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八二集) 2012/6/1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8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四十四頁倒數第二行,從第二句看起,七覺支的大意:
「此七覺支之義爲:一、擇法覺支,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僞」。叁十七道品末後的七覺支、八正道通大小乘,這都是重要修學的綱領。七覺,覺是覺悟,也就是本經經題所說的清淨平等覺。七覺支也是這裏頭覺的意思。覺就不迷,就能夠做出最有智慧、最如法的選擇。所以第一條擇法,這是說出世間修行的法門。有人選擇世間法,這非常之多,有人選擇小乘法,有人選擇大乘法,有人選擇一乘法。選擇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智慧,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選擇。法裏面有真的、有假的,什麼是真正的法?我們能夠證得圓滿菩提,這個法是真的;不能證得無上菩提,這個法就不是真的,這是一個標准。大乘都能證得無上菩提,是真法。那還得要看自己的根性,自己根性適不適合修這些法門,這都是關鍵。如果自己是上根利智,那個沒有問題,一切法,任何一法都能幫助他證無上菩提。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足,修學這些法門就會有困難,你的德達不到,德達不到就是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;智達不到,對于這些大法不能理解,不能理解就是不能夠修行,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沒有辦法落實,你做不到。
但是一乘法裏頭有淨土,有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不是靠自力,全靠他力,這個道理要懂,要真正信得過,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威力加持、威神加持,而一生可以圓滿成就,所以這是一個不思議法門。世尊告訴我們,這個法門難信易行,真正能信,沒有一個不成就,而且當生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。我們這裏念佛,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生。離開娑婆世界,這個身體不要了、身體放棄了,坐上蓮臺,蓮花化生。在蓮臺的時間雖然不長,刹那之間就到極樂世界,在這刹那之間,在蓮花裏頭就産生蛻變,真正是所謂脫胎換骨,將我們血肉之身轉化成法性身。因爲極樂世界全是法性變現的,所有往生的人,身是法性身,住的是法性土。法性不可思議,唯有法性是真的,爲什麼?它永恒不變,不衰不變。在那個世界決定是一生證得無上菩提,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。而且所費的時間確實不多,依照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若一日到若七日。一天到六天,根性大利,願心太強,他成就那麼快。末後第七天,這個七字不是數目字,七代表圓滿,哪一天念成功了,那一天就叫第七天,所以它是表法。《彌陀經》上用七表法,樣樣都說七這個數字,七的意思是四方、上下,加上當中,所以這是圓滿的意思。總之,決定成就。所以今天擇法覺支我們有了,選擇大乘、選擇淨宗,這個沒錯。
第二個,「精進覺支,以勇猛之心離邪行,行真法」。那能不能成就?選擇沒錯誤,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全在精進。菩薩善根只有一條,就是精進。世間人的善根有叁條,叁善根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出世,真正出世間修行的人,世間善根早就具足了。如果不具足,就不能修學佛法,不但大乘不行,小乘也不行。爲什麼?小乘要斷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裏頭有貪瞋癡慢疑,那是叁毒,必須轉叁毒爲叁善根,才能證果。初果就斷了五種見惑,從第二果到四果,將八十一品思惑斷盡,這才證阿羅漢,脫離六道輪回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。勇猛之心離邪行,邪行就是見思煩惱;貪瞋癡慢疑這五種,心的邪行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。這五種見惑、五種思惑統統斷幹淨,這叫離邪行,行真法。邪的離了,真的就現前。在淨宗,真法就是叁個條件,真信、真求往生、真念佛號,這就是行真法。這個真法千萬不要看輕了,它是正中之正、真中之真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
第叁個,「喜覺支,心得善法,即生歡喜」。這就是大乘教裏頭常說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爲什麼?他得到真法了。修學真法決定得阿彌陀佛、得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、加持,所以他得法喜。第四,「輕安覺支」,他的身心柔和。「斷除身心粗重」,這個粗重就是見思煩惱,見思是粗重,無明是微細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「使身心輕利安適」。我們說有壓力,身有壓力,疲勞,工作量太大;精神有壓力,這心有壓力,有憂慮、有煩惱。如果一個人,他粗重煩惱全放下了,他就得輕安。輕安,經上常常有這個名詞,這裏解釋得很清楚,身心輕利安適。身心輕,說明壓力完全排除,沒有壓力了,這就是利益。安適,非常舒適。
