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劝人为善,没有教人作恶的。伊斯兰教讲的圣战,有它历史的渊源。穆罕默德当年在世,阿拉伯这个国家四面都是敌人,都想把它灭掉,所以穆罕默德号召要起来抵抗。所以圣战是保卫战争,不是侵略的,是不得已的,保卫自己的民族,保卫自己国家,绝对不是发动侵略,这个道理要懂。
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乱了,地球上灾变严重,地球上的居民,每一个人心都不安。这个问题多少人都在想用什么方法解决?想不出来。我们心里知道,只有把宗教教育找回来,社会才有救,除这一个方法之外,真的找不到第二个办法。佛教里面特别是大乘,大乘心量大能包容,有高度的慈悲跟智慧能原谅一切错误的人。心行错误,像经上讲的五逆十恶、毁谤大乘,统统可以原谅,一概不再追究,好好的接受宗教教育。宗教里头有伦理、有道德、有因果、有神圣的教育,我们一起来学,真正弃恶扬善,改邪归正,端正心念,自己有救了,家庭有救了,社会有救了,国家有救了,世界有救了。
这桩事情要认真努力去做,要找影响最大、最深的这种缘分,把它抓住。影响人最大的、最深的,联合国是其中之一,能够在联合国办这种活动,这就会收到很大影响。我们做过一次是佛教为主,应该所有宗教都是为主,来办这个活动就非常有意义。全世界的这些电视台,都能把这个活动全面的报导,唤醒大众回归圣贤教诲,灾难可以化解,不是不能化解的,然后在安定的社会当中提升自己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得已的办法,这个世界没有人在学好、没有人在修善了,那就是佛菩萨把他放弃,到西方极乐世界。佛菩萨度众生的念头并没有断,在极乐世界等待,这个世间哪一天有人想到求佛菩萨,佛菩萨就来了。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,观世音菩萨是最好的榜样。
「大悲愿力,为欲发起一切菩萨,安乐成熟诸众生故,现作菩萨」。他早成佛了,大悲心示现为等觉菩萨,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。「又《观音三昧经》云:观音在我前成佛,名正法明如来。我为苦行弟子」。这里头的我就是释迦牟尼佛,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。观音菩萨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,当时这一尊佛的德号叫正法明如来,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是修苦行的弟子。佛菩萨真正不可思议,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。「又《首楞严经》曰: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,于古观世音如来,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,返闻自性,得无上道」。《楞严经》上,经文有说出观世音菩萨的因地,这些公案,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历史,确实久远劫他就有很好的修行功夫。在那个时候,有一尊观世音如来,他是观世音如来的弟子,佛传授给他这个法门,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,这是他修的法门。闻薰闻修都是从耳根入门,所以菩萨耳根最利。
上面这如幻两个字很重要,如幻两个字是真实智慧,照见。为什么?这些法都不是真的,你能用这些方法回归自性。这些方法不是自性,用这个方法可以回归自性。明心见性的时候,这方法就不用了。如果执著这个方法,那你就错了。好像药是治病的,病好了这药就不要。病好了还吃药,你还在生病,你的病没好;病好了就不要药,药就没有了。我们众生有病,这个病就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病根。这三类病根统统拔掉没有了,佛法就没有了,药就没有,这个道理要懂。
所以前头如幻,如幻是什么?看破,知道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,如梦幻泡影,佛法亦如是。《金刚经》说得好,「一切有为法」,佛法是有为法,有作为的,有作有为,所以它是生灭法。佛法的理是不生不灭,是真常,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理也是真如,一个道理。理是真的,相是假的;性是真的,事是假的。所以智慧能够认识什么是真、什么是假,对于真假都不能执著,都不能起心动念。真的里面没有起心动念,你起心动念就错了。假的里头本来就起心动念,你起心动念,你离不开假,那个假你永远丢不掉,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。所以于一切法当中,不起心不动念就对了。然后才晓得,真妄一如,真妄不二,这才是圆满的觉悟,叫圆觉。
从闻思修,闻思修是菩萨三慧,戒定慧是声闻的三学。声闻三学是有次第的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不能够躐等的。菩萨三慧,三慧是一而三,三而一,它没有阶级,它没有先后。什么叫闻?这个字是个代表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做闻。用观世音菩萨的例子,观音菩萨耳根最利,耳闻,耳根听到了,眼睛看到了也叫闻,鼻闻到了也叫闻,身体接触到了也叫闻,心里头知道了也叫闻,它是一个代表字。这一闻,思代表明了,你看看、你想想,想就明了,不想不知道,所以思代表明了,一接触就明了,这叫思。修是什么?修是断惑,这明了不就没有惑,就不迷惑。所以它是一次完成的,它不是三个阶段,不是像戒定慧三个阶段。菩萨闻思修是一次的,一而三,三而一,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,那就完全错了。
我在早年,很早了,道安法师办大专佛学讲座,请我去做主讲。我教了四年,三年是总主讲,最后一年我担任一门功课,遇到一个学生,哪个学校学生忘记了,都是大学生。上课之前他来找我,告诉我,他说法师,我听经已经听了两年。我们上课是每个星期天。他说下个星期天我不来了。我说为什么?他学菩萨三慧,我要回去去研究。我说研究个几年你再去实行是吧?对。我说今天这堂课听不听?听,今天这堂课听。我说好,我跟大家讲闻思修。我说这个同学,你看听了两年经。两年经是什么?道听涂说。他要回家去,去研究。研究是什么?叫胡思乱想。胡思乱想个两年再去行,他要去做、去行,那是怎么个行法?胡作妄为。全错了!戒定慧是分三个阶段的,闻思修不是这个意思,是一次完成。一接触就觉悟、就明了,觉悟、明了就是思,不疑惑,疑惑没有了,那就叫修。它是一桩事情,不是三桩事情,不能搞错。下课的时候我问他,下个星期还来不来?他说还来。这是把名词解释错了,闻思修是菩萨三慧,不是声闻。
这个是法身菩萨,不是普通的菩萨,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,这法是修学的方法。这方法是什么?从闻思修入三摩地。三摩地是禅定,在禅定里头反闻自性,开悟了。我们一般人闻都对外的,六根全往外头跑,眼缘外面的色,耳缘外面的声,六根都向外,所以人心浮动。佛法教我们从外头收回来,叫反闻,反过来,不向外向内。内是什么?内是自性。向内就见性了,向外你所见的是尘,六尘,向内就见性了,反闻闻自性。这里不能用分别、不能用执著、不能用起心动念。六根在境界里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是反闻自性,这种功夫一般人做不到。
