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0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量比這個更小,它是常數,它永遠不變。這就是自性,佛說「法爾如是」,自性之法本來就是這樣的,沒有增減。自性裏頭沒有大小、沒有生死、沒有先後,無量劫前成佛,跟現在這個人修行成佛,沒有先佛跟後佛,平等的。就像流水一樣,長江的流水,五千年前長江的水流到大海,跟現在水流進大海沒有先、沒有後。所以成佛沒有古佛今佛,古佛今佛是世間人虛妄分別執著,實際上是沒有。陽光遍照,千萬年前太陽光照在地球上,現在陽光也照在地球上,沒有古今,它是常如一法。常如一法是真的,有增有減是假的,有先有後是假的,有遠有近是假的,起心動念是假的,分別執著是假的,這不思議。佛給我們講真的,法,自性,自性這個法本來就是這樣的,妙用!

  我們明白了,我們做人要把這個道理融入我們生活當中,那生活就是菩薩生活、佛的生活,隨緣妙用。能隨一切衆生緣,裏面怎麼樣?裏面沒有增減,隨一切衆生的緣。諸佛菩薩常如一法,我們要學,隨一切衆生緣也是常如一法。行嗎?行。爲什麼?本來常如一法,沒有增減。有增有減、有先有後完全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恍然大悟。諸佛菩薩完全是正確的,才發現我們錯了。再給你講真話,真話裏頭沒有誰是誰非,沒有誰錯誰對,沒有。我們都起這種妄念,在打妄想。沒有念頭,所以一如。這個一如就是常如一法,不爲增多。這個妙用即是常,本經所說的常寂光。這部經裏頭的立論基礎,真實之際(真實之際就是常寂光)、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,本經叁種真實,所依據的理論,叁種真實就是自性。

  「又上經文正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殊勝微妙境界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。「極樂即是華藏」,所以「廣狹自在」,沒有廣也沒有狹,在它那個境界找廣狹找不到,「一多相即」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「互融互攝」,互融互攝是一體,「非言思所能及」,我們的言語說不出來,我們的思惟想象不到。爲什麼?言語不是真的,思惟也不是真的。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個境界自然現前,你能夠親證得。這是究竟涅槃的境界,是妙覺如來的境界,唯證方知。

  我們再看末後這段經文,「結歸彌陀」,這裏做個總結。

  【八方上下。佛國無數。阿彌陀國。長久廣大。明好快樂。最爲獨勝。本其爲菩薩時。求道所願。累德所致。無量壽佛。恩德布施。八方上下。無窮無極。深大無量。不可勝言。】

  這到最後結歸阿彌陀佛。我們看注解,『八方上下』,八方是東南西北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,這八方,加上上方、下方,這叫十方,「八方加上與下即是十方。十方無數佛國之中,其長久廣大,明好快樂,皆與極樂世界不能相比。故雲最爲獨勝」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要知道,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佛佛道同,成佛是決定平等,爲什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別的佛國土殊勝?這個我們很難理解。我們學習時間這麼久,在體認這方面,知道阿彌陀這個名詞就不可思議,爲什麼?這個名詞是自性圓滿的名號。極樂世界是自性圓滿的流露,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證,皆不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。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。我們的經題,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是阿羅漢,平等是菩薩,覺就是成佛,所以這個題裏頭意思圓滿。一切諸佛如來,個個都是清淨平等覺,阿彌陀佛是大圓滿,究竟圓滿,圓滿的稱性。能夠讓一切衆生,上從等覺菩薩,下至無間地獄衆生,能在一念之間回歸圓滿的性德,確實只有淨宗法門、彌陀淨土最爲方便。這個法門,你要真正能信、發願、念佛,往生淨土,必成無上道,所以它確確實實在一切諸佛刹土當中『最爲獨勝』。它獨勝的是衆生回歸證得的方法獨勝,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殊勝的,這真正不可思議,方法不可思議,成就也不可思議。

  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,就是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。爲什麼?彌陀本願是從參訪諸佛國土、一切如來,真實、至善、智慧行願的大圓滿,所以你得彌陀本願加持就是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,這也是不可思議,最爲獨勝。它真有根據,因爲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在家裏坐著想出來的,不是的,他是到處參學,到處去看,到處去考察,好的統統攝取,不好的,等于我們現在講把它改進,才能變成盡善盡美。

