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往生意,亦得往生」,這個往生意是真信、真願。真信真願,在這個時候,這也是臨終的時候,求往生,跟佛也有感應,佛也會來迎接你。「如來慈德,微妙難思」,這個如來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微妙難思,不可思議。「是故《安樂集》雲:當知如來有勝方便」,叫殊勝的方便,叫特別的方便,「攝護信心,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往生」,這就是攝護信心。真有信心,真有誠意,還要加上個真放得下。由此可知,經不能不讀,讀了還沒有用,一定要能解才管用。讀經的人很多,經什麼意思不懂,所以他得不到利益。讀得再多,背得滾瓜爛熟,意思不懂,只可以說跟淨宗法門結了個緣,阿賴耶識裏頭有這個種子。如果讀經有用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教人家一起讀經就好了,爲什麼要講經?

  清涼大師判《華嚴》,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證。這個四分總括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例外,淨宗也不例外。首先你要有信心,有信心之後,你要求解,不解不行。經裏面講的理論搞清楚了,它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境界。理論方面,頭一個要知道佛是根據什麼說的。根據他自己想象說的靠不住,想象是虛妄的,不切實際。所以,佛講小乘經根據叁法印說的,佛說大乘經根據實相說的,實相,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就是今天所說的科學跟哲學,我們要用現在的話說,一切大乘經是究竟圓滿的科學、哲學,根據這個說的,這大家能相信。小乘經講得淺,叁法印,無常、無我、涅槃,這是教小乘的,大乘不如是。

  《安樂集》後面這兩句話,以專意念佛因緣,能夠專意,專意就是一向專念,這裏頭包括信願,沒有真信、沒有真願就不會有專念。就是說你有信,然後就解,真正解透了,他就變成行爲,決定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待人接物,那就是菩薩行。所以信解行,後面是證,沒有通過行,不能證果,淨土法門也不例外。淨土講信、願、行,信願裏頭有解,沒有解,信願怎麼生?憑什麼生起信願?一定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相信它,我不懷疑它。能行,從行當中證實,淨宗的證就是往生。必須把阿彌陀佛教導我們,在經典上所看到的修行的理論跟方法,我們統統用上了,活學活用。

  在現在這個社會,這社會很複雜,我們要求的要簡單、要容易,而且我們修行功夫能得力。所以《觀經》上給我們一個最高指導原則,淨業叁福。這是修行的基礎,無論修哪個法門,你沒有這個基礎,你決定落空,這個基礎不能疏忽。第一個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有沒有做到?這是做人的根本。這條怎麼樣?做不到!現在在這個社會幾個人做到?那我們念佛求往生就成問題了。所以,每個念佛求往生的人都要認真忏悔。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所以我們的信根不純,雖然是信,不純,我們的願不切,念一輩子佛最後不能往生,不是萬修萬人去。一萬個人念佛,真正往生的一、二個而已。李老師說叁、五個,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。今天這個世界,我們客觀來觀察,真的能夠往生的,一萬個人只有一、二個了,非常難得。

  末後,「並贊雲」,這《安樂集》裏頭的,「若聞阿彌陀德號,歡喜贊仰心歸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」,這一念往生,「則爲具足功德寶。設滿大千世界火」,這個滿大千世界火是地獄,地獄相現前,「亦應直過聞佛名,聞阿彌陀不複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」。這首偈子的大意,有一個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聽了歡喜、贊歎、仰慕,心歸依,不是形式,形式上沒用。心裏頭真的想著阿彌陀佛,以阿彌陀佛做榜樣,以阿彌陀佛做老師,真想見阿彌陀佛,真想往生淨土。下至一念,這講最下的,臨命終時一念,他就往生了,得大利是往生。生到極樂世界則爲具足功德寶,到極樂世界事事如意,心想事成,這叫具足功德寶。他說假設大千世界火,這是假設的,就是這樣的困難,亦應直過聞佛名,你也應該不害怕、不畏懼,一定要通過,不畏艱難,我要聞佛名。這個佛名包括著經論,淨土叁經一論,祖師大德加上兩種,現在是五經一論。這個裏面把阿彌陀佛的名號,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,說得非常清楚明了。你讀了之後自然能生起向往之心,所以對這個法門你決定不會退轉。因爲這個緣故,我們至心稽首頂禮阿彌陀佛,至心稽首頂禮這部大經。

