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一定自己要知道選擇。
古時候,古人建立寺院叢林,現在懂得風水的人他們去參觀,都以爲這些修行人,修道的、念佛的都懂得風水,爲什麼好的風水地方都被他們占去了。其實懂得的人有,不多。爲什麼好風水偏偏被他們占去?其實不是的。大乘經上講的「境隨心轉」,這些人心清淨,他在那裏住上叁年,那個地方風水不好,他去住了都變好了,就這麼個道理;不是去選擇的,自然好了。心地不善的人,到個好風水的地方住上叁年,風水變壞了。那我們要不要選擇風水地方?不需要。選擇什麼地方?你歡喜的地方就好。我們自己年年提升自己的境界,我居住的環境年年這個地方磁場就不一樣,自然産生變化。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,要記住這個。你真的有信心,頭一個是身體,身心健康,自在快樂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壓力。如果連這個信心都不能夠具備,我們學佛,道業就很難成就,所以首先要建立堅定信心。用什麼方法來建立?多聽經,一遍一遍的聽,遍遍增長你的信心。爲什麼?道理慢慢搞清楚、慢慢明白了,明白之後,信心就建立起來了。
底下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事一心跟理一心。「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事一心者。《彌陀疏鈔》曰」,這蓮池大師講的,「聞佛名號,常憶常念。以心緣曆,字字分明。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」,這是方法。下面說,「不爲貪瞋煩惱之所雜亂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」,這個未見道,沒有開悟,沒有明心見性,這叫事一心。蓮池大師講得好,講得也相當透徹。第一個,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,對于西方淨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,能信、能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。到極樂世界不是爲別的,是親近這位好老師,這位好老師一定能幫助我證到無上佛果,這是他的本願。他的四十八願等于是保證,保證我們跟他學一定能成佛,成佛一定跟他是平等,智慧神通道力都跟他一樣。這是我們爲什麼原因要到極樂世界,就這個原因,不爲別的。
方法,方法就是念佛,一念十念,這是方法。所以你看真信、真願、真肯念佛就行了,什麼人都能做到。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只要你聽到了,你真想幹的話,沒有一個不能幹,沒有一個不成功,這法門廣大。我們從這些理論引申,可以延伸到所有一切宗教,你好好的修學,依你的經典去修學,把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,你肯念一句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。這不可思議!不得了的法門。所以,在一切法門裏頭被稱之爲易行道,別的法門難,這法門容易。雖然說容易,這裏頭有一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,「不爲貪瞋煩惱所雜亂」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換句話說,決定要知足、常樂。我們看看大乘教裏所說的補處菩薩,補處菩薩,後補佛。彌勒菩薩現在是補處菩薩,將來他到這個世界來成佛。補處菩薩住哪裏?住兜率天。兜率是什麼意思?兜率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知足。菩薩知足才能成佛,不知足還不能成佛。這裏頭含義很深,樣樣知足,有,知足,沒有,也知足,決定沒有貪求。
遭遇到困難,就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遭遇的困難不可能超過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産業,沒有房地産,連個茅蓬都沒有,樹下一宿。我們中國人在山上砍幾棵樹,搭個小茅蓬,在那裏好修行;釋迦牟尼佛遊牧,連個小茅蓬都不要。而且樹下他只有一宿,今天晚上在這個樹下,明天不會在這個樹下,到另外一棵。這什麼意思?怕給後人做個壞樣子,這個樹不錯,天天到這兒來,起了貪心。你看,規定就住一晚上,第二天搬別的地方去,絕對不會在坐過的樹下再坐,叫人一點貪心都沒有,貪瞋癡慢不起。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不是口說,他真做到了,我們不能不相信。吃的沒有選擇,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。所以托缽,諸位要知道,沒有素食的,人家給什麼你就吃什麼,不選擇的,平等心接受供養。人家供養財供養,就是物質供養你,佛不是白受,要白受這一餐供養怎麼對得起人?佛要給他說法,佛回報的是法供養。一定向人家問好,他要說他遇到什麼困難,你要幫助他解決,要告訴他解決的方法,這是法供養。有回報的,不是托缽完了就走,不是,就是要教化衆生。
佛一生就是教學,講經教學,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佛只是把修行的原理、原則、方法教給你。所以說修行在個人,佛不幹涉你。八萬四千法門,你願意修哪個你就修哪個,你修行遇到困難,佛會幫助你。他們的生活的確有規律,而且自在,自在裏頭他又不失規矩。所以這個團體值得人尊敬,叫六和敬的僧團。佛那個團體不小,我們在經上看到,常隨弟子,就是永遠跟他學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。臨時去學的,就是跟他叁天五天、一個月二個月、一年半年,這種人多,肯定比常隨人多。所以我們估計,世尊當年在世的僧團一定超過叁千人,這麼大一個團體。
