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斷?從根上斷。根上不起心、不動念,什麼煩惱都沒有了;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,耳聽聲聽得清清楚楚,聽了、看到了,不起心不動念,沒事。起心動念,事就來了。分別執著,麻煩來了。爲什麼不能起心動念?因爲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
再告訴你,真也是假。真正覺悟的人,真也是假,爲什麼?真的不可得。自性清淨心當中,一法不立,這不可得。假亦是真,這話意思懂不懂?假裏頭有真的,爲什麼?假是從真變現出來的,它裏頭帶著有真。你在假裏頭認識它的真,這叫明心見性。問題都在我們會不會?會的,所謂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無有一法不是。不是什麼?無有一法不是自己,無有一法不是真性。迷的人樣樣都對立。對立,煩惱生了,罪業成就了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搞明白之後,我們才真正感恩佛菩薩,如果不是他們的教誨,我們怎麼會覺悟?不覺悟就繼續幹傻事,果報在叁途,輾轉輪回,無有出期。
所以我們感恩佛菩薩,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我們明白了。又把淨宗這個方法,出離的方法,這個出離是無條件的,只要你肯,你就能超越,無量法門裏面的第一法。無量法門擺在我們面前,叫我們自己挑,我們挑不出來,不知道哪個法是最好的法,不知道哪個法適合我學習,挑不出。佛菩薩慈悲,阿彌陀佛慈悲,替我們挑出來了。不但替我們挑出來,還把這個典型建造出來,修學的環境,這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,參學十方佛刹,總結成四十八願。這樣殊勝功德成就,不是爲他自己,是爲我們!爲我們建立一個修學的環境,爲我們建的,我們只要肯去,到那裏就能成就。在這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講叁十七品,七覺支、八正道,在極樂世界,人家統統做到了。你去看看極樂世界的人,哪個人不是?從下下品到上上品,個個都做到了,而且做得圓圓滿滿。
真正的虛妄放下了,一切法也放下了,「平心坦懷,更不追憶」,不追憶就是心的念頭停止了,不會想過去,也不會想未來。過去已經過去,未來還沒來,這話意思很深,就是活在當下。古人有公案,出家人遇到一個老婆婆,大概是賣點心的,出家人化緣,向她化一點點心。這個老太太很厲害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叁心不可得,你點哪個心?你能說得出來,我供養你;說不出來,那別怪我,我不供養你。這個法師大概沒開悟,也沒辦法回答,人家不供養他。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時間。時間從哪裏出來的?妄想分別執著裏頭生出來的。離開妄想分別之後,時間了不可得,就在當下,這一念就對了。不但時間不可得,空間也不可得。時間不可得,沒有前後;空間不可得,沒有來去,就是沒有遠近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一切法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隨處也就是當處,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這個話也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他們的報告裏面講這個念頭,念頭從哪來的,他們發現了,念頭突然蹦出來,沒有理由,找不到原因,突然蹦出來,但是立刻就消失、就不見了。這個現象他們觀察到了,不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念頭如是,阿賴耶的見分,阿賴耶的相分亦如是。相分知道它的原因,是見分變現出來的。但是見分是什麼原因,他還沒有找出來。
佛講得很清楚,見分是從阿賴耶的業相變現出來的。那個業相是什麼?業相就是一念不覺。一念不覺是業相,從業相變成轉相,從轉相變成境界相。只要是有生有滅全都是假的,真的是不生不滅。所以阿賴耶的叁細相都不是真的,那是一切虛妄的根本。這些虛妄都是以自性爲基礎,它才能現相;沒有自性,它就沒法子變,它變不出來了。這就是妄中有真,真中有妄,一定把真妄搞清楚,要與真相應,不能與妄相應,與真相應是智慧,與妄相應是煩惱。這樣你就能夠把它活學活用,用在生活裏頭,穿衣吃飯,待人接物,用在工作上,這才叫菩薩道、菩薩行。菩薩道、菩薩行活活潑潑,一點都不呆板,妙極了!你看敦煌的壁畫,我是沒去看過,但是看到很多照片。釋迦牟尼佛在那裏講經說法,空中天人唱歌跳舞,這就顯示活潑,並不是很嚴肅的,它有歌有舞。那個歌舞表演也是佛法,什麼法?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,那麼樣的自在、那麼樣的活潑,一點都不呆板。所以這個地方,平心坦懷,更不追憶。追憶,追是想過去,憶是想未來,想過去是妄想,想未來也是妄想,全是妄想。菩薩怎麼?菩薩沒有妄想,這個厲害。沒有妄想,全是智慧。智慧裏頭夾雜一點點妄想,全都變成妄想了。
