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反之則爲剛強」,柔軟的反面就是剛強,「剛強則難教化」。佛法常講「剛強難化」,剛強,他不接受,不聽你的。佛遇到剛強,不給他說法,等他到柔軟再給他說。剛強怎樣?剛強隨順他。這裏頭有因果法,善惡皆有報應,剛強的時候,這是他的福報現前,大富大貴,他沒有智慧。如果有智慧,大富大貴也是柔和,那個完全不一樣。那種人肯定是佛的大護法,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,都能夠聽從佛的教誨,柔和質直。如果是剛強,佛就不住在他的地方,他不能接受。

  「《法華經》曰:衆生既信伏,質直意柔軟」。這是什麼?緣成熟了,衆生他能相信。伏是能伏煩惱,對佛菩薩來講,能服佛菩薩,佛菩薩所說的他能接受,他能順從,能依教奉行。只要能接受,佛一定來教化,佛要不來就不慈悲。剛強難化佛不接近,爲什麼?接近他不能接受,他毀謗,他就造罪業。你看,佛示現教他,不示現的時候,遠離他,統統是慈悲。能夠接受是去度他,不能接受,遠離他,避免他造重罪,毀謗叁寶的罪很重,這是佛的慈悲。《法華經》上這兩句話,就是「身心柔軟之意」。我們要學佛,第一個要有智慧,對于經教能聽得懂,能解其義。第二個自己身心柔軟,能夠奉行;我們有剛強的態度,學了經教做不到。

  第叁「正慧除習」。

  【深入正慧。無複余習。】

  『正慧』,真實的智慧,真就是真實。正,無邪,不偏不邪,這叫正。「離顛倒爲正。又契真入實爲正。故離虛妄分別,照了真心之智慧,名爲正慧」。正慧從定中來的,從清淨心來的。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,這五個字是道,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常常記在心上。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就是菩薩行,就是定慧等學。斷惡修善,不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那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『余習』是習氣,「煩惱斷後,殘余之習氣,名爲余習。又名殘習」,或者就叫它做習氣。「二乘不能斷除余習」,聲聞、緣覺,「唯佛獨能斷之」。「《大智度論》曰:阿羅漢、辟支佛,雖破叁毒,氣分不盡」。叁毒是貪瞋癡,貪瞋癡真斷了,他要不斷不能證阿羅漢果,不能出離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的因,就是《百法明門論》上所講的六個根本煩惱,只要這六個在,你就出不了叁界。這六個,貪瞋癡慢疑惡見,惡見是什麼?惡見是見煩惱,貪瞋癡慢疑是思煩惱,合起來叫見思煩惱。惡見裏頭有五種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合起來十條。這個十條統統斷盡,六道的因就斷掉了。六道的因斷了,果就沒有了,所以六道就不見了,好像作夢一樣夢醒了。六道是一場夢,醒過來之後找不到了,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。

  誰有本事能斷?不能斷就不能證果。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斷煩惱、消業障才能夠證得,沒有例外的。例外的只有一種,淨土法門,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只有這一門可以不要斷煩惱,不要消業障。你要問爲什麼?經教裏頭已經告訴我們,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消業障、斷煩惱。就是不必刻意去斷煩惱、消業障,就在一聲佛號裏頭自然消掉、斷掉,妙不可言!修淨土的同學,這樁事情你一定要知道,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就白修了。念這一聲佛號,就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阿彌陀佛的智慧福德無量無邊,都在這句佛號當中。我們感覺得自己業障太重,煩惱、習氣除不掉,念佛就能除掉,而且非常有效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,能不能往生,完全在你的信願堅不堅定。有堅定的信願,我真想去,我真相信,這個往生的條件具足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四土叁輩九品,你是在哪個地位上,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。念佛什麼功夫?念佛斷煩惱,念佛消業障,看你煩惱、業障消多少,你的品位就不一樣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你要真正懂得,你看到鄉下這些阿公阿婆,手上拿一串念珠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,佛號不間斷。你看到這種人要恭敬、要問候,親切的問候,爲什麼?他們往生,品位可高了!最高的品位可以上輩,上品上生,那個地位是十地菩薩,一般人比不上。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煩惱習氣沒斷,業障沒消,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不高。所以才曉得那些阿公阿婆真了不起。他不認識字,他什麼都不懂,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像鍋漏匠一樣,什麼都不懂,你看念叁年佛,示現的樣子給我們看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死了之後還站叁天。真難得,真正不可思議,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。幾個人看懂了?看懂了他就真幹。我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像他這個樣子,這看懂的人,真幹!還做不到的,沒看懂,看到了,什麼意思不曉得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上給我們說明,阿羅漢、辟支佛有習氣,叁毒煩惱斷了,氣分不盡,習氣在。「譬如香在器中,香雖去,余氣故在」。這是比喻習氣。香在香爐裏頭燒,香燒盡了,沒有了,聞聞還有香氣,那個氣味還在。「又如草木薪,火燒煙出,炭灰不盡,火力薄故」。燒柴火,火燒煙出,柴火燒了,變成炭灰。爲什麼沒有把它完全燒完?火力不足,火力薄故。「佛叁毒永盡無余」,不但是叁毒,佛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統統斷掉了,不但都斷幹淨,習氣也斷幹淨了。「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,一切地都盡,無煙無炭」,它是把煙、炭代表習氣,火燒盡了,留下來是炭,留下來是味道,香氣。