受人尊敬,各處都邀請,都希望佛到那裏去講經,到那裏去住一段時期。佛很隨和,哪裏請就哪裏去,從來不拒絕的,一切隨緣,絕不攀緣。國王大臣有別墅、有花園提供給這些人住宿,他也同意,也不拒絕,並不一定很堅持,不是的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也列了一條規矩,教菩薩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這個菩薩要遵守。如果你在這個地方,別人生煩惱了,趕快走,趕快離開,不要讓人生煩惱,要讓人生歡喜心。這些地方再再都體現到佛陀的慈悲,佛陀確實念念爲衆生,尤其爲苦難衆生。佛這個苦難含義很廣很廣。世間一般人苦難是講貧窮,物質生活缺乏,是說這個。佛的這個苦難包括富貴人,富貴人貪戀富貴,智慧不開,享受癡福,這一生福報享完了,來生就墮落,佛看得清楚。所以,六道衆生皆有苦難,各人苦難不相同,統統要照顧到。
所以「不爲貪瞋煩惱之所雜亂」,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,非常重要。「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」,事上做得很如法,得到心清淨,但是沒有開悟。「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」,他的信心增長,願心也增長,沒有見性,這叫事一心。「又《彌陀要解》曰」,《要解》蕅益大師的,「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」。這個說得好,只有幾句話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你念佛,無論是事上念,事上念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口念,念這句阿彌陀佛。或者是口念耳聽,自己念,聽得清清楚楚,與自己的心相應,佛號從心生,從口出,從耳聽,這樣子反覆的念法,容易攝心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念到伏煩惱,功夫成片,斷煩惱,除就是斷,斷煩惱,見思煩惱先斷,這都是事一心。
「理一心者。《彌陀疏鈔》雲:聞佛名號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谛故,名理一心」。這不僅僅事念,它裏頭有回光返照。聞佛名號,不僅僅,不惟就是不僅僅是憶念,憶是想佛,念是心裏頭念佛。你看中國這文字,念是今心,就是現在的心,現在的心是阿彌陀佛,這叫念,不是口念,心裏頭真有叫念。「憶佛念佛」,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你常常想他,你常常念著他。即念反觀,這個功夫就深了,反觀就是見到自性。體究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,找它的根源。阿彌陀佛從哪裏來的?這句名號從哪裏來?你要尋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,這個忽然契合就是大徹大悟。以見谛故,見谛就是見性,谛是什麼?事實真相。念佛能明心見性,見性這叫理一心。這個境界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,聽《金剛經》大徹大悟,同樣境界。所以這個是理一心。理一心決定得生,生實報莊嚴土,上上品往生。
所以,禅跟淨達到的目標相同,方法不一樣。禅的方法難,淨的方法容易。這個容易的法門,也是唯上智與下愚能得到,這兩種人最好教。上智,上上根人,一聞千悟,他智慧高妙,一聽他就懂了,一點懷疑都沒有,他能夠老實念佛。下下根人,這些阿公阿婆,他什麼都不知道,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;念佛一定有好處,他笑咪咪的,他也不問你什麼好處,他就一直念下去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他真成功了。他生哪裏?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,他跟上上根人一樣,實報土上品上生。真了不起!這古人所謂的愚不可及,比不上他。雖然愚,那種愚誠一般人比不上,都能夠達到大徹大悟。如果只有憶念,這就是事一心。加上止觀,即念反觀,這是觀,觀是智慧。對于經教常常聽,聽得很熟,對于即念反觀有很大的幫助,因爲經上講得透徹。
「《彌陀要解》雲: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爲上也。」理一心見性了,所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終極的目標達到了。見性這個事情,所有大乘經論、無量法門共同的目標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才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不管哪個法門,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,都達到這一個目標。于是,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可以毀謗,毀謗就是自己無知,就是自己迷信、自己沒智慧;自己真的有智慧,知道門門都通心性。八萬四千法門,最後的目標是一個,無論走哪個法門都可以走得到,教你當中不要去換,換來換去那就耽誤時間,一門走到底,你就走通了。法門雖然平等,我們每個人根性不相等,利根的人沒有問題,鈍根的人,那些法門對我們確實有障礙。爲什麼?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,斷不掉。真正斷不掉,走淨土這個法門,你就決定成功,同樣達到一個目的地。你見到阿彌陀佛,距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就很近了,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古大德所說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這裏開悟不了沒關系,見到阿彌陀佛你就能開悟,這個開悟就是指的大徹大悟。
「又《彌陀疏鈔》雲:執持名號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」,這蓮池大師講的。執就是執著,持就是保持,你看看大乘教裏面,就叫我們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;只有淨宗法門可以執著,但是執著只限于阿彌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