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反之则为刚强」,柔软的反面就是刚强,「刚强则难教化」。佛法常讲「刚强难化」,刚强,他不接受,不听你的。佛遇到刚强,不给他说法,等他到柔软再给他说。刚强怎样?刚强随顺他。这里头有因果法,善恶皆有报应,刚强的时候,这是他的福报现前,大富大贵,他没有智慧。如果有智慧,大富大贵也是柔和,那个完全不一样。那种人肯定是佛的大护法,国王大臣、大富长者,都能够听从佛的教诲,柔和质直。如果是刚强,佛就不住在他的地方,他不能接受。

  「《法华经》曰:众生既信伏,质直意柔软」。这是什么?缘成熟了,众生他能相信。伏是能伏烦恼,对佛菩萨来讲,能服佛菩萨,佛菩萨所说的他能接受,他能顺从,能依教奉行。只要能接受,佛一定来教化,佛要不来就不慈悲。刚强难化佛不接近,为什么?接近他不能接受,他毁谤,他就造罪业。你看,佛示现教他,不示现的时候,远离他,统统是慈悲。能够接受是去度他,不能接受,远离他,避免他造重罪,毁谤三宝的罪很重,这是佛的慈悲。《法华经》上这两句话,就是「身心柔软之意」。我们要学佛,第一个要有智慧,对于经教能听得懂,能解其义。第二个自己身心柔软,能够奉行;我们有刚强的态度,学了经教做不到。

  第三「正慧除习」。

  【深入正慧。无复余习。】

  『正慧』,真实的智慧,真就是真实。正,无邪,不偏不邪,这叫正。「离颠倒为正。又契真入实为正。故离虚妄分别,照了真心之智慧,名为正慧」。正慧从定中来的,从清净心来的。所以经题上这五个字,这五个字是道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常常记在心上。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与清净平等觉相应,就是菩萨行,就是定慧等学。断恶修善,不能够与清净平等觉相应,那是世间法,不是佛法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『余习』是习气,「烦恼断后,残余之习气,名为余习。又名残习」,或者就叫它做习气。「二乘不能断除余习」,声闻、缘觉,「唯佛独能断之」。「《大智度论》曰:阿罗汉、辟支佛,虽破三毒,气分不尽」。三毒是贪瞋痴,贪瞋痴真断了,他要不断不能证阿罗汉果,不能出离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的因,就是《百法明门论》上所讲的六个根本烦恼,只要这六个在,你就出不了三界。这六个,贪瞋痴慢疑恶见,恶见是什么?恶见是见烦恼,贪瞋痴慢疑是思烦恼,合起来叫见思烦恼。恶见里头有五种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合起来十条。这个十条统统断尽,六道的因就断掉了。六道的因断了,果就没有了,所以六道就不见了,好像作梦一样梦醒了。六道是一场梦,醒过来之后找不到了,你说这个东西多重要。

  谁有本事能断?不能断就不能证果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断烦恼、消业障才能够证得,没有例外的。例外的只有一种,净土法门,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只有这一门可以不要断烦恼,不要消业障。你要问为什么?经教里头已经告诉我们,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,就是消业障、断烦恼。就是不必刻意去断烦恼、消业障,就在一声佛号里头自然消掉、断掉,妙不可言!修净土的同学,这桩事情你一定要知道,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白修了。念这一声佛号,就得阿弥陀佛的加持,阿弥陀佛的智慧福德无量无边,都在这句佛号当中。我们感觉得自己业障太重,烦恼、习气除不掉,念佛就能除掉,而且非常有效。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,能不能往生,完全在你的信愿坚不坚定。有坚定的信愿,我真想去,我真相信,这个往生的条件具足了。生到极乐世界,四土三辈九品,你是在哪个地位上,那是念佛功夫的浅深。念佛什么功夫?念佛断烦恼,念佛消业障,看你烦恼、业障消多少,你的品位就不一样了,是这么个道理。

  你要真正懂得,你看到乡下这些阿公阿婆,手上拿一串念珠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,佛号不间断。你看到这种人要恭敬、要问候,亲切的问候,为什么?他们往生,品位可高了!最高的品位可以上辈,上品上生,那个地位是十地菩萨,一般人比不上。通宗通教、显密圆融,烦恼习气没断,业障没消,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不高。所以才晓得那些阿公阿婆真了不起。他不认识字,他什么都不懂,他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。像锅漏匠一样,什么都不懂,你看念三年佛,示现的样子给我们看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,死了之后还站三天。真难得,真正不可思议,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。几个人看懂了?看懂了他就真干。我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像他这个样子,这看懂的人,真干!还做不到的,没看懂,看到了,什么意思不晓得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上给我们说明,阿罗汉、辟支佛有习气,三毒烦恼断了,气分不尽,习气在。「譬如香在器中,香虽去,余气故在」。这是比喻习气。香在香炉里头烧,香烧尽了,没有了,闻闻还有香气,那个气味还在。「又如草木薪,火烧烟出,炭灰不尽,火力薄故」。烧柴火,火烧烟出,柴火烧了,变成炭灰。为什么没有把它完全烧完?火力不足,火力薄故。「佛三毒永尽无余」,不但是三毒,佛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统统断掉了,不但都断干净,习气也断干净了。「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,一切地都尽,无烟无炭」,它是把烟、炭代表习气,火烧尽了,留下来是炭,留下来是味道,香气。