  下面舉例子,舍利弗尊者「瞋恚余習」。證阿羅漢了,貪瞋癡慢疑真斷了,但是什麼?習氣在,說明習氣難斷。習氣在,他有沒有瞋恚?沒有,確實沒有。爲什麼?他養成一種習慣,富貴人家有傲慢的習慣,從小在那個環境養成了,那個傲慢不是有意的。學佛之後,傲慢真斷了,對人心地真的是真誠恭敬,可是說話態度、語氣、表態還帶著有傲慢習氣。佛菩薩都不例外。難陀尊者淫欲的余習,畢陵伽婆蹉,傲慢的習氣,這是佛的大弟子,都是證得阿羅漢。在大乘經裏面稱他們爲大阿羅漢,大阿羅漢可了不起,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。十地菩薩當然沒有了,要是有習氣,那只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連習氣統統斷盡了。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,像舞臺表演,不是真的。「譬如人被鎖初脫時,行猶不便」,譬如一個人犯罪了,戴的是腳鐐、手铐。現在雖然被他放了,刑期滿了,放了,放了時候總有好多天他的動作都不方便,這也是習氣。現在極樂世界的大士,這些大菩薩們「無複余習」,沒有習氣了,「表能行至佛之行處」,他們自行化他,這是佛所行處,都能夠跟佛很相似。「故《魏譯》」,魏譯本的經文上說,「謂彼土諸大士,究竟一切菩薩所行,具足成就無量功德」。這是說在極樂世界成就的果德,因行果德都非常殊勝。

  下面第四個,「依佛所行」,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

  【依佛所行。七覺聖道。修行五眼。照真達俗。】

  「七覺即七覺支,又名七覺分,或七菩提分」。「覺者,有覺了與覺察」兩個意思。「覺法」,實在講我們這個地方,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淺來說,淺而言之,八正道裏面的七覺支、七菩提分。這有七種,「故曰支,或曰分」,分、支是一個意思,有七種。下面是七種名稱,很難得,念老都把它撷到此地來。名稱是「念、慧」,慧又名擇法。有時候我們看到念覺支、擇法覺支,也有地方看到慧覺支,慧覺支跟擇法覺支是一個,一樁事情。你有智慧你才能擇法,沒有智慧不能擇法。擇法是選擇法門,法門無量,我從哪個門進去?這要智慧去選擇,選擇你有能力進去的。「精進、輕安、喜、定、行舍」,這七個名詞。

  「此七覺支之義」,什麼意思?「爲,一、擇法覺支,以簡擇智慧法之真僞」,這是第一個。在一切法裏頭,你知道哪個是真、哪個是假;佛法裏面,大乘是真的,小乘不是真的,是佛的方便說。《法華經》上講得清楚,佛說「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,前面說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。我們知道,二乘、叁乘都是佛的方便說,真正的,那就一乘法,一佛乘是作佛,這叫一乘法。一乘經,過去祖師大德只承認叁部經,第一個《華嚴》,第二個《法華》,第叁個《梵網》。《梵網經》沒有到中國來,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,《梵網》也是一部大經,到中國來的只有這一品,「菩薩心地戒品」,大乘菩薩受菩薩戒就用這部經。

  淨宗,一乘當中的一乘,怎麼知道?《法華》跟《華嚴》最後是引導人念佛求生淨土,淨土變成大乘的核心,這是真的。《華嚴經》上非常顯著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《大乘無量壽經》自然是一乘經,我們的選擇。爲什麼不選擇《華嚴》?《華嚴》太大了,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。福報是什麼?要長壽,你才能受持大經。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,也沒有那麼高的智慧,那是法身菩薩受持的。可是,這個大經歸到《無量壽》,我們回頭受持《無量壽》容易,我也有分。受持《無量壽》的條件很簡單,真信、切願、一向專念,就能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成就比華嚴會上還要殊勝,這個不可思議。這個經是真經,真中之真,選擇這個法門決定沒錯。

  第二,「精進覺支,以勇猛之心離邪行,行真法」。精進是什麼?選定之後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是精進。一門深入是擇法,選擇之後,我就認一門,有精進你決定有成就。

  第叁個,「喜覺支,心得善法,即生歡喜」。真正選擇,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確確實實得到歡喜心,你沒有一天不快樂。我們冷靜細心觀察,剛才我跟大家講的這些阿公阿婆,他們什麼都不懂,一串念珠,一句佛號,一天到晚念念相繼,他不中斷。見任何人滿面笑容,你跟他說話,他回答你的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他什麼話都沒有。這是什麼?心得善法,生歡喜心,這些人做到了!

  下面第四,「輕安覺支」。輕安是沒有壓力,身沒壓力,精神沒有壓力,他快樂無比。「斷除身心粗重,使身心輕利安適」。我們真看見了,我們對這些修行人非常羨慕,歡喜贊歎,看到這些人就真正看到極樂世界的人。宗門大德、教下善知識,雖然有名氣、有聲望,得到大衆的恭敬、尊重,能不能往生沒把握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可是這些阿公阿婆,他們往生是真有把握,說老實話,他什麼時候想去他真走得了。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天,是表演給別人看的,他是在做度衆生的事情,不是做別的。所以不可思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