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八0集) 2012/6/1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8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叁十五頁倒數第五行,從末後這一句看起,從「擐者」這看起:
「以身被挂铠甲」,名爲『擐』。『甲胄』,「乃古代戰士被衣于身,以防矢石傷自肉體」。這是古代戰爭沖鋒陷陣的時候,這些將士都是披挂铠甲。铠甲,有的用鐵片做的,有的用很堅硬的皮革做的,可以防止刀槍、防止矢石。矢是箭,石是石塊,古時候攻擊別人所用的這些手段。這個做比喻,「以喻大心行人」,行人是修行人,發大心的修行人,「爲敵生死」,了生死出叁界,修行人的頭一個目標在此地,「以誓願爲铠甲,護衛本身慧命」。一切菩薩成佛的誓願,總結就是四弘誓願,把所有菩薩因地上所發的大願歸納起來,不外乎這四大類。第一個是度衆生的願。實在講,四條,這一條是真正的願。能度衆生,一定先度自己,自己沒有得度,決定不能度人,這是古今中外那些修行人我們都看到的。
先度自己,第一個是德行。德行從哪裏修?從持戒,斷煩惱,煩惱無盡誓願斷,從這下手。煩惱斷掉了,才能學法門;煩惱不斷,學法門非常困難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爲什麼?煩惱裏頭最嚴重的是傲慢的習氣、自私的習氣,這最重。佛法裏面講的根本煩惱,六條,貪瞋癡慢疑惡見,這六大類。嚴重的話,佛菩薩來教他,他都得不到利益。這就是一定先斷煩惱,把孝親尊師的心發出來,把真誠恭敬心、求法的大願發出來,你才能真正得受用。確確實實,每一個好老師都想教人,希望他的學術能夠有人繼承,世世代代傳下去,諸佛菩薩更是殷切的期望著,但是這些學生到哪裏去找?李老師早年告訴我,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!到哪裏去找?那是想學東西。好老師也想找一個學生,把他的東西可以傳下去,更難!這一樁事情完全是講緣分,緣分當中還要求叁寶加持,讓佛菩薩冥冥當中把這個緣促成。真不容易!世出世間最難得的是個有真誠心的人,有這種心,無論在世法、在佛法肯定都有成就,有很殊勝的成就。
這是講一個大乘真正發心修道、傳道的人,勇猛精進,以自己的『宏誓功德』,用這個莊嚴自己。不求名聞利養,不求榮華富貴,一生默默耕耘,沒有人知道。等到成就了,我們理解,諸佛菩薩來做因緣,被人發現。像印光大師,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,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了叁十年。七十歲之前,差不多老法師四十歲的時候,五十、六十、七十,四十多歲的時候做藏經樓的,用現在的話來說管理員。這份工作對他來說是非常難得的,他懂得珍惜這個機緣,深入經藏,歸心淨土,叁十年當中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。一個人默默用功,七十歲被人發現。有一批學者、大學教授到觀音菩薩這個道場,普陀山去旅遊,發現印光大師。有學問的人、有德行的人看人不一樣,看到印光法師舉止溫雅、和藹可親,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;與他交談、向他請教,都能把問題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有學問,于是就很樂意親近他。離開普陀山,人家寫文章,在報紙雜志上介紹,普陀山有一個大德。經過這些人一宣揚,印光大師出名了,來跟他學習的、參訪的人多了。
法師鄉音很重,他是山西人,常年住在南方。講經不方便,人家聽不懂,所以用文字來弘法,《文鈔》就是這麼來的。多少人寫信向他請教,他給他解答問題,這部《文鈔》就是佛學問答。這部書一流通出去,印祖聲名高了,國內外都尊之爲大德。斷煩惱,學法門,藏經樓裏頭叁十年,這人一發現,開始弘法。印祖七十歲開始,八十歲圓寂,他老人家弘法的期間十年。可是這十年的影響,這是佛門裏面諸位大德公開承認的,在這一個世紀一百年當中,沒有人能夠超過他。真幹,實學,沒有一絲毫虛名,虛假的沒有,正是經中世尊教給我們,「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」,印祖做到了。這是以這個爲莊嚴。
下面說,「與此全同」,這是講比喻。古時候戰士上戰場,披挂铠甲;一個修行人,以自己的誓願爲铠甲,保護自己的法身慧命。佛門的铠甲,一個是願,一個是行。行特別重視持戒,爲什麼?真正修行人都知道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學佛的目標就是開悟。悟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徹悟,分這叁等,目標確實在徹悟。徹悟一般人做不到,爲什麼做不到?你沒放下。我們看徹悟的人,徹悟的人是什麼樣子?他明白多少就放下多少,這個人有指望徹悟。我們從禅宗公案裏面看到,從教下經律裏面也看到,只要锲而不舍,一心向道,世俗的東西愈遠愈好,自己還沒有成就,要遠離。
人,年輕的時候就成就不是一樁好事,容易引起驕慢,自以爲是,名聞利養不知不覺的染上了;不是他有意的,好像自然就染上。這什麼原因?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自己確實做不了主。那怎麼辦?昙花一現,這一世過去了依舊搞輪回。這一輪回就很麻煩,佛在經上常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你輪回多少次才能得個人身?得人身的條件,前世要修五戒十善,中國古人講的你要修五倫五常,才能得人身。如果生在今天這個社會,來生得人身就太難太難。爲什麼?叁皈五戒、五倫五常全都沒有了,你從生下來就沒見到、就沒聽說,這怎麼個辦法!那這一生造罪業,還得受叁途苦報。叁途,進去容易出來難,李老師從前形容長劫輪回,時間是論劫數算的。所以什麼時候你再得人身,遇到一個盛世,生在有佛法的地域,把從前阿賴耶的善根挖出來接著再幹,真的不知道多少世。想到這種情形,才真正知道這一生的可貴,不但得人身、聞佛法,而且聞大乘,而且是聞大乘裏面的淨宗法門,一生成就的法門,這個法門要錯過了,你說多可惜,你要錯過了,你要受多少苦難再能遇到。遇到是肯定的,時劫長短可不一定。于是我們才真正知道珍惜這一次的緣分,這一次的緣分太殊勝了!
