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往生意,亦得往生」,这个往生意是真信、真愿。真信真愿,在这个时候,这也是临终的时候,求往生,跟佛也有感应,佛也会来迎接你。「如来慈德,微妙难思」,这个如来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微妙难思,不可思议。「是故《安乐集》云:当知如来有胜方便」,叫殊胜的方便,叫特别的方便,「摄护信心,谓以专意念佛因缘,随愿往生」,这就是摄护信心。真有信心,真有诚意,还要加上个真放得下。由此可知,经不能不读,读了还没有用,一定要能解才管用。读经的人很多,经什么意思不懂,所以他得不到利益。读得再多,背得滚瓜烂熟,意思不懂,只可以说跟净宗法门结了个缘,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个种子。如果读经有用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教人家一起读经就好了,为什么要讲经?

  清凉大师判《华严》,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证。这个四分总括八万四千法门,没有一个法门例外,净宗也不例外。首先你要有信心,有信心之后,你要求解,不解不行。经里面讲的理论搞清楚了,它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境界。理论方面,头一个要知道佛是根据什么说的。根据他自己想象说的靠不住,想象是虚妄的,不切实际。所以,佛讲小乘经根据三法印说的,佛说大乘经根据实相说的,实相,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就是今天所说的科学跟哲学,我们要用现在的话说,一切大乘经是究竟圆满的科学、哲学,根据这个说的,这大家能相信。小乘经讲得浅,三法印,无常、无我、涅槃,这是教小乘的,大乘不如是。

  《安乐集》后面这两句话,以专意念佛因缘,能够专意,专意就是一向专念,这里头包括信愿,没有真信、没有真愿就不会有专念。就是说你有信,然后就解,真正解透了,他就变成行为,决定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待人接物,那就是菩萨行。所以信解行,后面是证,没有通过行,不能证果,净土法门也不例外。净土讲信、愿、行,信愿里头有解,没有解,信愿怎么生?凭什么生起信愿?一定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相信它,我不怀疑它。能行,从行当中证实,净宗的证就是往生。必须把阿弥陀佛教导我们,在经典上所看到的修行的理论跟方法,我们统统用上了,活学活用。

  在现在这个社会,这社会很复杂,我们要求的要简单、要容易,而且我们修行功夫能得力。所以《观经》上给我们一个最高指导原则,净业三福。这是修行的基础,无论修哪个法门,你没有这个基础,你决定落空,这个基础不能疏忽。第一个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你有没有做到?这是做人的根本。这条怎么样?做不到!现在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?那我们念佛求往生就成问题了。所以,每个念佛求往生的人都要认真忏悔。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,所以我们的信根不纯,虽然是信,不纯,我们的愿不切,念一辈子佛最后不能往生,不是万修万人去。一万个人念佛,真正往生的一、二个而已。李老师说三、五个,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。今天这个世界,我们客观来观察,真的能够往生的,一万个人只有一、二个了,非常难得。

  末后,「并赞云」,这《安乐集》里头的,「若闻阿弥陀德号,欢喜赞仰心归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」,这一念往生,「则为具足功德宝。设满大千世界火」,这个满大千世界火是地狱,地狱相现前,「亦应直过闻佛名,闻阿弥陀不复退,是故至心稽首礼」。这首偈子的大意,有一个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听了欢喜、赞叹、仰慕,心归依,不是形式,形式上没用。心里头真的想着阿弥陀佛,以阿弥陀佛做榜样,以阿弥陀佛做老师,真想见阿弥陀佛,真想往生净土。下至一念,这讲最下的,临命终时一念,他就往生了,得大利是往生。生到极乐世界则为具足功德宝,到极乐世界事事如意,心想事成,这叫具足功德宝。他说假设大千世界火,这是假设的,就是这样的困难,亦应直过闻佛名,你也应该不害怕、不畏惧,一定要通过,不畏艰难,我要闻佛名。这个佛名包括着经论,净土三经一论,祖师大德加上两种,现在是五经一论。这个里面把阿弥陀佛的名号,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,说得非常清楚明了。你读了之后自然能生起向往之心,所以对这个法门你决定不会退转。因为这个缘故,我们至心稽首顶礼阿弥陀佛,至心稽首顶礼这部大经。

