊的影像,裏面什麼東西不知道,瞬間就沒有了。大概二分之一秒,我們才看出形相是什麼東西,也是突然就滅了。這就是生滅即是不生滅,你不能說它有生滅,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生滅,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,所以說不生不滅。如果真的不生不滅,你說它毫無意義,它有生有滅,但是你沒有辦法捉捕到。我們的六根都捉捕不到它,意根,就是第六意識,對它也沒辦法,它速度實在太快了。

  那我們本身,第六意識頻率同樣是這麼高。如果在同一個頻率當中,我們知道,他就見到了。什麼人能夠跟這些事實現象同一個頻率?大乘教裏頭佛說的,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可以跟它是同一個頻率,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是菩薩五十一個等級最上面的第四個等級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。再上面就不是菩薩了,叫妙覺如來,究竟的佛果。這五個地位的人看得清楚,看得清楚的原因就是頻率相等,所以佛對于這些事情知道得這麼清楚,道理在此地。今天科學家他用的是儀器,沒有這些儀器,他自己六根統統緣不到,他跟我們一樣。所以這是上輩的人,實際上他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知。明了生死本空,沒有這回事情,而現往生。舍此生彼,皆如夢幻,舍此是離開娑婆世界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都像在夢中一樣。這個夢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好像是在夢中,故雲如夢。

  「于中輩者,了達世間,皆如夢幻泡影」。中輩往生的人,受《般若經》的熏陶,印象非常深刻,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夢幻泡影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。「故于臨終,無所留戀」,關鍵就在這一句,他臨命終時,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。「視同夢中」,把事實看成夢境一樣,所以他很容易往生。我們上輩這個功夫做不到,中輩可以,我們能做得到。也就是現前生活在這個世間,一定要把這個世間看作夢幻泡影,不要當真。爲什麼?你的清淨心能夠現前,你生在這個世間很快樂、很自在。你也可以盡情去享受,但是你沒有占有的念頭,你沒有控製的念頭,你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多自在。學了佛,可以跟佛一樣的看法、想法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這個想法能讓我們自性一念真心現前,能讓自性裏面真實功德現前,這個對于往生品位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。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,是真實的看法。我們把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都當真,這是錯誤的看法,不知道整個宇宙都是在一千六百兆頻率之下産生的幻相,真是夢幻泡影。佛的看法看正確了,沒看錯,我們看錯了。所以中輩這個五句我們要記住、要學。了達世間,夢幻泡影,故于臨終,無所留戀,視同夢中,這往生決定去了。

  至于下輩往生的,「其人臨終,彷佛似夢,得見彼佛」,也能往生。臨終的時候念佛,真信、真願、真念佛,佛來接引,好像在夢中一樣。他自己看得很清楚,別人看不到。如果這個人有福報,臨終神智清楚,他會告訴旁邊的人,我看到佛來接引我,我跟佛去了。這個人是決定往生了,臨終神智清楚,一點都不迷惑。我們想到,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頭記載的瑩珂法師,一個破戒、作惡的出家人。爲什麼他會破戒、作惡?我們一般人講劣根性重,不善的習氣太重,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,所以天天起不善的念頭、起不善的行爲。好在這個人還相信因果,自己想到一生所作所爲,將來果報必定在地獄,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。這是他能往生第一個真正的原因,他怕地獄苦。

  向同學們請教,同學們勸他念佛往生,給他一本《往生傳》看。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,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,念了叁天叁夜,不睡覺、不吃飯,真心念佛。爲什麼?知道前面兩條路,一個是極樂世界,一個是無間地獄,不能往生決定墮無間地獄,這拼命。這就是前面所講的製心一處,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。發的心是勇猛心、精進心,一向專念,叁天叁夜,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這個也象是在夢中,阿彌陀佛念來了,這個夢境必定是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模糊,似夢非夢。佛告訴他,你還有十年壽命,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,我來接引你。瑩珂聰明,真了不起,跟佛說,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佛答應他,好,叁天之後我來接引你。佛爲什麼不當時帶他走?佛的本懷是普度一切衆生,如果當時把瑩珂帶走,度衆生只度一個人,不能感化很多人。所以叁天之後,讓他把這個信息告訴大家。你看看《往生傳》上記載著,一千多年之後我們看到這個記載都深受感動,瑩珂度了多少衆生。不相信淨土的,看到他這個樣子相信了。

  當時寺廟裏上上下下瞧不起這個人,念佛叁天他就能往生,預知時至,佛來接引他,讓寺廟裏每個人都發心了。你看,造惡、破戒的比丘,佛都接引他,何況持戒守法的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現身說法,叁天之後他真走了,不是假的。他要求大衆念佛送他,大家都歡喜,我們念佛回向給你,給你求往生,看你是真的是假的?念到一刻鍾,古時候一刻鍾大概是現在半個小時,瑩珂跟大家說,佛來接引我,佛來了。他看得見,別人看不見,就走了,沒有生病,說走就走。他往生的品位,我們相信絕對不是下品。雖然《觀經》上講,下輩往生的都是破戒、做不善業,就是罪惡的衆生去往生的。瑩珂是叁天叁夜念佛的功夫,業障消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