第五,「念覺支,常明記定慧而不忘,使之均等」。念,念念與定相應、與慧相應。定就是清淨平等,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是定。清淨,阿羅漢的境界;平等,菩薩境界。念念跟定慧相應,好!而且常常讓定慧均等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這是佛家所講的禅定。有定沒有慧,這是外道講的定。有慧沒有定,這不是真智慧,我們現在所說的世智辯聰,這是世間的智慧,它沒有定。定慧均等,才是真定、真智慧,這是一而二,二而一,定是體、慧是用,慧是體、定是用,互爲體用,決定不能夠分開,分開就錯了。這念覺支。
下面,下面是「定覺支」。從念才得定,這個定覺支是從念來的。「使心住于一境,而不散亂」,這叫定。儒家講知止,知止而後有定,止什麼?止在一個地方。止于一處,心就定了;沒有這一處,你心是散亂的。我們今天止于彌陀聖號,我們把心放在這個地方,放在阿彌陀佛聖號上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或者是「阿彌陀佛」,心一定要定在這上面,而不散亂。一心念佛,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業。我們的事業是什麼?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爲什麼稱這個事業叫大事業?因爲這個事業的背後是大成就。什麼大成就?往生不退成佛。還有什麼成就比這個更大的?沒有了。八萬四千法門,成佛難,很複雜,不容易修。這個法門直截了當,簡單容易,確確實實是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,這話是善導大師說的。
可是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很少,不像善導大師所說的。我們要知道,善導大師那個時代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我們相信善導大師當年所說是真話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,除非你不相信、你不想修。爲什麼?那時候人心厚道,那個時候人都孝順父母,尊重師長,五倫八德念念不舍,心地淳厚,萬修萬人去。現在我們這個社會,真正可以說一年不如一年。早年我們常說一世不如一世,中國人講一世是叁十年,這個世字是叁個十,叁十年、叁十年比較是滑坡,不是前進,是後退。這二、叁年,可以說一年不如一年,退得太快了。一年一年來比,是退,但是還沒有讓我們感覺到;到叁十年,跟前面一比,真退了。
我在講席裏頭提到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,我很感激,不知道是哪一位同修聽到了,替我找了大概有二、叁十本。我昨天翻翻看,感觸非常深!我一看,這個書什麼時候印的?大概民國叁年到十年,我還沒出世。那個時候大概也不過是小學,十歲左右小朋友寫的文章,真的,現在大學生看不懂。這個讓我們想起古人所說的,我們國文程度的水平一落千丈,這個話是一點都不錯,真的叫一落千丈。文言文寫的,裏面還有幾本高等小學,高等小學是五、六年級的學生。確實就像方東美先生早年所說的,他那個時候是講,高等小學五、六年級寫的作文,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寫不出來。我們讀了感慨萬千。古人的心,小孩從小就培養他定,不讓他散亂,所以家教規矩很嚴。你們看看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家教裏面共同必修的科目,小朋友一定要做到。他怎麼會做到?他的父母、他的長輩統統做到了,他能不做到嗎?父母長輩做給他看的,身教。家裏長輩都做到了,所以他一定很容易做到,也歡喜做到。從小就把這個標准建立了,根就紮下去了,所以他心定,他不容易散亂。
七,「行舍覺支」,行舍,舍是放下。放下就是覺,放不下就是迷,迷覺的現象就從這裏看。釋迦牟尼佛放下了,把覺做出來給我們看,我們一定要懂、要明了。行舍,「舍諸妄謬,舍一切法」,妄是虛妄。所有一切虛妄,所有一切錯誤的,統統要舍,這是總綱領。然後告訴你舍一切法,爲什麼?一切法都是假的,一切法不是真的,這叫妄。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這一句話,今天量子力學家給我們證明了。物質現象,假的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;精神現象也是假的,起心動念也是假的。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,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,全是假的。什麼東西是真的?阿賴耶的證自證分是真的,阿賴耶的自證分是真的。真妄和合,妄中有真,真中有妄,你得把它辨別清楚,這叫擇法。妄從哪來的?妄從真來的。真是本有的,真是不生不滅,妄是有生有滅。證自證分是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智慧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自性本來具足,具足什麼?具足一切法。它要不具足一切法,怎麼能現一切法?這個要細細去參究。
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就是本自具足,跟如來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德能、一樣的相好。這叁樣東西,相好,物質現象,德能,精神現象,智慧,勉強我們給它分配到自然現象。這叁種現象,體了不可得。我們這個經上說了叁句話,真實之際是講的體,真實智慧是講的相,真實利益是講的作用,體相用,因爲它不屬于波動現象,所以它不生不滅。凡是經過阿賴耶産生變化的,都叫虛妄的現象。虛妄的現象,可以受用,不能占有、不能控製、不能支配。你把這些念頭統統放下,你就是過的佛菩薩的生活。佛菩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?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這真快樂!煩惱從哪裏來的?起心動念是煩惱的根,分別執著是煩惱的本,從這個根本就生枝葉,枝葉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,都從這來的。會斷煩惱的人從哪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