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。
我在一九七七年,三十五年前,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。当天晚上,畅怀法师接待我,晚上吃完饭,我就住在他的道场,九龙界限街,现在这个道场没有了,中华佛教图书馆,倓虚老法师创办的,老法师往生之后,他就接这个图书馆的馆长。告诉我,香港这个地方不作兴讲经,也没有人喜欢听经。他说法师,你心理上要有准备,有很多有名望的大法师、老法师来到香港,都不例外。我年轻,刚刚到这边来,也没有什么名气。他说可能开讲这一天,大家来捧场,人会多一点,最后圆满,大家也会来,来参加个圆满,当中可能一个人都没有,你必须心理上有准备。我说我明白了,一个人都没有,桌椅板凳排起来,我可以对桌椅板凳讲。他说那行,你能这样讲法,那就没有问题。
那一次来,四个月,时间很长,讲《楞严经》,前面两个月在九龙,后面两个月在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道场。可是我的法缘不错,这一百多天四个月,天天几乎都满座。畅怀法师很惊讶,他说法师,你的法缘好,从来没有过这个现象。而且告诉我,香港还有一批居士,都是学术界的,平常研究佛法,他们来听经,专门找麻烦,找一些难题来问法师,法师不能解答,面红耳赤,给他这种难堪。这都是畅怀法师告诉我,你要小心。我说没有关系,我说我不是讲经法师,我是来学习报告的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我们不强不知以为知。我不是佛菩萨,当然会把我问倒,一点都不稀奇。可是这些人也都来听经,以后都认识了,他们请我吃饭,从来没有提过一个问题。所以那一次很成功、很圆满,四个月。以后每年我到香港来讲经一个月,跟香港的缘是从这结的,讲《楞严》。所以不惊怖,不要被人吓倒,能解答的就解答,事先声明,我初学,没有证果,也没有开悟,所以知道的并不多,我只能把我所知道的向大家做报告,请大家指教。
下面第七个,「不共余辩」,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。这个可能说是,有大的辩论会当中,参加的人很多,不是一个对象,辩论的人很多。这个会很复杂,菩萨也能应付,足见菩萨智慧通达明了,大型辩论会上他也没有问题。第八个「无边际辩」,这个是辩论的内容,没有一定的范围,没有边际。前面,不是一个人、两个人,很多人参加。末后一个,「一切天人所爱重辩」,这是天人所爱,所尊重的。「此九亦名为无碍辩也」。这是《胜天王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。「极乐大士具足如是种种无碍妙辩,无有障碍,故云辩才总持,自在无碍」。明心见性的人,确实那个境界才真正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为什么?性德,性德没有边际,性德甚深无底,能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这无碍辩才。
下面这一句,『善解世间无边方便』,「方」是方法,「便」是便宜,也就是我们讲,最恰当的方法、最合适的方法、最圆满的方法、最巧妙的方法,这都叫方便。所以方法无量无边,有智慧的人他会用。底下解释,这个是「差别智」。「方便者,善巧也」,所以善巧跟方便常常合起来用,善巧方便,善巧就是方便,方便就是善巧。「以善知一切众生根性与欲乐」,它从哪里来的?他真正知道一切众生,众生不同的根性,他都知道;众生不同的欲望、不同的爱好,他也知道,所以他能够恒顺众生。在一个法会当中,经教里面所说的法会,全部都是讲经。像现在不是讲经这种法会,古时候没有。古时候的佛事,称佛事、称法会,全是讲经教学,诸佛菩萨乐此不疲,讲完之后,大家提问题,来解答。《楞严经》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答问,佛提出问题,菩萨来答,菩萨提出问题,佛来解答。所以说开智慧的《楞严》。佛菩萨能「随其机宜」,就是恒顺众生,「善巧说法,故能契机」,听的人喜欢听,深经浅说,大家容易懂;浅的经深说,让听众不敢轻视,这都是属于善巧、属于契机。
『所言诚谛,深入义味』。「诚谛」非常重要,谛是实实在在的意思,这真实,诚恳、真实。诚恳真实,不仅仅是用在讲经教学上,平时,永远就是这么一个心,诚恳真实心,用这个心生活,用这种心工作。佛菩萨的工作就是教学,佛完全是教学,菩萨还上求下化,跟佛学习教化众生,这是菩萨事业,菩萨没有别的事。用心一定要用诚谛。现在人学佛很难成就,原因就是没有诚谛的心。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,跟这是一个意思,一分诚敬心,你得到一分,十分诚敬心,你得到的十分。
我在前面曾经用《坛经》做例子,五祖忍和尚为什么不将衣钵传给神秀?神秀有一百分诚谛的心,跟五祖多年,当时的地位是五祖的助教。五祖出名了,到他道场来参学,每一天络绎不绝,每一天吃饭的超过一千人。所以去参访五祖的人,先见神秀,神秀那里能解决,就不要再麻烦老和尚了;神秀不能解决的,再找老和尚。为什么不传法给他?我说,他有一百分的诚谛,可是惠能有万分诚谛,那衣钵当然交给惠能,不一样。你看看惠能大师,我们在《坛经》上看到的,他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谦卑,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恭敬,这个难得,不容易。做事情认真负责。舂米,他个子小,他身体轻,那个碓很重,没有办法,找个大石头绑在身上,增加重量。这都看到什么?他认真,认真负责,不偷懒。点点滴滴,你从《坛经》里面去看,这个人真诚,真诚到极处。
「明根本智」,根本智是无知,就是我们经题上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这是根本智。般若无知,根本智是无知,起作用叫后得智,无所不知。不起作用,他什么都不知道,真的一念不生。无论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待人接物,他不会起一个念头,住根本智上。根本智就是大定,就是自性本定。它起作用,无所不知,你要去问他,他样样都知道。不起作用的时候,他什么也不知道,他没有起心动念。所以「契实相理」,根本智契实相理。「得差别智,知众生机」,这个差别智就是后得智,无所不知,他对于每一个人、每一个众生,他都知道。「故所说之法深入义味」,深的人入深的义味,浅的人入浅的义味,都欢喜。这个讲演可不容易,没有真实智慧做不到。
「契理契机,普令闻者入于义理,深得法味,皆得度脱。故云度诸有情」。没有真实智慧,没有真正修持功夫,这个做不到。现在学习经教的,学佛的人反而少了,这在家居士学的很多,特别是学校里开课程,很多大学哲学系里头都有佛经课程,把佛经当作一门哲学来研究,我在早年还教了五年。在世界上,许多大学都开这种课,我去看过。他们有没有诚谛?没有。他们是普通学生的心理,好奇,想在这里知道一些东西,他所学的是佛学常识,是知识不是智慧。诚谛心,能得智慧,能开智慧;没有诚谛心,你所学习的是知识。知识,也能讲得头头是道,也能讲得天花乱坠,但是跟断烦恼、消业障、明心见性毫不相关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跟方东美学的时候,确实是学哲学。有没有诚谛心?诚谛心学哲学,不是学佛法。但是从这入门,以后愈学愈学就觉得境界是不一样,跟世间东西完全不是一个味道,渐渐契入。所以那是很好的入门的方法。接引要契机契理,慢慢诱导他深入境界,这才能真正度诸有情。「以契理故,所说之法,皆是正法」。佛法里面讲正邪,是以性德为标准,与性德相应的,这是正法;与性德相违背的,那就不是正法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