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,煩惱破了,勇猛精進,把自己往生的品位給提升了。念老在下面括號裏頭加個解釋,「但一心叁輩中之下輩,並不皆等于正宗叁輩中之下輩。上中二輩亦複如是。蓋一心叁輩,別具一格,不同常規」,它跟我們經上講的上中下叁輩往生不一樣。前面有說過,在心、在緣、在決定,他們的品位與這個有密切關系。他發的是真心,緣很殊勝,心裏有決定的心,沒有懷疑、沒有雜念,憑這個來論品位。

  「由上可見,念佛達于一心」,達是功夫到達,「而得往生者,品類懸殊,上則聖賢,下及凡夫」,都是看他的發心,看他當時的緣,當時自己做的決定。向上說,他是上叁輩往生,那是聖賢;至于下輩,那就是凡聖同居土。「念佛達于一心,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,皆得往生」。這一心叁輩,不是專修的。「其最下者,則爲五逆十惡,臨終發願,至心念佛,十聲相續,乃至僅得一聲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此顯一心功德,最爲第一」。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榜樣,給我們做出示範,使我們對于念佛往生充滿了信心。八萬四千法門不許帶業往生,帶業不能成就,一定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。只有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,也不要消業障,只要你真正獲得一心。一念淨心,一念淨信,你真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、沒有絲毫憂慮、沒有絲毫雜念,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
  「淨土持名法門,微妙難思,五逆十惡臨終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」,這個幾句話說得太好了!這個五逆十惡,後頭還包括毀謗大乘的,毀謗大乘這個罪非常重!淨宗,只要你臨終之前,一口氣還沒斷,這時下定決心認錯,忏悔,一心念佛,高的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。爲什麼?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這個不得了,是上輩往生。「極顯持名法門,究竟方便,不可思議」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可以說是最殊勝的方法,最極巧妙的方法。我們看到瑩珂這個公案,他不能往生淨土,必墮無間地獄,這是五逆十惡。臨終發這個狠心,一心求佛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叫破煩惱、消業障。爲什麼?煩惱、業障不障礙他了,他叁天念佛成功了,顯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

  「以上兩類往生,一者叁輩往生,皆由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此則本經之宗」。宗就是宗旨,宗旨是什麼意思?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。念佛有很多種方法,大分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這是四大類。每一類裏頭又有很多,細分很多,幾百種。但是都要遵守這個原則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如果離開這兩句話你就不能往生。菩提心怎麼發法?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印光大師贊歎他。蕅益大師說,真信、真願意往生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這個好懂!用這個心去念阿彌陀佛,一切都是真的,真信、真願、真念,裏面沒有疑惑、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。

  「二者,一念淨信,一念往生,皆由一念」,一念無二念。誰做到?好多人給我們做榜樣。早年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老師常常提起,提到「上智與下愚,愚不可及」,不要認爲我們自己很聰明,我們跟他比差遠了。比上智我們比不上,比下愚好像我們有余,我們瞧不起他。老師提醒我們,我們比不上他,爲什麼?人家已經到一心一念。他心裏什麼也沒有,全盤放下了,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吃飽睡足了,什麼念頭都沒有,什麼也不懂,他什麼都不想懂,他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。將來往生,人家是上上品往生。換句話說,我們怎麼比也比不上他,我們怎麼修,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人家妄想雜念都沒有了。這個經上講,他的功夫到一念淨信,就一念往生,他只有一念。

  「實相,乃本經之體」,實相是所有大乘經之體,本經是大乘,也是以實相爲體。也就是這部經根據什麼說的,釋迦牟尼佛根據什麼說的,這講理。理就是真相,實相就是事實真相,西方極樂世界事實真相,佛根據這個說的。「且一念之淨心,舉體是菩提心」。依照《觀經》裏面說法,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,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,叫至誠;深心、回向發願心,深心就是清淨平等覺,不迷,回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,《起信論》裏頭所說的大悲心。將自己修學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,回向給無上菩提,回向給自己的本性,這個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。「念于彼佛,正是專念。故知一心叁輩,亦不外于本經之宗也」,一心叁輩跟本經的宗旨相應,沒有違背。

  「又《觀經》」,《觀經》說,「五逆十惡能往生」。「本經」第十八願後頭有這麼兩句話,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,是不能往生也」。嘉祥于《觀經義疏》中解釋說:「第叁品明惡有叁人,初明作十惡,次明作四重」,這個四重就是戒律,前面十惡是在家人,第二種作四重這是出家人,四重戒,殺盜淫妄,這四種戒破了,「後明作五逆,不明謗法闡提」,謗法稱爲闡提,闡提是印度話,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,謗法稱爲闡提,「故明惡不盡」。「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。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」,爲什麼?「闡提不信法,臨終雖爲說有無量壽佛」,他不相信,「彼終不信,故不得往生」。「又《安樂集》論此甚詳,已引錄于前」,這個地方就不再多說了。