  下面举例子,舍利弗尊者「瞋恚余习」。证阿罗汉了,贪瞋痴慢疑真断了,但是什么?习气在,说明习气难断。习气在,他有没有瞋恚?没有,确实没有。为什么?他养成一种习惯,富贵人家有傲慢的习惯,从小在那个环境养成了,那个傲慢不是有意的。学佛之后,傲慢真断了,对人心地真的是真诚恭敬,可是说话态度、语气、表态还带着有傲慢习气。佛菩萨都不例外。难陀尊者淫欲的余习,毕陵伽婆蹉,傲慢的习气,这是佛的大弟子,都是证得阿罗汉。在大乘经里面称他们为大阿罗汉,大阿罗汉可了不起,大阿罗汉是十地菩萨。十地菩萨当然没有了,要是有习气,那只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连习气统统断尽了。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,像舞台表演,不是真的。「譬如人被锁初脱时,行犹不便」,譬如一个人犯罪了,戴的是脚镣、手铐。现在虽然被他放了,刑期满了,放了,放了时候总有好多天他的动作都不方便,这也是习气。现在极乐世界的大士,这些大菩萨们「无复余习」,没有习气了,「表能行至佛之行处」,他们自行化他,这是佛所行处,都能够跟佛很相似。「故《魏译》」,魏译本的经文上说,「谓彼土诸大士,究竟一切菩萨所行,具足成就无量功德」。这是说在极乐世界成就的果德,因行果德都非常殊胜。

  下面第四个,「依佛所行」,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

  【依佛所行。七觉圣道。修行五眼。照真达俗。】

  「七觉即七觉支,又名七觉分,或七菩提分」。「觉者,有觉了与觉察」两个意思。「觉法」,实在讲我们这个地方,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浅来说,浅而言之,八正道里面的七觉支、七菩提分。这有七种,「故曰支,或曰分」,分、支是一个意思,有七种。下面是七种名称,很难得,念老都把它撷到此地来。名称是「念、慧」,慧又名择法。有时候我们看到念觉支、择法觉支,也有地方看到慧觉支,慧觉支跟择法觉支是一个,一桩事情。你有智慧你才能择法,没有智慧不能择法。择法是选择法门,法门无量,我从哪个门进去?这要智慧去选择,选择你有能力进去的。「精进、轻安、喜、定、行舍」,这七个名词。

  「此七觉支之义」,什么意思?「为,一、择法觉支,以简择智慧法之真伪」,这是第一个。在一切法里头,你知道哪个是真、哪个是假;佛法里面,大乘是真的,小乘不是真的,是佛的方便说。《法华经》上讲得清楚,佛说「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,前面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我们知道,二乘、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,真正的,那就一乘法,一佛乘是作佛,这叫一乘法。一乘经,过去祖师大德只承认三部经,第一个《华严》,第二个《法华》,第三个《梵网》。《梵网经》没有到中国来,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,《梵网》也是一部大经,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一品,「菩萨心地戒品」,大乘菩萨受菩萨戒就用这部经。

  净宗,一乘当中的一乘,怎么知道?《法华》跟《华严》最后是引导人念佛求生净土,净土变成大乘的核心,这是真的。《华严经》上非常显著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《大乘无量寿经》自然是一乘经,我们的选择。为什么不选择《华严》?《华严》太大了,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。福报是什么?要长寿,你才能受持大经。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,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,那是法身菩萨受持的。可是,这个大经归到《无量寿》,我们回头受持《无量寿》容易,我也有分。受持《无量寿》的条件很简单,真信、切愿、一向专念,就能往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,成就比华严会上还要殊胜,这个不可思议。这个经是真经,真中之真,选择这个法门决定没错。

  第二,「精进觉支,以勇猛之心离邪行,行真法」。精进是什么?选定之后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就是精进。一门深入是择法,选择之后,我就认一门,有精进你决定有成就。

  第三个,「喜觉支,心得善法,即生欢喜」。真正选择,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确确实实得到欢喜心,你没有一天不快乐。我们冷静细心观察,刚才我跟大家讲的这些阿公阿婆,他们什么都不懂,一串念珠,一句佛号,一天到晚念念相继,他不中断。见任何人满面笑容,你跟他说话,他回答你的就是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他什么话都没有。这是什么?心得善法,生欢喜心,这些人做到了!

  下面第四,「轻安觉支」。轻安是没有压力,身没压力,精神没有压力,他快乐无比。「断除身心粗重,使身心轻利安适」。我们真看见了,我们对这些修行人非常羡慕,欢喜赞叹,看到这些人就真正看到极乐世界的人。宗门大德、教下善知识,虽然有名气、有声望,得到大众的恭敬、尊重,能不能往生没把握,这真的,不是假的。可是这些阿公阿婆,他们往生是真有把握,说老实话,他什么时候想去他真走得了。他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天,是表演给别人看的,他是在做度众生的事情,不是做别的。所以不可思议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