「又《會疏》曰」,《會疏》裏頭對于七菩提分的解釋。「七覺支者,一、擇法覺分。智惠」,它的原文,這個惠是恩惠的惠,在古時候跟括號裏頭的慧通用,它不是錯字,古時候通用。「觀諸法時,善能簡別真僞」,這個善就是智慧的運用,他能夠揀別哪是真、哪是假,他不會去取虛妄的假法,這叫擇法。六根裏頭,取六根的根性,這是真的;要取六根的六識,那就是假的。《楞嚴經》佛教給我們,《楞嚴》是佛門裏頭智慧第一。古大德有說,「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慧的《楞嚴》」,《楞嚴經》能幫助我們開智慧,《法華經》幫助你成佛。《楞嚴經》佛教給我們「舍識用根」,這就是擇法。讓我們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要用識,眼見色不用眼識,用根中之性。用什麼看?用見性去見,不要用眼識去看,這就是會擇法。這一種擇法的人,可不是普通人。真正能用這個方法擇法的,法身菩薩,他明心見性了,他用見性。用見性見的什麼?見色性,就不是色相。聽聲音,用耳根的聞性,聞外面的聲性。這個一轉過來,楞嚴會上佛確實如是說,舍識用根。不要用六識,用六根當中的根性,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。沒錯,講得真好,那不是一般人的境界。
《楞嚴》傳到中國,是受到印度的高僧透了一個信息,這是印度高僧說的。當年印度人把《楞嚴經》看成國寶,對外人不傳,所以中國很多到印度去留學的這些法師,在印度沒有看到過《楞嚴經》,他不給你看。而是般剌蜜帝法師闖關偷渡,把這個經送到中國來。偷渡,前面兩次都被海關查到,查得很嚴。最後一次他想的辦法,他把這部經用小字,那不知道寫在什麼,應該不是紙張,很薄的東西寫出來的。把自己手臂劃開,把經藏在裏面,再用針縫起來,讓傷口好了,這樣偷渡出來的。他是坐船到廣州,上岸之後,就把這部經取出來。
因爲這部經的名聲中國人知道。天臺大師創立叁止叁觀的修行方法,這個印度高僧到天臺山去訪問,看到了,告訴智者大師,你這個叁止叁觀的修行方法,很像《楞嚴經》上佛所說的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到中國來之後,中國人非常歡喜,完全用天臺叁止叁觀來解釋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。但是天臺宗的叁止叁觀用心意識,不是舍識用根,所以《楞嚴》的注解,一直到明朝都沒有離開天臺止觀。明朝的晚年,《楞嚴經正脈》出來了,這本書裏面提倡的就是舍識用根。當然是很好,沒錯,可是幾個人能做到?這是《楞嚴》的新疏。在明朝就有新、舊兩派,舊派以長水爲代表,長水大師宋朝時候人,以他的注疏爲代表,新疏就是《楞嚴經正脈》,講得非常之好。
所以轉識成智,法相宗所說的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轉末那爲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,這就是法身菩薩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還沒轉過來;如果轉過來,他就離開十法界,十法界也是一場夢,不是真的,他醒過來了。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。這個諸佛如來都是平等的,爲什麼?他把識放下了,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放下了,《百法》裏面所講的九十四種有爲法統統放下了,明白了,不再起心動念,不再分別執著了。這是什麼人?《華嚴》圓教初住以上,一般大乘別教初地以上。所以這些人統統是住實報莊嚴土的,這真正舍掉了,行舍,真修行。
真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放下見思煩惱,得清淨心,證阿羅漢果。放下塵沙煩惱,再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證法身菩薩果位。法身是真佛,分證即佛,因爲他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他在實報土就是斷習氣。習氣斷盡了,他就成無上正等正覺,《華嚴經》稱爲妙覺如來,實報土不見了。什麼出現?常寂光出現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證常寂光淨土就是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叫大圓滿、叫大解脫。常寂光裏頭叁種現象都沒有,這叁種就是阿賴耶的叁種現象,常寂光沒有。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相分;沒有精神現象,沒有見分;也沒有自然現象,沒有業相。用常寂光這叁個字來形容自性的本體。常,不生不滅,它是永恒的,它不是生滅的,它本來就有的,叫常。寂是寂滅,它本來不動的,如如不動,它本來沒有染汙,惠能大師講的,清淨沒有染汙。不生不滅是常,沒有染汙是寂。沒有動搖是自性本定,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。還本自具足,因爲本自具足,你不能說它是個空的。所以它確實是空寂,空不當作無講,它遇到緣,能生萬法。可見得沒有緣的時候,本自具足是在隱的狀態,有這個緣是顯的狀態,隱顯不二。
今天科學家講宇宙,想到可能有一個暗宇宙,我們看不見的,暗宇宙跟這個明的宇宙重疊在一起。怎麼會有這種想法?因爲看到不少的這物質現象,怎麼會突然不見了?從這個現象裏面想想,一定有個暗宇宙,它到那裏面去了,所以我們就看不到它。現在科學家承認,宇宙之間有一種天體叫黑洞,大概黑洞就是屬于暗宇宙。它裏頭沒有光,光到它那裏去,也被它吸收了,不見了。這到現在還是一個謎,還沒有解開,誰也說不出它的真相。
所以這個行舍,修行說實在話就是放下,放得愈多愈好。一定曉得,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包括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,都不是真的。只是實報土裏頭沒有識變,因爲都是轉八識成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