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曆史。我相信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少于婆羅門教,我相信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至少也有一萬叁千年。我們從孔老夫子那裏得到一些信息,雖然這些信息不很清楚,很模糊,我們有理由能相信它。

  夫子一生做學問的態度是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這兩句話的意思,孔夫子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他是個很老實的人,他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給後世的,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,不是自己的,這就是述而不作,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。對于古聖先賢,這個傳下來的東西他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好古,非常喜愛古人的教誨。孔子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年,所以,從孔子這種修學態度來看,夫子所學的是遠古老祖宗傳下來的教誨,他把它用文字記載下來,傳給後世,所以後人尊稱他爲集大成者,大成至聖先師。他把傳說整理成書籍,這就是六經,流傳給後世。

  所以《論語》裏面很多話,「子曰」,我們相信孔子說的都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教訓,不是他自己的東西。這個態度好!完全肯定古人的智慧、古人的道德、古人的行持,完全肯定,止于至善。後人比不上,爲什麼?後人妄念多、雜念多了;古人心清淨,沒有欲望,沒有雜念。在佛法上說,人要把欲望放下,智慧就開了,自性裏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無量德能、相好,統統可以現前。近代的科學家跟上一代不一樣,上一代不重視古人的成就,近代發現,認爲古人有一種很了不起的本能,我們也有,但是他們能保持,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,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中國人所謂的「人人皆可作聖賢」,佛所說的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。

  清淨心生智慧,智慧能夠明了宇宙的真相。古時候中國跟印度在方向、目標、理念,可以說非常接近,但是方法上比不上印度,印度人重視修禅定,中國在這上沒有。中國古聖先賢只是教人要克製自己的欲望,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,你的德行、智慧就成就了,對這個很重視、很講究,沒有去修禅定。殊不知修禅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,能夠擴展眼界,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你能看到,我們沒想到的東西你都能知道,所以禅定能了解六道輪回的真實狀況。在中國,古人有六道的信息,但不是很清楚,在典籍裏頭記載得很少,不像印度。釋迦牟尼佛爲什麼降生在印度?我們也明白,印度人對于宇宙人生真相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,比我們中國人進步。佛要選擇在那個地方去降生、出世,幫助他們再向上提升,這就是衆生得度的緣成熟了。中國成熟,跟印度相比差一千年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,大乘佛法才傳到中國,中國人的緣成熟了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記住,這叁條十一句,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,他們修行證果就憑著這十一句。

  「又曰:複有叁種衆生,當得往生」,那還有叁種人,他們有緣分往生極樂世界。「一者,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」,心地慈悲善良,不殺生,這樣的人念佛能往生。最近這幾年,地球上災難頻繁,尤其是馬雅災難的預言,從西方傳遍全世界,說的時間就是今年。我們不要去理會它是真的還是假的,但是他們教給我們化解災難的叁個方法,值得我們做參考。這叁個方法,第一個就是慈心不殺。不過他裏面加一條,要求我們采取素食,不吃衆生肉,這第一種。第二種有愛心,愛自己、愛衆生,愛一切萬物。第叁個要有定功。定功是什麼?災難現前,不驚不怖,你不害怕。你有這種定力,這個災難對你就不會産生傷害。你看,素食、愛心、定力,決定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,心是定的,就能夠避免這個災難。

  第二,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」。確實,爲什麼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,這個人當得往生?因爲淨土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,如果不把它道理搞清楚,信心生不起來。我學佛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學佛的時候,應該是四、五年了,我認識忏雲法師,離開工作之後,在他道場住了五個半月,他是念佛人,修淨土的,勸我修淨土我都不能接受。我喜歡經教,特別喜歡《華嚴經》,所以我沒有接受。那個時候對淨土小看了,輕視它,認爲這大概是釋迦牟尼佛對于那些愚夫愚婦,沒有文化、沒有知識的人,教他這個方法,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。大乘經典讀多了,不但讀,而且常常講解,大概二、叁十年之後,我對于淨土法門完全接受了。李老師勸我,我也沒接受。我的接受是講《華嚴經》、講《楞嚴經》、講《法華經》,在這些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搞明白,事實真相搞清楚,死心塌地專修這個法門了。自己雖然專修,可是還是涉獵很多經教。

  真正專修應該說是前年開始,年歲大了,八十多歲了,要認真替自己往後著想了。那想想,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沒有把握成就,淨土這一門有把握,這要幹有把握的事情,沒有把握的事情則不能幹。沒有把握,心裏很喜歡,沒關系,到極樂世界再辦,先取西方極樂世界,然後再修學自己喜歡的法門。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,無量壽,壽命長。你說《華嚴經》,照我這個講法,一部《華嚴經》講圓滿要二萬個小時。一天講兩個小時要講一萬天,一天講四個小時,也得講五千天才能講完。確實我們沒有這個壽命。所以這樣的大經大論,一定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學習。這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重要,讓你對于諸法實相,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了。大乘方等裏面所說的就是今天所講的哲學跟科學,真的講到究竟圓滿。這是第二種人,真正修學大乘,肯定最後選擇淨土。

