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七九集)  2012/6/14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7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叁十二頁第一行,從末後這一句看起:

  「《觀經》曰: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。是故號此菩薩爲大勢至」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,這是經論上說大勢至菩薩名號的意義及緣起。「《悲華經》曰: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勢至。又《思益經》曰:我」,這是大勢至菩薩自稱,「投足之處,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,故名大勢至」。「《觀經》」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也有,「又雲:此菩薩行時」,這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,「十方世界一切震動。當地動時,有五百億寶華,一一寶華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」,這是《觀經》上有這麼一段文。故《大日經疏》第五曰:「如世國王大臣,威勢自在,名爲大勢。言此聖者」,大勢至菩薩,「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,故以爲名」。「又《觀經》謂大士于肉髻上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。余諸身相,如觀世音,等無有異。」念老舉這些經,裏面有關大勢至菩薩名號,會集在一起,讓我們合起來看,菩薩勢力全是智慧。

  《觀經》前面這一段,菩薩以智慧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,幫助有緣衆生。有緣衆生能接受、能生歡喜心、能依教奉行,菩薩對他的加持就發生力量;如果是不在意,沒有恭敬心,沒有真誠心,遇到跟沒有遇到沒有兩樣。實際上佛光普照,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。我們現在,最近這將近二十年,我們用網絡、用衛星,也是普遍全球,還是度有緣人。有緣人他收看,沒有緣的人他不收,也有一些人想看,不知道這個信息,這是緣不足,有善根福德,沒有因緣。佛光普照,就像我們現在的衛星、網路一樣,但是佛的智慧光明不需要儀器來接收。什麼東西接收?真誠、恭敬、祈求,一般宗教裏面講禱告,真誠恭敬的禱告,他就有感應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知道佛光遍照法界,障礙是在我們自己。爲什麼?菩薩沒有障礙,小菩薩都沒有障礙,小菩薩是說的十信位的菩薩。那我們知道了,最低限度他五種見惑斷了。

  初信位的菩薩,小乘初果,小乘沒有法子,小乘就是障礙,心量小,沒有大心。你看,初果斷見惑,初信位的菩薩也是斷見惑,但是初信位是大乘,他就能夠收到一切諸佛如來的信息。煩惱習氣斷得愈多,他收到的信息就愈豐富,一定可以幫助自己提升境界,也能夠幫助自己弘法利生,福慧雙修。現在經裏頭講這些道理,我們逐漸都能夠接受,能夠理解。對我們來說,斷煩惱、消業障是必要的,不能不認真去做。遇到淨宗法門的人,這個的確是有大善根福德因緣。爲什麼?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,不同于大乘,不同于小乘。小乘能證初果、二果不錯了,大乘能夠證得十信位的菩薩也算不錯了,一生成佛不容易,他還有長劫修行,不能跟這個法門比。所以這個法門,有真誠恭敬心,決定得佛菩薩加持,尤其是觀音、勢至。

  《思益經》裏頭這段話,說大勢至菩薩投足之處,震動叁千大千世界。是不是像我們現在發生地震?不是的。這個震動不是山搖地動,不是的,人心震動,講人心興奮,受感動,是這個意思,這《思益經》裏頭所說的。《觀經》所說的,這是地動,佛經上講的六種震動,這是瑞相。這個地方瑞相還有祥瑞,有寶花出現,五百億寶花。這個數量很大,不是五朵、五十朵,五百億寶花。「一一寶花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」,這個瑞相我們看不到,我們有障礙。什麼人能看到?明心見性,他一定能看到。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初住以上,決定能看到這個現象,不會是假的。《大日經疏》這是密宗的,用世間國王大臣這些尊貴之人,他們的威勢自在來比喻菩薩,菩薩也有這種威勢自在。世間國王大臣是先世修積的福德所得到的,菩薩是以智慧慈悲獲得威勢。

  末後《觀經》告訴我們,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相貌完全相同。只是大勢至菩薩寶冠當中有一個寶瓶,觀世音菩薩寶冠當中有一尊佛像,立佛,站著的佛像。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造佛像的,觀音菩薩寶冠當中有一尊佛是坐著的像,不是坐著的,站著的,《觀經》講立佛。看到寶瓶,這是大勢至菩薩;看到立佛,那是觀世音菩薩。觀音菩薩手上常常拿的是楊枝淨水,手上拿的這個,容易看見;而大勢至菩薩手上通常拿的是一朵蓮花,所以再從手上拿的東西不一樣。這是介紹這兩位菩薩。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【此二菩薩。于娑婆界。修菩薩行。往生彼國。常在阿彌陀佛左右。】