  「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別義」,《四帖疏》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注解,善導大師作的,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,他的說法跟古來別的祖師講法不一樣。善導大師,古人有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換句話說,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他說,「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」,這就是講十八願最後兩句,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,就說這兩句,「如來恐其造斯二過,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,亦不是不攝也」,這個話說得好!因爲罪孽裏頭最嚴重的就是五逆跟毀謗正法,最重的,如來希望一切衆生不要造這種重罪,是這個意思。方便止言不得往生,說這兩種人不得往生,也不是真不攝受,阿彌陀佛還是會攝受,會接引他往生。「若造」,真的造了五逆十惡、毀謗正法,真造了,下頭括號,教給你「經忏悔」,真正認錯、真正忏悔,「發願」求生淨土,「持佛名號,還攝得生」,他還是會往生。這個講得太好了!阿彌陀佛真慈悲,造作這樣極重的罪業,只要他肯認錯,只要他肯回頭,忏悔、回頭,再不做這個惡事,佛還是接引他。

  這兩種注解,《觀經義疏》跟《觀經四帖疏》,講的雖然不一樣,可是並不相違背。爲什麼?嘉祥師說的,這個造罪的人,謗法闡提,他不能生信心,所以他不能往生。善導師的意思是,「雖是謗法五逆,倘于臨終,聞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樂,願生其國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攝彼往生極樂」。這就是闡提也能成佛。爲什麼?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釋迦牟尼佛常說的,沒有說闡提除外,沒有這個說法,闡提也有佛性。造作五逆十惡、毀謗佛法的人,他還是有佛性,只是一時迷惑、一時糊塗他造這麼重的罪業。這個罪業決定是無間地獄的罪業,他有沒有救?有救,遇到淨宗才有救,遇不到淨宗沒救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救不了他,爲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必須要消業障、要斷煩惱,你才能漸漸向上提升。所以他做不到,闡提根性人做不到。在臨終一念忏悔,那就是覺悟,那就是回頭。他要不肯忏悔,他就不能回頭,果報肯定在無間地獄。無間地獄幹什麼?無間地獄是消他業障的。業障消除之後,他就離開地獄,這個時間非常長。實際上無間地獄的時劫之長短也不是決定的,你在無間地獄受苦、受難、受罪,什麼時候一旦忏悔的心生出來了,我認錯,他就離開、就出來了。你不肯認錯,你永遠不會出來,認錯就出來了。所以忏悔,罪業就消掉了,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。「故臨終若生正信,即非闡提」,一個人真正承認自己的罪過,回頭就是善人。極惡的人一回頭、一忏悔,那個人就是善人,爲什麼?後不再造,他就不是惡人。所以佛慈悲,會接引他往生。

  下面這念老的話,「但闡提之人,臨終生信,實爲難中之難」。幾個造作罪業的人,臨命終時後悔?太少了,不是沒有,有,很少。死了以後再後悔那來不及了,死了以後到鬼道去了,到地獄道去了。特別是地獄道衆生,無間地獄,這裏一斷氣,那個地方就是地獄,地獄相現前。臨命終時,地獄相現前,立刻回頭,《往生傳》上有一個人,張善和。這個人是屠戶,殺牛爲業,一生不知道殺了多少牛。臨命終時他看到滿屋都是牛頭人來向他索命,大叫救命。緣殊勝,就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,聽裏頭人喊救命,這個出家人就進去了,問怎麼事情?他就講到處都是牛頭人來討命。這個出家人立刻就曉得,點了一把香,拿給他,「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」。他在這時候也是至心現前,地獄相現前了,大聲念阿彌陀佛,念了幾聲,他說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了,他往生了。《往生傳》上有他,這是臨終看到地獄相現前。你看,哪有那麼巧,就碰到一個出家人,這個出家人能明了、能通達,馬上就幫助他。點一把香,放到他手上,念,大聲趕快念阿彌陀佛。幾聲佛號一念,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迎接他。這瞬間之事,從地獄的門口回頭,往生淨土。

  「如《觀經》雲,臨終十念得生者,已是萬萬中之一」,太難太難了!萬萬是一億,億分之一。「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謂謗法五逆,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,當爲億億中之一也」。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裏面告訴我們的是理,從理上講沒有問題,從事上講有問題,太難了。理是沒有問題,你得回頭!墮到地獄再回頭,遲了一步。看你造的是什麼業,如果是殺人、害人,人家要問你要命。你殺人殺得太多,大家不原諒你,部分人原諒你,另外一部分人不原諒你,你怎麼辦?認錯也沒用處,你有那些冤業牽累你,佛救不了你。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非常清楚、非常明了。

  我們看末後一段,「又《法鼓經》雲:若人臨終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