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勸人爲善,沒有教人作惡的。伊斯蘭教講的聖戰,有它曆史的淵源。穆罕默德當年在世,阿拉伯這個國家四面都是敵人,都想把它滅掉,所以穆罕默德號召要起來抵抗。所以聖戰是保衛戰爭,不是侵略的,是不得已的,保衛自己的民族,保衛自己國家,絕對不是發動侵略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亂了,地球上災變嚴重,地球上的居民,每一個人心都不安。這個問題多少人都在想用什麼方法解決?想不出來。我們心裏知道,只有把宗教教育找回來,社會才有救,除這一個方法之外,真的找不到第二個辦法。佛教裏面特別是大乘,大乘心量大能包容,有高度的慈悲跟智慧能原諒一切錯誤的人。心行錯誤,像經上講的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統統可以原諒,一概不再追究,好好的接受宗教教育。宗教裏頭有倫理、有道德、有因果、有神聖的教育,我們一起來學,真正棄惡揚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自己有救了,家庭有救了,社會有救了,國家有救了,世界有救了。

  這樁事情要認真努力去做,要找影響最大、最深的這種緣分,把它抓住。影響人最大的、最深的,聯合國是其中之一,能夠在聯合國辦這種活動,這就會收到很大影響。我們做過一次是佛教爲主,應該所有宗教都是爲主,來辦這個活動就非常有意義。全世界的這些電視臺,都能把這個活動全面的報導,喚醒大衆回歸聖賢教誨,災難可以化解,不是不能化解的,然後在安定的社會當中提升自己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得已的辦法,這個世界沒有人在學好、沒有人在修善了,那就是佛菩薩把他放棄,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佛菩薩度衆生的念頭並沒有斷,在極樂世界等待,這個世間哪一天有人想到求佛菩薩,佛菩薩就來了。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,觀世音菩薩是最好的榜樣。

  「大悲願力,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衆生故,現作菩薩」。他早成佛了,大悲心示現爲等覺菩薩,幫助諸佛如來教化衆生。「又《觀音叁昧經》雲:觀音在我前成佛,名正法明如來。我爲苦行弟子」。這裏頭的我就是釋迦牟尼佛,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觀音菩薩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,當時這一尊佛的德號叫正法明如來,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是修苦行的弟子。佛菩薩真正不可思議,不是我們能想象得到的。「又《首楞嚴經》曰: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,于古觀世音如來,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」。《楞嚴經》上,經文有說出觀世音菩薩的因地,這些公案,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曆史,確實久遠劫他就有很好的修行功夫。在那個時候,有一尊觀世音如來,他是觀世音如來的弟子,佛傳授給他這個法門,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,這是他修的法門。聞薰聞修都是從耳根入門,所以菩薩耳根最利。

  上面這如幻兩個字很重要,如幻兩個字是真實智慧,照見。爲什麼?這些法都不是真的,你能用這些方法回歸自性。這些方法不是自性,用這個方法可以回歸自性。明心見性的時候,這方法就不用了。如果執著這個方法,那你就錯了。好像藥是治病的,病好了這藥就不要。病好了還吃藥,你還在生病,你的病沒好;病好了就不要藥,藥就沒有了。我們衆生有病,這個病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病根。這叁類病根統統拔掉沒有了,佛法就沒有了,藥就沒有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所以前頭如幻,如幻是什麼?看破,知道一切法沒有一樣是真的,如夢幻泡影,佛法亦如是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一切有爲法」,佛法是有爲法,有作爲的,有作有爲,所以它是生滅法。佛法的理是不生不滅,是真常,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的理也是真如,一個道理。理是真的,相是假的;性是真的,事是假的。所以智慧能夠認識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假,對于真假都不能執著,都不能起心動念。真的裏面沒有起心動念,你起心動念就錯了。假的裏頭本來就起心動念,你起心動念,你離不開假,那個假你永遠丟不掉,爲什麼?你起心動念。所以于一切法當中,不起心不動念就對了。然後才曉得,真妄一如,真妄不二,這才是圓滿的覺悟,叫圓覺。

