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,所以實報土裏面的現象是永恒的,永遠不會改變的,人,個個都是無量壽,雖然無量壽,沒有老的相、沒有衰的相,不衰不變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《會疏》裏頭說,智慧觀諸法時,善能簡別真僞,不謬取諸虛僞法,故名擇法。這個虛僞,五欲、七情、名利,這全是虛僞的,一定要放下。

  第二個,精進,「精進覺分,精進修諸道法時,善能覺了,不謬行于無益之苦行,常勤行在真法中,故名精進」,說得也非常之好,那些錯誤、無益的苦行,沒有必要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印度人很重視苦行,對于修苦行的人非常崇拜。釋迦牟尼佛也修苦行,經典上有記載六年苦行。苦行不能開悟,這是做給大家看,我修了,修六年,不能開悟。把苦行放棄了,接受一個女孩子的供養,那供養的是飲食,他接受之後,體力慢慢恢複。這是告訴人,這個苦行是無益的。最後他到菩提樹下,就是畢缽羅樹下入定,所謂是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這就是有利益的。這棵樹以後就稱它作菩提樹,佛在這個樹下開悟的,紀念這棵樹,稱它爲菩提。開悟之後,在定中沒有起座,說出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根據什麼說的?根據他在定中開悟的那個境界裏頭說出來的,把開悟的境界全說出來了,說得非常詳細。惠能大師開悟,只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,跟釋迦牟尼佛開悟所說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一樣的,不增不減。世尊細說,能大師略說,廣略不同,義理不二,同一個境界。

  說完之後,釋迦牟尼佛出定,開始教學。教學,定中所看到的境界,宇宙人生的真相,要說出來,沒有人懂,也沒人相信。怎麼辦?不說,講阿含。等于說辦學校,你們程度不夠,慢慢提升,先辦小學。十二年畢業,再辦中學,方等八年。方等畢業了,大家學了二十年,這個時候真東西可以聽一點了,慢慢來,講般若,般若講真的了。般若講二十二年。四十九年教學,這一門用二十二年,由此可知佛法是以智慧爲主,是求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從哪裏來?真實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怎樣才能把真實智慧開發出來?那要修禅定。禅定是什麼意思?放下萬緣,就叫禅;把心定在一處,這就是定。無論是哪一處,只要是定在一處,一就通了。一才叫純真無妄,二念就是妄念,不許你有二念。真純到極處,就豁然開悟,智慧就現前,智慧光明遍照法界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,不學就通了。爲什麼?因爲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你見了性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這是最高明學習的方法。

  所以佛法教學的時候叁個階段:戒、定、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世尊告訴我們,這個方法不僅是他走的,十方叁世諸佛修因證果,都依照這個方法,所以戒定慧變成成佛的方法。戒,守規矩,聽話、守規矩,定就是製心一處,智慧自然就開了。修淨宗不例外。淨宗比其他宗派方便,因爲其他宗派它不是指方立相,你下手很困難,不知道從哪裏下手。淨宗行,淨宗方向清清楚楚,西方;立相,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指方立相。你就把心定在西方,定在阿彌陀佛上,這個是方便太多了,方便中的方便,決定不能懷疑,要真信,要真願。只要幹真的,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感應!真幹,佛就來爲你示現。佛的示現是什麼?安慰你,增長你的信心。你真見到佛了,這還能不相信嗎?現前見佛,是佛來安慰你,佛來鼓勵你。臨終見佛,是佛來接引你。這是佛的大願,佛一定來接引,時間絕對不會差錯,這個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。現前見佛不見佛沒關系,臨終一定佛來接引。都在真誠,真誠心就有感應。緣成熟自己知道。

  東晉時候,慧遠大師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念佛堂,在廬山,東林念佛堂,邀集志同道合的同學,一百二十叁個人在一起共修。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往生,你說這還得了!往生就是去作佛去了,這個道場一百二十叁尊佛,太稀有了!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,他一生念佛過程當中,曾經叁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定中見到的,念佛的時候止靜,在止靜的時候見到,從來沒有給人說過,見如不見。臨終的時候,這個現象又現前了,佛來接引,告訴大家,這一次我真的往生,這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叁次。有人問他,你見到的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?他告訴大家,跟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一模一樣,這個經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而且見到蓮社早往生的這些同學,都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一同來接引他,看到非常歡喜。看到無量諸佛、聲聞大衆,這個景觀是上品往生。這決定不是假的,全是阿彌陀佛不思議功德之所成就,彌陀這個方法巧妙絕了。佛佛雖然道同,但是每一尊佛的願力不一樣,所以成佛度生也有差別。唯獨彌陀心量發得太大、太慈悲了,他所展現的是自性圓滿的功德。

  我們再看第叁,「喜覺分」,法喜充滿,「若心得法喜,善能覺了此喜,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,住真法喜,故名喜」。還有假的喜歡嗎?有,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中國人所講的七情五欲,也是喜事,但是這種喜事出不了六道輪回,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喜,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回,幫助我們出離叁界,幫助我們成佛作祖,這真喜歡。我們走這個路子,不能夠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,這要用智慧來辨別。心得法喜,說明什麼?說明你的修學有受用,你嘗到法味了,你對于佛法才真正的愛好、喜歡,深入經藏,不疲不厭,甚至于吃飯睡覺都忘掉了,沒有感覺到疲倦。爲什麼?法喜充滿,中國古人所說的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歡喜,精神就來了,這法喜,這個好,這種精神固然是自己性德,我們肯定佛菩薩加持。