我們大家都知道,叁十年前沒有這個會集本。會集本確實是會完成了,流通量太少,不容易見到它。這個本子大量流通也是最近的十年,我們一直在學習,一直在流通,與同學們來分享,大家知道了。雖然大家知道,還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在反駁,甚至于看到這個書都把它燒掉,有,時有所聞。但是反對盡管反對,燒盡管燒,學習的人還是天天在增長,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安慰。我們自己愈來愈有信心,這一生決定往生,這就對了。
從極樂世界再來此界的人,這是叫乘願再來。有沒有?我相信很多,乘願再來的人,雖然在五濁惡世示現爲凡夫,也有生死。示現的人,他有大慈悲心,他有大智慧,他善巧方便,能與衆生和光同塵而不染。那個不染,讓一般人還看不出來,高明!這就是智慧。他在做榜樣給大家看,身行言教,誘發大家的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,真相信有淨土,真相信有阿彌陀佛。這些事情,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給我們作證,誠心誠意修學,至誠恭敬,快的七、八年,慢的十幾、二十年,天眼通現前,天耳通現前。這種能力我們知道,初信位的菩薩有,小乘須陀洹有。他們還沒有到證果,有這種能力,能看到,而且還能看到一個人過去生中前世怎麼樣,再前世怎麼樣,能夠看到五、六世。這小通,不大,不能跟須陀洹比。而且他看,能看得清楚,但是並不十分清楚。這些同學告訴我。這個不是假話,是真的。從這些地方就增長自己的信心,也能幫助別人增長信心,說明經中所講的句句真實,沒有一個字是妄言。
這些再來人,一直到成佛,永離惡道。爲什麼?他不會作惡,他連一個惡念都沒有。善惡的標准全依《十善業道經》,也就是說,身叁、口四、意叁他全做到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都能實實在在去奉行。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教化衆生,也有生死,但是「生生世世,常憶宿命,不昧本因」,他自己知道他過去,他不會墮叁惡道。這裏頭自然得佛菩薩威神加持。「示現同彼,彼者穢土衆生」,這是說極樂世界有一部分菩薩到這個世間來,示現跟這個世間衆生相同。他是再來人,他到這個世間來不是業報來的,是願力來的。他要沒有這種悲願,不發這個悲願,在極樂世界必定證得一生補處。
請看底下一段經文:
【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衆生類。皆使往生其國。悉令得泥洹道。】
『泥洹道』就是成佛。我們看念老的注子,「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,蓋因彌陀本願加威,亦複是本身善隨佛學也。彌陀本意,唯願衆生往生彼土,得涅槃道,悉皆成佛」。這段注解文不長,意思很深。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,自己還沒有成佛之前,我們相信叁輩九品這一類的菩薩很多,尤其是往生的品位不高,同居土裏頭叁輩九品,煩惱習氣都沒斷,只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,煩惱習氣種子在,沒有緣,所以在極樂世界不現行。在極樂世界每一個人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,都得到彌陀的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一願我們要記住,作阿惟越致菩薩,就有能力回到娑婆穢土來度化衆生。他也是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,乘願再來,他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。這個注子裏頭講得很好,因彌陀本願加威,同時也是他自己本身善隨佛學。
佛以度衆生擺在第一,自己成不成就是擺在第二。佛對于這類人也很佩服,沒有自私自利,特別像地藏菩薩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所以地藏菩薩的學生,成佛的無量無邊,自己還沒成佛。我們看《地藏經》,序分裏面所寫的那種莊嚴,是一切經典裏頭都沒有。序品裏面我們來看集會的大衆,十方諸佛如來帶著他的大弟子,來參加這個法會。我們在其他經上是看到十方諸大菩薩,沒有看到諸佛的,只有《地藏經》上看到是諸佛如來。諸佛爲什麼來?諸佛以前是他的學生,地藏是他的老師,老師這個地方有活動,學生成佛了,學生也要來,莊嚴道場,幫助教化衆生,教化裏頭的根本是孝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