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,烦恼破了,勇猛精进,把自己往生的品位给提升了。念老在下面括号里头加个解释,「但一心三辈中之下辈,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辈中之下辈。上中二辈亦复如是。盖一心三辈,别具一格,不同常规」,它跟我们经上讲的上中下三辈往生不一样。前面有说过,在心、在缘、在决定,他们的品位与这个有密切关系。他发的是真心,缘很殊胜,心里有决定的心,没有怀疑、没有杂念,凭这个来论品位。
「由上可见,念佛达于一心」,达是功夫到达,「而得往生者,品类悬殊,上则圣贤,下及凡夫」,都是看他的发心,看他当时的缘,当时自己做的决定。向上说,他是上三辈往生,那是圣贤;至于下辈,那就是凡圣同居土。「念佛达于一心,乃至能发一念净信,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于彼佛,皆得往生」。这一心三辈,不是专修的。「其最下者,则为五逆十恶,临终发愿,至心念佛,十声相续,乃至仅得一声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此显一心功德,最为第一」。莹珂法师给我们做出榜样,给我们做出示范,使我们对于念佛往生充满了信心。八万四千法门不许带业往生,带业不能成就,一定要断烦恼、要消业障。只有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,也不要消业障,只要你真正获得一心。一念净心,一念净信,你真相信,没有丝毫怀疑、没有丝毫忧虑、没有丝毫杂念,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。
「净土持名法门,微妙难思,五逆十恶临终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」,这个几句话说得太好了!这个五逆十恶,后头还包括毁谤大乘的,毁谤大乘这个罪非常重!净宗,只要你临终之前,一口气还没断,这时下定决心认错,忏悔,一心念佛,高的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。为什么?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这个不得了,是上辈往生。「极显持名法门,究竟方便,不可思议」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可以说是最殊胜的方法,最极巧妙的方法。我们看到莹珂这个公案,他不能往生净土,必堕无间地狱,这是五逆十恶。临终发这个狠心,一心求佛,什么念头都没有,这就叫破烦恼、消业障。为什么?烦恼、业障不障碍他了,他三天念佛成功了,显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。
「以上两类往生,一者三辈往生,皆由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此则本经之宗」。宗就是宗旨,宗旨是什么意思?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。念佛有很多种方法,大分实相念佛、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这是四大类。每一类里头又有很多,细分很多,几百种。但是都要遵守这个原则,就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如果离开这两句话你就不能往生。菩提心怎么发法?蕅益大师讲得最好,印光大师赞叹他。蕅益大师说,真信、真愿意往生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,这个好懂!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,一切都是真的,真信、真愿、真念,里面没有疑惑、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。
「二者,一念净信,一念往生,皆由一念」,一念无二念。谁做到?好多人给我们做榜样。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,老师常常提起,提到「上智与下愚,愚不可及」,不要认为我们自己很聪明,我们跟他比差远了。比上智我们比不上,比下愚好像我们有余,我们瞧不起他。老师提醒我们,我们比不上他,为什么?人家已经到一心一念。他心里什么也没有,全盘放下了,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吃饱睡足了,什么念头都没有,什么也不懂,他什么都不想懂,他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。将来往生,人家是上上品往生。换句话说,我们怎么比也比不上他,我们怎么修,还有杂念、还有妄想,人家妄想杂念都没有了。这个经上讲,他的功夫到一念净信,就一念往生,他只有一念。
「实相,乃本经之体」,实相是所有大乘经之体,本经是大乘,也是以实相为体。也就是这部经根据什么说的,释迦牟尼佛根据什么说的,这讲理。理就是真相,实相就是事实真相,西方极乐世界事实真相,佛根据这个说的。「且一念之净心,举体是菩提心」。依照《观经》里面说法,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,至诚心是真诚到极处,叫至诚;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,不迷,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,《起信论》里头所说的大悲心。将自己修学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,回向给无上菩提,回向给自己的本性,这个经上所说的真实之际。「念于彼佛,正是专念。故知一心三辈,亦不外于本经之宗也」,一心三辈跟本经的宗旨相应,没有违背。