  下面,「往生正因」。这个两品,全经里面专讲求往生的方法。前面是三辈往生,「前品三辈往生,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」,到极乐世界的地位,「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」,对于往生的因,怎么个修行法,说得不多。「故于本品增广之」,这篇是补充,二十五补充二十四,「名为往生正因」。「此两品互作经纬,彼此涵摄」,这个两品实际上是一样,一品经。「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,亦皆是往生正因。本品中所示之正因,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」。这是讲修因,前面三辈往生是从果上讲的。佛说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,因放在后头,你容易觉悟,看到这么好的果报,它怎么个修法,你就会注意修因。

  我们接着看下去,「又本品所示诸因,多契于《观经》之净业。《观经》云: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」,这是最根本的,修净土千万不要疏忽。三福是净宗修行的基础,今天我们讲扎根的教育。所以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,孝亲、尊师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,今天社会动乱,原因在哪里?就是这两句没有了。不但没有看到人做,连讲的人都没有,所以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就是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。人道,这是人道的根,根没有了,人不像人。《左传》上有句话说,「人弃常则妖兴」。弃是什么?放弃了,不要了。常是什么?五常。五常五个字,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、根本,仁义礼智信。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义是什么?义是讲理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这叫义。今天的人不但不知道爱人,他不爱自己,人不知道自爱,当然不知道爱人,所以仁没有了,义也没有了。他不知道什么叫人情事理,他不懂得,没人教过他,所以不义。不义就是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如理、不如法,也不通人情,想法、做法都错了。无智,没有理智。无礼,对人没有礼貌,都没有学过。无信,没有信用,都是欺骗别人。这五样东西没有了,社会就乱了,这个社会上妖魔鬼怪统统兴旺起来。所以人弃常则妖兴。

  中国千万年来立国的根本就是五伦、五常,五伦是讲关系,现在关系乱了,没人讲了。父子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长幼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、朋友的关系,现在关系乱了,全没有了。现在关系是什么?利害,于我有利的,朋友;于我有害的,敌人。这个社会还会有安定和平吗?这句话我听得很多,甚至于国家领导人,我们见面的时候都问我。这些人都是好人,对社会安全、人民福祉关心,他才会问这个话,漠不关心的人他不会问,提不出这个问题来。

  我们修净土,我是在一九八四年跟黄念祖老居士互相通了信息。好像也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底,我第一次回国,到北京去探访他。他非常客气,我到北京住在旅馆,他到旅馆里面来看我,我们一见如故。他告诉我,夏莲老当年在世,提出净宗学会这个名称,但是在国内并没有成立,只是有这个想法,劝我在海外将净宗学会成立起来。实际上,这是个名称,实质就是莲社,古时候叫莲社。现在把莲社换个名词,叫净宗学会,我也很赞成。叫净宗学会,大家好懂,叫莲社,没有人知道,莲社是什么,没有人理解,净宗学会比较容易理解,我接受了。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,现在这个会还在。第二个会,美国净宗学会,在圣荷西成立的,在加州。第三个净宗学会是洛杉矶的净宗学会,这都还在。我在美国住的那几年,美国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。

  净宗学会所修的,净土五经一论。行门我订了五个科目,简单,大家好学。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,就这三条,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,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,第四个科目是菩萨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就这五科。人人都能够认真的落实这五科,你是净业学人,你才是净宗弟子,你决定得生净土。当时印海法师,他现在还在,跟我同年,住在洛杉矶,看到我们这个五科他非常欢喜。他说这五科真的简单又容易记,太复杂了不行,记不住不行,一定要能记住。每天用这五科来做反省,我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这真修,这叫净业。我们学教,教没有行,这个教就落空了,能知不能行。行怎么个行法?这五个科目就是行门。这五本书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、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再附带加上一个《往生论》,五经一论。论,天亲菩萨造的,就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。这是个修净土成就者,他提出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做参考,真正增长我们的信心。可是具体落实,这五科,这五科是行,非常重要。