  從聞思修,聞思修是菩薩叁慧,戒定慧是聲聞的叁學。聲聞叁學是有次第的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不能夠躐等的。菩薩叁慧,叁慧是一而叁,叁而一,它沒有階級,它沒有先後。什麼叫聞?這個字是個代表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做聞。用觀世音菩薩的例子,觀音菩薩耳根最利,耳聞,耳根聽到了,眼睛看到了也叫聞,鼻聞到了也叫聞,身體接觸到了也叫聞,心裏頭知道了也叫聞,它是一個代表字。這一聞,思代表明了,你看看、你想想,想就明了,不想不知道,所以思代表明了,一接觸就明了,這叫思。修是什麼?修是斷惑,這明了不就沒有惑,就不迷惑。所以它是一次完成的,它不是叁個階段,不是像戒定慧叁個階段。菩薩聞思修是一次的,一而叁,叁而一,要把它分成叁個階段,那就完全錯了。

  我在早年,很早了,道安法師辦大專佛學講座,請我去做主講。我教了四年,叁年是總主講,最後一年我擔任一門功課,遇到一個學生,哪個學校學生忘記了,都是大學生。上課之前他來找我,告訴我,他說法師,我聽經已經聽了兩年。我們上課是每個星期天。他說下個星期天我不來了。我說爲什麼?他學菩薩叁慧,我要回去去研究。我說研究個幾年你再去實行是吧?對。我說今天這堂課聽不聽?聽,今天這堂課聽。我說好,我跟大家講聞思修。我說這個同學,你看聽了兩年經。兩年經是什麼?道聽塗說。他要回家去,去研究。研究是什麼?叫胡思亂想。胡思亂想個兩年再去行,他要去做、去行,那是怎麼個行法?胡作妄爲。全錯了!戒定慧是分叁個階段的,聞思修不是這個意思,是一次完成。一接觸就覺悟、就明了,覺悟、明了就是思,不疑惑,疑惑沒有了,那就叫修。它是一樁事情,不是叁樁事情,不能搞錯。下課的時候我問他,下個星期還來不來?他說還來。這是把名詞解釋錯了,聞思修是菩薩叁慧,不是聲聞。

  這個是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的菩薩,接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,這法是修學的方法。這方法是什麼?從聞思修入叁摩地。叁摩地是禅定,在禅定裏頭反聞自性,開悟了。我們一般人聞都對外的,六根全往外頭跑,眼緣外面的色,耳緣外面的聲,六根都向外,所以人心浮動。佛法教我們從外頭收回來,叫反聞,反過來,不向外向內。內是什麼?內是自性。向內就見性了,向外你所見的是塵,六塵,向內就見性了,反聞聞自性。這裏不能用分別、不能用執著、不能用起心動念。六根在境界裏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是反聞自性,這種功夫一般人做不到。

  所以《楞嚴經》自古以來的注解,都用天臺大師叁止叁觀來解釋,行。叁止叁觀,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到。但是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不是講叁止叁觀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是「舍識用根」。識是什麼?識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《楞嚴經》教的方法,教我們不要用識,用什麼?用根。根是什麼?根中之性。眼是見性,耳是聞性,用見性去見,用聞性去聞,那就性成無上道。見性見色,色不是塵,色是什麼?色是性,就見性了。聞性聞聲,那個聲不是塵,那是性,聲性,他就見性了。如果這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裏頭,眼見的是塵,色塵,耳聞的是聲塵,鼻嗅的是香塵,舌嘗的是味塵,叫六塵,塵染汙自性。交光大師雖然說得好,他作了一部注解,《楞嚴經正脈》,交光大師作的,確實是《楞嚴經》佛所說的意思,舍識用根。舍識用根誰能做到?沒有人能做到,太高了。天臺凡夫能學,舍識用根是法身菩薩,不是見性的菩薩做不到,所以它太高了,但是說的一點都不錯。觀音菩薩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他用這個方法成佛了。