  「長久即常住」,永遠沒有改變,「如經雲: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」。極樂世界一切萬物,包括自己的身體,沒有衰老,沒有這個現象,沒有變化的現象。我們這個世界有衰、有變,變化刹那不停,所以叫無常。它那裏真常,我們這裏無常。你看一秒鍾就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你沒有辦法叫它停住,相似相續,念念不住,所以是假的。所有一切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(就是念頭的現象)、自然現象,統統是一秒鍾裏頭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在波動,這就是有衰有變。「廣大,如上文大海所喻之義」,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,把衆流,大陸江河這些水往大海流注,比喻作十方去往生的人。

  「明者,清淨光明。好者,相好莊嚴。快樂者,如《小本》雲」,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。極樂世界所以能最爲獨勝者,皆由彼佛于因地中求得大願,于無量劫積功累德,以致于成」,這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的因。皆由彼佛,彼佛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,那個大願是求得的,是他參學、考察一切諸佛刹土,求取諸佛刹土裏面的精華、裏面的美好。經上告訴我們,他用的時間是五劫,這麼長的時間。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,不可以閉門造車。阿彌陀佛這個舉動,實際上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五十叁參。方老師早年告訴我,這是真實智慧,是你從參學當中得到的,不是憑空想象的。每一願都落實在參學時候得到的結論、得到的啓示,再加上無量劫積功累德功德的成就。所以我們要學佛那種參學的精神,到處去看,好的記住,我要有;缺點我要記住,要改進,你就比別人好。每一尊佛、每一個道場、每一樁事情都細心觀察,優點攝取,缺點不要,這樣建立了極樂世界,這樣成就了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智慧。這個智慧是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所以這文中,因地求得大願,無量劫積功累德,是這麼成就的。

  「阿彌陀佛以此無上恩德」,他的成就,把他的成就,他不是自己享福,「普施十方,無有窮極」。佛的心量太大了,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,用極樂世界供養十方一切有緣衆生。有緣是什麼?真相信,真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這叫有緣。如果對極樂世界有懷疑,信心不足,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,不想求往生,這就沒有緣。佛不度無緣之人,這個緣不在佛,在衆生,你什麼時候回頭,佛就什麼時候來加持你。你不回頭佛也加持,但是這個加持的力量你接收不到。爲什麼?接收的條件是真信、真願、真念佛,具足這個條件,彌陀的加持你就接收到;沒有這叁個條件佛也加持,你接收不到,你沒有感觸。這是普施十方,無有窮極。

  「彌陀恩德,廣大深遠,言語難明」,言語確實沒有法子說。不但言語沒法子說,我們怎麼去想也想不到,叫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你無法想到,你說不出來。「縱身有百口」,這是比喻的話,你有一百張嘴,「口有百舌,窮劫說之,亦不能盡」,你說上一劫說不完,你說無量劫也說不完。窮劫是無量劫,無量劫說之都不能盡。「故雲不可勝言」。這是什麼緣故?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、圓滿的流露。諸佛如來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未必是圓滿,阿彌陀佛是自然流露、是圓滿流露。爲什麼?慈悲心太切,真的沒想自己,沒有自己,念念都是衆生,衆生就是自己。諸佛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完全平等,但是在起作用的時候,也就是講有緣衆生,起作用的時候有差別,這個差別是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願心不一樣,差別從這來的。唯獨阿彌陀佛,在出家做比丘僧的時候,他的慈悲心就是圓滿的,是圓滿的流露、圓滿的起用,這跟諸佛不同。沒有緣的也加持,平等加持,沒有緣的人說自己沒有感覺;像陽光普照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阿彌陀佛光明慈悲,像陽光一樣,只要我們能信、能願、能依教奉行,我們全都得到。這是給我們解釋經上『不可勝言』。

  「蓋彼佛住真實之慧,故能施真實之利,普令一切衆生,鹹入真實之際,故其恩德無有窮極」。這是真的,字字句句真實不虛,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利益、真實之際都是圓滿的流露。而且常如一法,決定找不出有增減,阿彌陀佛對這個地方照顧多一點,對那裏照顧少一點,找不到,決定是平等。受彌陀加持力量不一樣,那是接收的人你接收多少,不是阿彌陀佛給這個人多、給那個人少,不是的,佛是平等的。接收的人感觸不一樣,這是跟接收人的願、接收人的解,他理解多少、他發願大小,與這個有關系。我們跟佛發同樣的悲願、同樣的慈悲心,你就能完全得到佛力加持。

  佛力在哪裏?就在這部經典之中,你得到加持。這個經典展開,字字句句無量義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彭際清居士說這部經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一點不錯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龍樹菩薩在龍宮所見到的大本《華嚴》,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精華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治要,我們這一生能遇到,這是多大的福分,多大的福報,自己一定要知道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