  「除覺分」,就是輕安覺支,「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,善能覺了,除諸虛僞,不損真正善根,故名除」。前面第四是講輕安,這個地方用除,這兩個名詞在大乘教裏頭都看到,輕安就是除,除了則輕安。這是斷除諸見煩惱,諸見,五種見惑斷掉了。這善能覺了,對于真妄有揀別的能力,不損害真正善根。真正的善根,世間的善根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出世間的善根是精進。世出世間的善根都保持得很好,沒有損傷,這叫除,這叫得輕安。輕安是一種享受,輕是所有一切今天講的壓力全沒有了,感覺得很輕快;安是安定、安樂。

  「舍」,前面講行舍,「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,善能覺了」。你所見的、你所念的、你所執著的這一些境界,境界很多,舉幾個例子,所有境界都要放下,爲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這個在大乘經裏頭講得很多。《金剛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綱要,這一部經分量不多,只有五千多個字,可以代表《大般若經》。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分量很大,《金剛經》真正懂得了,六百卷全就明了了,所說的用一句話來說,《金剛經》上的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說明宇宙相有性空,事有理無,這是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相,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  認識清楚之後,在一切現象裏,你會如如不動。六根看得清楚,聽得清楚,接觸得清楚,那是什麼?那叫智慧,無所不知。明白是智慧,心怎麼樣?心沒動,心裏頭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自性本定。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之時,那一念,一心一念之間,定慧平等。清清楚楚是慧,如如不動是定,定慧均等,得大自在。大自在是什麼?你不會再有過失了。示現跟平常人一樣的生活,平常人造業,你不造業。爲什麼平常人造業?平常人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他在這些妄相裏頭起貪瞋癡慢,想控製、想占有,爭名奪利,那就造業了。造的善業,叁善道受報;造的惡業,叁惡道受報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而且造業,肯定跟衆生結緣,有善、惡緣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後頭有這麼一大堆的麻煩。菩薩沒有,菩薩幹淨利落,這些我們要學,學會了真管用。管什麼用?事情照幹,不造業、不結業。不結業就是你沒有心在裏面,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心地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就不造業。如果做這些事情有貪心,造業了,有瞋恚,造業了。

  所以真要有智慧,把相(假相)看穿了,叫看破,可以受用,沒有占有的念頭,沒有控製的念頭。在境界裏頭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;你離開境界,沒有地方修。清淨平等覺就在這個事上修,特別人事上修。人事是最不平的地方,這個地方修平等了,其他的像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那很容易,自然它就平了。所以修什麼?修清淨平等覺,這是最高的綱領、最高的原則,于清淨平等覺有幫助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年比一年平等,平等是不分別,清淨是不染汙。沒有自私自利的染汙,沒有名聞利養的染汙,沒有貪瞋癡慢的染汙,這清淨心,這功夫有進步。如果還有染汙、還有分別,那就錯了,學得再多、學得再好,世間法。把佛法變成世間法,這就錯了。現在人把佛法變成哲學,世間法;變成知識,佛門的知識、佛教的知識,錯了,這個與清淨平等覺不相幹。一定于清淨平等覺有了幫助,這真正的佛法。

  「所舍之境」,知道「虛僞不實,永不追憶,是爲舍」。這樁事情,好像叁月二十一,美國修.藍博士到這來訪問。這是一個用意念治療的很有名望的人,給人治病不用醫藥,也不用打針,連推拿都不要,只要病人的姓名、出生年月日、住在什麼地方,還有病曆,害了什麼病,他只要這幾種資料。病人可以不要見面,相距幾千裏都沒有關系,他用觀想。他的方法很簡單,把病人跟自己觀想成一體,自他不二,他的病就是我現在哪裏的病況,用我的意念把我的病治好了,對方就好了。每天觀想半個小時,大概一個月問題就解決了,非常神奇。基本的條件是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他告訴我,必須把記憶裏頭你所記得的東西,不善的記憶統統清除掉,善的記憶也清除掉。這個東西有道理,善的跟不善的統統都是垃圾,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。你看,善的記憶,叁善道的果報,不善的記憶,叁惡道的果報,那是輪回。把輪回的因把它清理出去,我們說放下,他說清理,這是他能夠治病的基本的理論根據。沒有清淨心,你就沒辦法做到。這就是我們此地講的,舍覺分。真能舍掉,把你的記憶舍掉,讓你恢複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你的真心。不管什麼記憶都是妄心,對于佛法記憶也是妄心,你也出不了六道輪回。佛法需要清淨平等覺才能超越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就曉得,學佛真的要學放下。經教學太多了麻煩,爲什麼?知見太多、妄想太多了,佛法也是妄,變成妄想,你不得受用。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決定是正確的,念到無念,你就畢業了。念很多東西,到無念很難,畢不了業,念一樁事情容易畢業,念太多了畢不了業。一門東西通了,門門都通;一部經通了,一切經通;一個法門通了,一切法門都通了,總得相信這個道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,舍覺分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