  下面,「往生正因」。這個兩品,全經裏面專講求往生的方法。前面是叁輩往生,「前品叁輩往生,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」,到極樂世界的地位,「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」,對于往生的因,怎麼個修行法,說得不多。「故于本品增廣之」,這篇是補充,二十五補充二十四,「名爲往生正因」。「此兩品互作經緯,彼此涵攝」,這個兩品實際上是一樣,一品經。「蓋前品叁輩往生者之所行,亦皆是往生正因。本品中所示之正因,其果亦即是前品之叁輩」。這是講修因,前面叁輩往生是從果上講的。佛說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,因放在後頭,你容易覺悟,看到這麼好的果報,它怎麼個修法,你就會注意修因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去,「又本品所示諸因,多契于《觀經》之淨業。《觀經》雲: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」,這是最根本的,修淨土千萬不要疏忽。叁福是淨宗修行的基礎,今天我們講紮根的教育。所以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孝,孝親、尊師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,今天社會動亂,原因在哪裏?就是這兩句沒有了。不但沒有看到人做,連講的人都沒有,所以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就是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。人道,這是人道的根,根沒有了,人不像人。《左傳》上有句話說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。棄是什麼?放棄了,不要了。常是什麼?五常。五常五個字,是中國人做人的基礎、根本,仁義禮智信。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義是什麼?義是講理。也就是一般所說的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這叫義。今天的人不但不知道愛人,他不愛自己,人不知道自愛,當然不知道愛人,所以仁沒有了,義也沒有了。他不知道什麼叫人情事理,他不懂得,沒人教過他,所以不義。不義就是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如理、不如法,也不通人情,想法、做法都錯了。無智,沒有理智。無禮,對人沒有禮貌,都沒有學過。無信,沒有信用,都是欺騙別人。這五樣東西沒有了,社會就亂了,這個社會上妖魔鬼怪統統興旺起來。所以人棄常則妖興。

  中國千萬年來立國的根本就是五倫、五常,五倫是講關系,現在關系亂了,沒人講了。父子的關系、夫婦的關系、長幼的關系、君臣的關系、朋友的關系,現在關系亂了,全沒有了。現在關系是什麼?利害,于我有利的,朋友;于我有害的,敵人。這個社會還會有安定和平嗎?這句話我聽得很多,甚至于國家領導人,我們見面的時候都問我。這些人都是好人,對社會安全、人民福祉關心,他才會問這個話,漠不關心的人他不會問,提不出這個問題來。

  我們修淨土,我是在一九八四年跟黃念祖老居士互相通了信息。好像也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底,我第一次回國,到北京去探訪他。他非常客氣,我到北京住在旅館,他到旅館裏面來看我,我們一見如故。他告訴我,夏蓮老當年在世,提出淨宗學會這個名稱,但是在國內並沒有成立,只是有這個想法,勸我在海外將淨宗學會成立起來。實際上,這是個名稱,實質就是蓮社,古時候叫蓮社。現在把蓮社換個名詞,叫淨宗學會,我也很贊成。叫淨宗學會,大家好懂,叫蓮社,沒有人知道,蓮社是什麼,沒有人理解,淨宗學會比較容易理解,我接受了。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的,現在這個會還在。第二個會,美國淨宗學會,在聖荷西成立的,在加州。第叁個淨宗學會是洛杉矶的淨宗學會,這都還在。我在美國住的那幾年,美國跟加拿大好像有叁十多個淨宗學會。

  淨宗學會所修的,淨土五經一論。行門我訂了五個科目,簡單,大家好學。第一個科目就是淨業叁福,就這叁條,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敬,第叁個科目是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科目是菩薩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就這五科。人人都能夠認真的落實這五科,你是淨業學人,你才是淨宗弟子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當時印海法師,他現在還在,跟我同年,住在洛杉矶,看到我們這個五科他非常歡喜。他說這五科真的簡單又容易記,太複雜了不行,記不住不行,一定要能記住。每天用這五科來做反省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這真修,這叫淨業。我們學教,教沒有行,這個教就落空了,能知不能行。行怎麼個行法?這五個科目就是行門。這五本書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再附帶加上一個《往生論》,五經一論。論,天親菩薩造的,就是天親菩薩修行的心得報告。這是個修淨土成就者,他提出他修學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,真正增長我們的信心。可是具體落實,這五科,這五科是行,非常重要。