所以《楞严经》自古以来的注解,都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来解释,行。三止三观,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到。但是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不是讲三止三观,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是「舍识用根」。识是什么?识就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《楞严经》教的方法,教我们不要用识,用什么?用根。根是什么?根中之性。眼是见性,耳是闻性,用见性去见,用闻性去闻,那就性成无上道。见性见色,色不是尘,色是什么?色是性,就见性了。闻性闻声,那个声不是尘,那是性,声性,他就见性了。如果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在里头,眼见的是尘,色尘,耳闻的是声尘,鼻嗅的是香尘,舌尝的是味尘,叫六尘,尘染污自性。交光大师虽然说得好,他作了一部注解,《楞严经正脉》,交光大师作的,确实是《楞严经》佛所说的意思,舍识用根。舍识用根谁能做到?没有人能做到,太高了。天台凡夫能学,舍识用根是法身菩萨,不是见性的菩萨做不到,所以它太高了,但是说的一点都不错。观音菩萨,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,他用这个方法成佛了。
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根性最利的是耳根,我们看东西看不懂,听,听得懂。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,为我们凡夫选择圆通,他说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用音声,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说法。孔子在中国教学,也是用音声,不是用文字。孔子那个时候有文字,文字是帮助的,音声是主要的。释迦牟尼佛在世也是音声为主,讲说为主,文字几乎没有,没有人记录。一直到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这才会集佛一生所教的。阿难,这是记忆力最好的,听一遍几乎都不会忘记,请阿难复讲,五百阿罗汉作证,证明阿难所说的没错,用文字写下来成为经典,流传给后世。说明什么?耳根最利。
「《观经》谓大士顶上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萨,无量诸天以为侍者」,这是《观经》上释迦牟尼佛说的。观世音菩萨顶上圆光,就是头顶上这个圆光,这放光。那个光中有五百化佛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。每一尊化佛又有五百化菩萨,还有诸天,无量诸天为侍者,拥护这一尊佛。一一化佛,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。这个底下我看错了,还漏掉一行。「又眉间毫相,备七宝色,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」,眉间白毫,白毫放光,光中化佛,「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」。从这个瑞相里面,我们能够体会到菩萨的智慧、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。
从这些地方我们能深深体会到,大乘经上常说「佛佛道同」,为什么?成佛证得圆满的性德。这些现象是圆满性德里头自然流露的,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,所以说是自然流露。如果起心动念,他就不是佛、不是法身菩萨。起心动念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没见性,别教三贤,别教里头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没见性。圆教,初住见性,别教,初地见性。所以在断证这一方面来说,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,别教的三贤菩萨没有出离十法界,他们在四圣法界。所以证得究竟圆满是决定平等,成佛是真平等。
下面再介绍第二尊,「大势至菩萨。菩萨之大智大势」,这个势就是力,我们今天讲的能力。「可至一切处」,他的能力能够达到一切处,遍法界虚空界,过去、未来,一切处他统统能达到。「据《楞严经》,大士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」,跟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不一样。观音菩萨是修观,我们讲的止观,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,而大势至菩萨是念佛,以念佛心入无生忍,无生法忍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不用其他任何方法来补助,非常单纯的一个方法就是念佛,念到理一心不乱,明心见性,就用这个方法。「今于此界」,娑婆世界,在这个世界,「摄念佛人」,摄受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类众生,帮助他们归于净土。「与观世音菩萨,同为阿弥陀之脇士」,这个脇士,今天我们讲助手,学校里讲的助教。「《观经》曰: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离三途,得无上力,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」,大势至的名号从这来的。
大乘,确确实实以智慧为体。特别要记住,知识不是智慧,这两个有差别的,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,知识是从广学多闻里头生的,不一样。智慧是活的,它能通,自然能通;知识不能通,所以讲隔行如隔山。你学文学的,你不通医学;学医学的,你不通哲学,每个科系它不能贯通,智慧能贯通,为什么?智慧见性,自性是通达的,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。所以见性了,所有一切法自然通达,这无师智、自然智现前,这是智慧。中国人自古,这中国跟印度在这个世界上,他们是求智慧,他不求知识,知识是附带的。所以从小培养定,小孩先教他忍。忍是定的预备功夫,就是前方便,不能忍当然就没有定。所以从小要学忍耐、学忍让,无论什么事情现前,欢喜的、违逆的,他心都是定的。定,他就有智慧,他就知道该怎么样处理,他不乱。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发脾气,有知识的人还常发脾气,不一样。定是佛心,慧是佛光明。
「《悲华经》曰: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势至」。《悲华经》跟《观经》讲的是相同的意思。菩萨确实以大智慧光明普照一切,帮助众生离开三途,就是离开六道轮回。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得无上力,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这是真的无上力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