  這兩位菩薩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,都是在娑婆世界修行證果的,他們現在往生在極樂世界。「爲十方人民示此典範。普願衆生,求生淨土」,給我們大家做榜樣。兩位都是等覺菩薩,實際上兩位也是久遠劫都已經成佛了,他們的示現是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在極樂世界,當然所現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這是彌陀的本願。在實報土現的是報身,在同居土、方便土現的是應身,應身跟報身不一樣,可是在極樂世界是一樣的。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去的人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到極樂世界,身相跟佛完全相同,這個經論上講得很清楚。佛爲什麼要發這種願?因爲看十方世界,相好不同引起煩惱。相好的人生驕慢的心,貢高我慢,相好差的人生自卑感,會引起這樣的煩惱。彌陀慈悲,希望他將來這個道場不會有這種情形,沒有讓人生煩惱的這個緣,現在講條件。所以他發願,生到極樂世界相貌完全相同。所以這個世界是平等的世界。

  縱然煩惱習氣是帶到極樂世界去的,阿賴耶識裏頭有,但是它沒有緣,沒有緣,這個煩惱不會起現行。煩惱不起現行,在極樂世界時間久了,自然就沒有了;不但煩惱斷了,連煩惱習氣也沒有了,這是彌陀無比慈悲之處。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,爲一切往生的人做最好的榜樣,這就是菩薩。普願衆生,求生淨土,這兩句是菩薩對十方世界一切衆生,特別是六道衆生,六道衆生苦!我們看下一段經文:

  【欲至十方無量佛所。隨心則到。現居此界。作大利樂。】

  他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他想到十方無量佛所,無量無邊諸佛刹土。怎麼會想到的?要真的有『欲至』,觀音勢至起心動念了,起心動念我們知道是凡夫,不是菩薩。沒有起心動念,而是十方世界有感,菩薩有應。在西方世界,不但是實報莊嚴土,他起的作用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衆生有感必定有應。我們讀過賢首國師,就是前面講的法藏,華嚴宗第叁代的祖師,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這個裏頭講得清楚。宇宙源起,萬物源起,生命的源起,跟我們自己的源起,從哪裏來的?《還源觀》上講得清楚。開頭第一段給我們講的,法性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。這個東西有,有,但是我們見不到。爲什麼有?因爲一切萬法從它而來,就像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《華嚴》上的源起,他就用一句話說清楚了,自性能生萬法。自性,因爲它沒有現象,它不是物質現象,它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。它在哪裏?遍法界虛空界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是我們的本體,它是真正的我。

  這一句名字說得好,把它的德相都形容出來。你看「自性清淨」,「圓」是圓滿,一樣都不缺,你想到的東西都有,你想不到的東西也都有。實在講,你想到的很少,你想不到的很多,全有。「明」就是智慧,那個圓就是德相,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它就在那一句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裏頭,這顯一體。誰知道這個體存在?大乘教裏常說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見到,就證得了;七地以前知道,還沒有證得。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這些人都證得了,所以他知道。起二用,這個起二用就是宇宙萬物出現了。怎麼出現的?一念不覺,就出現了。一念沒有原因,一念沒有先後,因爲在這個境界裏頭,既沒有空間,也沒有時間,空間、時間都不存在,所以只是一心、一念。這一心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。

  一秒鍾裏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,那裏頭的一念,這一念迷,宇宙出現了。好像什麼?作夢了,夢境出現了,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是個夢。但是迷得很深,夢中裏頭又作夢,會有好幾重的夢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誰知道?覺悟的人知道,八地以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起二用,第一個,依報出現,宇宙出現,時間、空間出現了,萬物出現了。第二個,我出現了,我是正報。我跟宇宙同時出現的,都在這一念當中成就的,這個時間非常之短,所以佛法裏面講不生不滅。實際上是有生滅,有生滅爲什麼說不生滅?生滅等于不生滅,因爲它太短了,你還沒有起心動念它已經消失,第二個念頭又起來了。第二個念頭不是第一個念頭,每個念頭都不一樣,沒有相同的兩個念頭。這些事情都被現代科學家證明了。佛在叁千年前,根本就沒有科學儀器,他怎麼知道?怎麼會知道那麼清楚?他定中看見的。定中,時空沒有了,定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所以過去現在未來、此界他方統統看得清楚。

  這個現象出來之後,接著賢首大師給我們講,它有叁種周遍,有這個現象。第一個是周遍法界,環境的現象周遍法界,環境是物質現象;精神現象也周遍法界,我們念頭才動,遍法界虛空界都知道了。那物質現象?物質,知道。爲什麼?物質現象也是波動形成。所以物質現象諸佛菩薩都知道,因爲它波動。我們身體好像是個發射臺,我們這個波發出去,念頭是波動現象,物質也是波動現象,于是我們起心動念、我們身體狀況,佛菩薩統統知道。這是第一個周遍的。

  第二個周遍是出生無盡,念頭動了,所有境界跟著你的念頭在變,在産生變化。這就是爲什麼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樣子,就是變化太大了,它跟著你念頭變。什麼時候相同?念頭沒有了就相同。好像水一樣,這個水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