  叁福裏頭第一條,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。我們不做到,那就把經典當作一種知識來看,真實利益得不到。今天人都不講求了,孝道沒有了、師道沒有了。他沒有了,我有,我要真幹。爲什麼?我要求生淨土,我不能不幹。我不幹,往生淨土就沒有保障;我真幹,這就是往生淨土的保障。你看看,第一條世間善人,佛經一展開,善男子、善女人,標准就是這四句。這四句真正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,經典上這個句子我們自己有分在裏頭。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,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們。這世間善法。

  第二條小乘善,你看「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這是入佛門,是佛教的小學,學佛要從這裏學起。第一條不是的,第一條是人道,你必須是個好人、是個善人,你才有資格、有條件接受佛陀的教誨,佛陀的教誨是把你提升了。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,叁皈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有沒有受持叁皈的人?也許有,我沒見過。大家不都受了叁皈了嗎?受叁皈是假的,形式,沒有做到。爲什麼?皈依佛,覺而不迷,你現在還是迷而不覺,所以你的皈依是形式,沒有實質。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我們現在還是邪而不正。邪是什麼?思想、言行。皈依僧是淨而不染,我們現在還是染汙,清淨心現不出來。所以,佛法僧代表的是覺、正、淨,這叁個字我們都沒有,我們的皈依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有形式而沒有實質,挂名的,名字叁皈。具足衆戒,我們今天連《弟子規》都做不到,別說戒律了。古人爲什麼他都能做到?古人從小就教,父母就教,長大老師教,把人都教好了,都懂得。不但懂得,他真幹,他把他學的全都用上,學以致用。我們今天學了,學了沒用,依舊是迷惑顛倒,依舊是毛病習氣很重,並沒有真正改善。不犯威儀也沒做到,威儀是什麼?規矩,現在沒有規矩了。這小乘。沒有第一條,第二條就做不到;沒有第二條,第叁條就做不到。

  第叁條是大乘,可是說是大乘的根本戒。你看「發菩提心」,要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,菩提心就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我們今天用真誠心待人,別人用假心對待我,我不是上當了、不是吃虧了嗎?怕上當、怕吃虧,把真心丟掉,全用妄心,妄心跟佛法是相違背的,是不相應的。學佛學了多少年依舊沒用處,這是什麼?沒有用真心。「深信因果」,對因果我們是什麼態度?半信半疑,好像相信又不相信。「讀誦大乘」,雖然讀誦,不懂。那「勸進行者」也談不上了,勸進行者必須自己做個榜樣、做個模範,別人看到了生歡喜心、生恭敬心,好向你學習。現在這一點很難,太難了,你就做個好樣子,人家把你看成異類,頂多贊歎你幾句話,絕對不跟你學。爲什麼?跟你學要吃虧,這怎麼可以?所以他不相信了。這個社會亂了,災難來了,從淨業叁福我們就能把災難的根源看出來,爲什麼會有災難、爲什麼社會動亂,全看出來了。

  淨業叁福是學佛的基礎,也是學佛的終極目標,從這裏出發,最後還回歸到叁福,福慧圓滿。成佛叫二足尊,二就是智慧、福德,足就是圓滿,智慧圓滿,福德圓滿,這人成佛了。你看這叁種福,從這開始到最後回歸,這個叁福你全得到了。淨業叁福第一條你完全得到是天人,比人的道德水平高,人間中品十善,天人上品十善,天人慈悲喜舍,不僅僅是不殺,慈悲喜舍。第二條小乘,是從初學至于阿羅漢。大乘初發心的菩薩,一直到等覺菩薩。所以往生正因,先把這個叁條擺在此地,沒有這個叁條,正因就沒有了,正因是從這叁條裏頭生的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父母有養育之恩,雖然現在人不講了,我們學佛的人懂得,要盡孝道。孝道從哪裏做起?從自愛做起。父母最關心的,我們身體,我們自己要不自愛,父母擔心。思想純正,父母放心,思想偏邪,父母也擔心。孝的範圍太廣、太深了,不能不知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