  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根性最利的是耳根,我們看東西看不懂,聽,聽得懂。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,爲我們凡夫選擇圓通,他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用音聲,我們聽釋迦牟尼佛說法。孔子在中國教學,也是用音聲,不是用文字。孔子那個時候有文字,文字是幫助的,音聲是主要的。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是音聲爲主,講說爲主,文字幾乎沒有,沒有人記錄。一直到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這才會集佛一生所教的。阿難,這是記憶力最好的,聽一遍幾乎都不會忘記,請阿難複講,五百阿羅漢作證,證明阿難所說的沒錯,用文字寫下來成爲經典,流傳給後世。說明什麼?耳根最利。

  「《觀經》謂大士頂上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薩,無量諸天以爲侍者」,這是《觀經》上釋迦牟尼佛說的。觀世音菩薩頂上圓光,就是頭頂上這個圓光,這放光。那個光中有五百化佛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。每一尊化佛又有五百化菩薩,還有諸天,無量諸天爲侍者,擁護這一尊佛。一一化佛,有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。這個底下我看錯了,還漏掉一行。「又眉間毫相,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」,眉間白毫,白毫放光,光中化佛,「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」。從這個瑞相裏面,我們能夠體會到菩薩的智慧、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從這些地方我們能深深體會到,大乘經上常說「佛佛道同」,爲什麼?成佛證得圓滿的性德。這些現象是圓滿性德裏頭自然流露的,佛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說是自然流露。如果起心動念,他就不是佛、不是法身菩薩。起心動念是十法界裏面的佛,沒見性,別教叁賢,別教裏頭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沒見性。圓教,初住見性,別教,初地見性。所以在斷證這一方面來說,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,別教的叁賢菩薩沒有出離十法界,他們在四聖法界。所以證得究竟圓滿是決定平等,成佛是真平等。

  下面再介紹第二尊,「大勢至菩薩。菩薩之大智大勢」,這個勢就是力,我們今天講的能力。「可至一切處」,他的能力能夠達到一切處,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、未來,一切處他統統能達到。「據《楞嚴經》,大士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,跟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不一樣。觀音菩薩是修觀,我們講的止觀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而大勢至菩薩是念佛,以念佛心入無生忍,無生法忍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不用其他任何方法來補助,非常單純的一個方法就是念佛,念到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,就用這個方法。「今于此界」,娑婆世界,在這個世界,「攝念佛人」,攝受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類衆生,幫助他們歸于淨土。「與觀世音菩薩,同爲阿彌陀之脇士」,這個脇士,今天我們講助手,學校裏講的助教。「《觀經》曰: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,是故號此菩薩爲大勢至」,大勢至的名號從這來的。

  大乘,確確實實以智慧爲體。特別要記住,知識不是智慧,這兩個有差別的,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知識是從廣學多聞裏頭生的,不一樣。智慧是活的,它能通,自然能通;知識不能通,所以講隔行如隔山。你學文學的,你不通醫學;學醫學的,你不通哲學,每個科系它不能貫通,智慧能貫通,爲什麼?智慧見性,自性是通達的,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所以見性了,所有一切法自然通達,這無師智、自然智現前,這是智慧。中國人自古,這中國跟印度在這個世界上,他們是求智慧,他不求知識,知識是附帶的。所以從小培養定,小孩先教他忍。忍是定的預備功夫,就是前方便,不能忍當然就沒有定。所以從小要學忍耐、學忍讓,無論什麼事情現前,歡喜的、違逆的,他心都是定的。定,他就有智慧,他就知道該怎麼樣處理,他不亂。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發脾氣,有知識的人還常發脾氣,不一樣。定是佛心,慧是佛光明。

  「《悲華經》曰: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勢至」。《悲華經》跟《觀經》講的是相同的意思。菩薩確實以大智慧光明普照一切,幫助衆生離開叁途,就是離開六道輪回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得無上力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真的無上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