  三福里头第一条,包括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。我们不做到,那就把经典当作一种知识来看,真实利益得不到。今天人都不讲求了,孝道没有了、师道没有了。他没有了,我有,我要真干。为什么?我要求生净土,我不能不干。我不干,往生净土就没有保障;我真干,这就是往生净土的保障。你看看,第一条世间善人,佛经一展开,善男子、善女人,标准就是这四句。这四句真正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,经典上这个句子我们自己有分在里头。如果这四句没有做到,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们。这世间善法。

  第二条小乘善,你看「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这是入佛门,是佛教的小学,学佛要从这里学起。第一条不是的,第一条是人道,你必须是个好人、是个善人,你才有资格、有条件接受佛陀的教诲,佛陀的教诲是把你提升了。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,三皈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有没有受持三皈的人?也许有,我没见过。大家不都受了三皈了吗?受三皈是假的,形式,没有做到。为什么?皈依佛,觉而不迷,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,所以你的皈依是形式,没有实质。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我们现在还是邪而不正。邪是什么?思想、言行。皈依僧是净而不染,我们现在还是染污,清净心现不出来。所以,佛法僧代表的是觉、正、净,这三个字我们都没有,我们的皈依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有形式而没有实质,挂名的,名字三皈。具足众戒,我们今天连《弟子规》都做不到,别说戒律了。古人为什么他都能做到?古人从小就教,父母就教,长大老师教,把人都教好了,都懂得。不但懂得,他真干,他把他学的全都用上,学以致用。我们今天学了,学了没用,依旧是迷惑颠倒,依旧是毛病习气很重,并没有真正改善。不犯威仪也没做到,威仪是什么?规矩,现在没有规矩了。这小乘。没有第一条,第二条就做不到;没有第二条,第三条就做不到。

  第三条是大乘,可是说是大乘的根本戒。你看「发菩提心」,要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,菩提心就是至诚心,真诚到极处。我们今天用真诚心待人,别人用假心对待我,我不是上当了、不是吃亏了吗?怕上当、怕吃亏,把真心丢掉,全用妄心,妄心跟佛法是相违背的,是不相应的。学佛学了多少年依旧没用处,这是什么?没有用真心。「深信因果」,对因果我们是什么态度?半信半疑,好像相信又不相信。「读诵大乘」,虽然读诵,不懂。那「劝进行者」也谈不上了,劝进行者必须自己做个榜样、做个模范,别人看到了生欢喜心、生恭敬心,好向你学习。现在这一点很难,太难了,你就做个好样子,人家把你看成异类,顶多赞叹你几句话,绝对不跟你学。为什么?跟你学要吃亏,这怎么可以?所以他不相信了。这个社会乱了,灾难来了,从净业三福我们就能把灾难的根源看出来,为什么会有灾难、为什么社会动乱,全看出来了。

  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,也是学佛的终极目标,从这里出发,最后还回归到三福,福慧圆满。成佛叫二足尊,二就是智慧、福德,足就是圆满,智慧圆满,福德圆满,这人成佛了。你看这三种福,从这开始到最后回归,这个三福你全得到了。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完全得到是天人,比人的道德水平高,人间中品十善,天人上品十善,天人慈悲喜舍,不仅仅是不杀,慈悲喜舍。第二条小乘,是从初学至于阿罗汉。大乘初发心的菩萨,一直到等觉菩萨。所以往生正因,先把这个三条摆在此地,没有这个三条,正因就没有了,正因是从这三条里头生的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认真学习。父母有养育之恩,虽然现在人不讲了,我们学佛的人懂得,要尽孝道。孝道从哪里做起?从自爱做起。父母最关心的,我们身体,我们自己要不自爱,父母担心。思想纯正,父母放心,思想偏邪,父母也担心。孝的范围太广、太深了,不能不知道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