  第叁種,「修行六念。回向發願,願生彼國」,這叁者。六念是六樁事情,我們這個地方有丁福保居士《佛學大辭典》的資料。第一個是「念佛,念佛具足十號」。佛有十種通號,在前面我們統統都學習過。第一個是如來,如來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最淺的解釋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,這是大家最容易懂的。如來說乘如實道而來,這個如實道就很難講了,這是科學、哲學上的東西。佛、世尊,「有大慈大悲大光明」。這個慈悲是從自性裏面發出來的,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,大乘教裏面稱它爲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緣,緣是緣分、原因,沒有原因,慈就是愛心,沒有原因的,真實的慈心、慈愛;悲是憐憫,都是屬于愛心。悲是偏重在憐憫,慈是偏重在與樂。同體,只有佛知道,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。一體,哪有不照顧的道理?父母照顧兒女,尤其是嬰兒的時候,真的無微不至。佛菩薩對于一切衆生的照顧,就像母親照顧嬰兒,無條件的,完全奉獻。

  佛有大光明,大光明就是大智慧,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跟知識不一樣。智慧是覺悟的人有,知識,沒有覺悟的人他努力認真修學,他所得到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一定從戒定當中修得,離開戒定,不可能有智慧,有知識。今天這個世界,所謂知識爆炸,真的,全是知識。智慧?智慧沒有了,看不到有智慧的人。縱然有智慧的人,大概也都到深山裏面去隱居去了,與世隔絕了。他爲什麼要這樣做法?世間人不認識他,世間人對他不予肯定,所以,他只有獨善其身,不能兼善天下。不是他不願意,緣不成熟,這是佛法常說的。

  所以,「神通無量」,神通是方法,智慧是真性,「能拔濟衆生之苦,我欲與佛同也」。這念佛人想什麼?我也想跟佛一樣,他成佛了,我也想成佛,常常有成佛這個想法,這叫念佛。那我們念阿彌陀佛,一定要有這個想法,沒有這個想法,這阿彌陀佛叫白念了。什麼個想法?我到極樂世界要成佛,我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要有這個想法。念念都有這個想法,這是真念佛,這個跟阿彌陀佛相應,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這重要!要不然你佛是白念了。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,我是我,我現在很可憐、很苦,求阿彌陀佛來救我,這不行,這個念頭不行。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希望我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才行,這是阿彌陀佛最歡迎的學生。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我們要與佛同心同德、同願同行。

  第二個「念法」。法是什麼?法是經典,「念如來所說之叁藏十二部經,有大功德」。經典是什麼?經典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化一切衆生的這些資料。佛當年在世講學,只有言語,沒有文字記載,他也沒有講稿,什麼都沒有,跟孔老夫子一樣。這些留下來的經典,都是佛去世之後,弟子從記憶當中把它寫成書本,流傳給後世。所以這一些經典裏頭,有很多人寫的,不是一個人,都是佛的入室弟子,真正開悟的這些學生,我們稱他作菩薩、阿羅漢。結集也非常嚴謹,怕傳錯了。當時佛的侍者,阿難,這個人在大衆當中記性最好,他有很強的記憶力,聽過一遍,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。所以就請阿難來複講,把佛當年所講的經請他講一遍,五百大阿羅漢做證明。這個聽衆,給誰聽?五百大阿羅漢聽。只要有一個人提出有意見,那個地方就得刪除;五百個人都同意,都說沒錯,這算通過,才能流傳下來。所以經典的結集,這個純度很高,這五百個做證明的人個個同意,有一個反對就不能夠傳下來。這是結集經典,要讓後人相信才這個做法,采取這個方式。

  經典講的是些什麼?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佛的教學分爲兩種,一種是普世教育,就像現在的國民學校一樣,完全是教人怎麼樣做人、怎麼樣處事,這裏面的內容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教育,偏重在這一方面。也是中國人所說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這些知識、這些學問,這是一部分。另外一個部分,那是高等教育。這個高等教育就是今天所講的哲學與科學,它要研究宇宙,認識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這些道理、現象從哪裏來的,將來到哪裏去,這是大學問!宇宙的來源、萬物的來源、生命的來源、我從哪裏來的,這是屬于高等學問,在佛家稱爲大乘。

  大乘,在現代最近這叁十年,量子力學家肯定了,佛法裏面真有高等哲學跟高等科學,世尊給我們講宇宙形成的原理、最原始的狀況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,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,只是用的名稱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歸納整個宇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