「又《观经》」,《观经》说,「五逆十恶能往生」。「本经」第十八愿后头有这么两句话,「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,是不能往生也」。嘉祥于《观经义疏》中解释说:「第三品明恶有三人,初明作十恶,次明作四重」,这个四重就是戒律,前面十恶是在家人,第二种作四重这是出家人,四重戒,杀盗淫妄,这四种戒破了,「后明作五逆,不明谤法阐提」,谤法称为阐提,阐提是印度话,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,谤法称为阐提,「故明恶不尽」。「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。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」,为什么?「阐提不信法,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」,他不相信,「彼终不信,故不得往生」。「又《安乐集》论此甚详,已引录于前」,这个地方就不再多说了。
「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别义」,《四帖疏》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注解,善导大师作的,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,他的说法跟古来别的祖师讲法不一样。善导大师,古人有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换句话说,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。他说,「如四十八愿中,除谤法五逆者」,这就是讲十八愿最后两句,「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」,就说这两句,「如来恐其造斯二过,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,亦不是不摄也」,这个话说得好!因为罪孽里头最严重的就是五逆跟毁谤正法,最重的,如来希望一切众生不要造这种重罪,是这个意思。方便止言不得往生,说这两种人不得往生,也不是真不摄受,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,会接引他往生。「若造」,真的造了五逆十恶、毁谤正法,真造了,下头括号,教给你「经忏悔」,真正认错、真正忏悔,「发愿」求生净土,「持佛名号,还摄得生」,他还是会往生。这个讲得太好了!阿弥陀佛真慈悲,造作这样极重的罪业,只要他肯认错,只要他肯回头,忏悔、回头,再不做这个恶事,佛还是接引他。
这两种注解,《观经义疏》跟《观经四帖疏》,讲的虽然不一样,可是并不相违背。为什么?嘉祥师说的,这个造罪的人,谤法阐提,他不能生信心,所以他不能往生。善导师的意思是,「虽是谤法五逆,倘于临终,闻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乐,愿生其国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摄彼往生极乐」。这就是阐提也能成佛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释迦牟尼佛常说的,没有说阐提除外,没有这个说法,阐提也有佛性。造作五逆十恶、毁谤佛法的人,他还是有佛性,只是一时迷惑、一时糊涂他造这么重的罪业。这个罪业决定是无间地狱的罪业,他有没有救?有救,遇到净宗才有救,遇不到净宗没救。
八万四千法门救不了他,为什么?八万四千法门,每个法门都必须要消业障、要断烦恼,你才能渐渐向上提升。所以他做不到,阐提根性人做不到。在临终一念忏悔,那就是觉悟,那就是回头。他要不肯忏悔,他就不能回头,果报肯定在无间地狱。无间地狱干什么?无间地狱是消他业障的。业障消除之后,他就离开地狱,这个时间非常长。实际上无间地狱的时劫之长短也不是决定的,你在无间地狱受苦、受难、受罪,什么时候一旦忏悔的心生出来了,我认错,他就离开、就出来了。你不肯认错,你永远不会出来,认错就出来了。所以忏悔,罪业就消掉了,善导大师的话说得不错。「故临终若生正信,即非阐提」,一个人真正承认自己的罪过,回头就是善人。极恶的人一回头、一忏悔,那个人就是善人,为什么?后不再造,他就不是恶人。所以佛慈悲,会接引他往生。
下面这念老的话,「但阐提之人,临终生信,实为难中之难」。几个造作罪业的人,临命终时后悔?太少了,不是没有,有,很少。死了以后再后悔那来不及了,死了以后到鬼道去了,到地狱道去了。特别是地狱道众生,无间地狱,这里一断气,那个地方就是地狱,地狱相现前。临命终时,地狱相现前,立刻回头,《往生传》上有一个人,张善和。这个人是屠户,杀牛为业,一生不知道杀了多少牛。临命终时他看到满屋都是牛头人来向他索命,大叫救命。缘殊胜,就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,听里头人喊救命,这个出家人就进去了,问怎么事情?他就讲到处都是牛头人来讨命。这个出家人立刻就晓得,点了一把香,拿给他,「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」。他在这时候也是至心现前,地狱相现前了,大声念阿弥陀佛,念了几声,他说牛头人不见了,阿弥陀佛来了,他往生了。《往生传》上有他,这是临终看到地狱相现前。你看,哪有那么巧,就碰到一个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能明了、能通达,马上就帮助他。点一把香,放到他手上,念,大声赶快念阿弥陀佛。几声佛号一念,他就说牛头人不见了,阿弥陀佛来迎接他。这瞬间之事,从地狱的门口回头,往生净土。
「如《观经》云,临终十念得生者,已是万万中之一」,太难太难了!万万是一亿,亿分之一。「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谓谤法五逆,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,当为亿亿中之一也」。善导大师《四帖疏》里面告诉我们的是理,从理上讲没有问题,从事上讲有问题,太难了。理是没有问题,你得回头!堕到地狱再回头,迟了一步。看你造的是什么业,如果是杀人、害人,人家要问你要命。你杀人杀得太多,大家不原谅你,部分人原谅你,另外一部分人不原谅你,你怎么办?认错也没用处,你有那些冤业牵累你,佛救不了你。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非常清楚、非常明了。
我们看末后一段,「又《法鼓经》云:若人临终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