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六0集) 2012/6/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6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八十七頁,「往生正因第二十五」。我們學到第一行,從第一行看起:
「又本品所示諸因,多契于《觀經》之淨業。《觀經》雲: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」。所以叁福是我們修淨土第一門功課,屬于行門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早年我住在美國,跟黃念老見了面,他教給我,夏蓮老一生最大的願望,是希望能建淨宗學會,在大陸上一直沒有建成,希望我在海外建立淨宗學會。實際上,淨宗學會跟從前的蓮社沒有兩樣,只是名稱換成現代化,這個也是有道理,與時俱進。「蓮社」兩個字,社會大衆對它很迷惑,不知道這是什麼,如果說淨宗學會,大家概念就清楚了。所以蓮公的提議是非常值得效法的。我們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加拿大成立的,在溫哥華,現在這個會還在。第二個會是在聖荷西,楊一華主持的,這都還在。第叁個在洛杉矶,陳景昌領導的,都還做得不錯。
淨宗學會成立之後,我寫了一篇緣起,緣起裏面提出行門五個科目,我們日常生活,生活的標准,五個科目。第一個就是淨業叁福,第二個是六和敬,第叁個是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是菩薩的六度,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願。簡單,不麻煩,容易記。這五個科目必須要記住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絕不違背,這是真正淨宗學人,彌陀弟子。這叁條不僅僅是修淨土,可以說世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這叁條做基礎,沒有這叁條,無論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,這叁條是根之根、本之本,就是太重要了。第一個,第一條四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前面兩句是根之根,後面兩句是本之本,就是戒律,戒律的根本。這一條做不到,後面全沒有了。怎麼做?我們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,因果教育,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有這兩個基礎,你才能夠修《十善業》,《十善業》是佛家的根本。爲什麼十善做不到?沒有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感應篇》,所以你做不到。《弟子規》是倫理道德,人懂得倫理道德,他會斷惡修善,羞于作惡;人懂得因果教育,不敢作惡,所以因果比道德還重要。道德有時候規範不住,惡念起來了,想到因果報應就害怕,自然不敢做了。
中國自古以來,這個國家長治久安,靠什麼?靠教育。教什麼?教倫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。所以這個國家幾千年長治久安,令人羨慕。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,確實是被慈禧太後疏忽了。在我們想象當中,慈禧太後的文化水平一定不是很高,如果有高度的文化水平,她不會這麼做,自封爲老佛爺,這是中國曆史上沒有過的。曆代帝王都稱叁寶弟子,確實都受過皈依、五戒、菩薩戒,多少帝王都受過,明清有一些帝王還受過金剛乘的叁昧耶戒,菩薩國王,政治焉能不好!
所以,淨業叁福決定不能疏忽。有了第一條,第一條是人天福報,人做好了才能夠學佛,人要沒有做好怎麼學佛?你看看,佛經一展開,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佛弟子最低的標准,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這才能學佛。那我們這個經上有講到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都能往生,他是善男子、善女人?是的,一點也沒錯。他造作惡業是沒有接受到教育,他造的。學佛之後,或者是真正聽到中國傳統文化,他就省悟了,他就回頭了,真正認錯、真正忏悔,那就是好人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叫浪子回頭金不換。壞人回過頭來比好人還要好,所以這一回頭,真念佛求往生,確實有生到上品上生這麼高的地位,真回頭了。這個道理不難懂,因爲佛說了很多次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作惡回頭,一下就提到這麼高的地位,是有道理的,是可以相信的。因爲一切衆生有佛性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真的一回頭,這個東西統統出現,他就成佛了。
所以受持叁皈,受持叁皈是有十善業道的基礎,沒有前面的基礎,十善做不到。所以世尊他老人家的教誨,對于修學有嚴格的要求,那就是一定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。小乘是人天法,這個地方第一條、第二條都可以說是小乘。第一是小乘的基礎,人天福報,有這個基礎才能提升,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今天的叁皈,章嘉大師說得好,叫結緣叁皈,不是真的,給你舉行一個儀式,結緣。真的怎麼樣?真的你得受用,你得受持了。受是你接受了,持是你做到了。在哪裏做到?在起心動念、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做到,持是保持而不失去。叁皈是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的經論都沒有離開它。佛法僧稱爲叁寶,佛是什麼意思?覺悟的意思。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,念念覺而不迷,時時覺而不迷,事事覺而不迷。這誰能做得到?不是真正前面這第一條做得圓滿的,不可能做到。第二是皈依法,法就是規矩、是方法。佛法裏面也稱爲方便,方便是最好的方法,便是便利,叫善巧方便,法是軌道、是道路,正而不邪。皈依僧,僧是依教修行的人,在家、出家都包括,只要依覺正淨修行,都可以稱之爲僧。僧的標准是清淨。
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清淨就是僧寶,平等就是法寶,覺就是佛寶。這個經題裏頭有叁寶,有叁學,清淨是戒律,平等是禅定,覺是智慧,戒定慧叁寶,也是經律論叁藏,清淨是律藏,平等是經藏,覺是論藏,經律論叁藏,這個經題多完備!多殊勝!十方叁世所有一切如來的法寶統統在這個題裏頭,夏老這個題會得太好了,天衣無縫,全是佛說的,沒有自己加一個字在裏頭。我們這個經題就是圓滿的叁寶、叁學、叁藏。受持叁皈,「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這八個字,至少我們要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出家加上《沙彌律儀》,這才像個樣子。這是小乘,入佛門了。前面不一定入佛門,世間法、人天法,第二是小乘,第叁是大乘,大乘在小乘之上,沒有小乘的基礎,就不可能學大乘。
大乘第一個,「發菩提心」。菩提心,經論合參,《大乘起信論》跟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合起來,菩提心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,經上講至誠心,《起信論》上講直心,兩個合起來看,直心就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真誠到極處,這心裏頭沒有妄念,這個裏頭境界有淺深差別。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了,他就不是凡夫,圓教初住菩薩,發心住。這個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所以一發心,古大德講,成佛有余。心發了,是一刹那,不能相續,能相續他就成佛了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從定中起來,菩提心現前;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聽《金剛經》,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菩提心現前。這心一發就成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圓滿的菩提心。我們今天初發心,對叁寶真信、真敬仰,認真學習,這也算是菩提心。
第二句,「深信因果」,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,普通因果世間人都相信,這是菩薩。菩薩深信因果只有一種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所以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跟我們這個經上,叁輩往生、往生正因完全相應。「讀誦大乘」,這裏面還有精彩的部分,最精彩的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無論什麼樣的經典,你對它真正歡喜,這個歡喜就是有緣。爲什麼有緣?過去生中曾經學過,現在又碰到了,所以你對它歡喜。行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佛說得很明白,無論哪一部經論,要緊的,一門。一門,你專心,專心是真心,二心是妄心,你是一心,一心就是專心。專心時間久了,決定得定,就得叁昧,你學《華嚴》得華嚴叁昧,你學《法華》得法華叁昧,你學《楞嚴》得楞嚴叁昧,叁昧無量無邊,學淨土的得念佛叁昧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叁昧。得叁昧之後,緣成熟了,他就開悟,大徹大悟,那就成佛了。所以,我們要曉得,讀誦大乘有這個秘訣在裏頭。自己成就了,就教化衆生,「勸進行者」,勸進行者,今天講的弘法利生。你看,淨業叁福一共十一句,前面十句自利,成就自己,自己成就之後利他,利他只有一句,勸進行者是利他,自行化他。
「如此叁事,名爲淨業」。極樂是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地,福地福人居,沒有大福報的人,那個地方你怎麼能住得住?所以具足淨業叁福,這是大福德的人,那極樂世界就是爲你准備的。一心信樂念佛人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相應了。所以,佛說出這一段話之後,告訴韋提希夫人,「汝今知不」,你知不知道?「此叁種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重要。換句話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十方叁世這些修行人要想成佛,都要以這個作爲正因,這叁條做不到,他決定不能成就,你就知道這多重要。
我們也曉得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他這些弟子四面八方傳教,教化衆生。我們從曆史上看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叁、四百年。像印尼,我們到印尼去看到的,印尼在七百年前是佛教,現在完全沒有了。阿富汗大概也有七、八百年,現在完全沒有了。唯獨在中國,在中國將近叁千年,中國曆史記載。爲什麼?我們讀這段文就明白了,中國人講孝道,孝親尊師,有這個根,外國人沒這個根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你看,佛法談第一句不是奉事師長,第一句是孝養父母,沒有孝道,哪來的師道?所以孝親尊師是聖賢之學,大乘佛法的根基!中國,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,中國人崇尚孝道,中國古聖先賢、老祖宗教化後人都是以孝爲中心。這樁事情我們清楚、我們了解。
中國有文字四千五百年,從黃帝時候發明文字。黃帝以前也有這些圖畫,伏羲畫八卦,可以說是文字的起源。伏羲距離黃帝一千年,我們如果從伏羲說起,那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曆史。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,文化決定早過文字。古印度婆羅門教,我跟他們也很熟,他告訴我,他們不重視曆史,沒有文字記載。傳說,根據傳說,他們這個教在印度已經有一萬叁千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