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。
我在一九七七年,叁十五年前,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。當天晚上,暢懷法師接待我,晚上吃完飯,我就住在他的道場,九龍界限街,現在這個道場沒有了,中華佛教圖書館,倓虛老法師創辦的,老法師往生之後,他就接這個圖書館的館長。告訴我,香港這個地方不作興講經,也沒有人喜歡聽經。他說法師,你心理上要有准備,有很多有名望的大法師、老法師來到香港,都不例外。我年輕,剛剛到這邊來,也沒有什麼名氣。他說可能開講這一天,大家來捧場,人會多一點,最後圓滿,大家也會來,來參加個圓滿,當中可能一個人都沒有,你必須心理上有准備。我說我明白了,一個人都沒有,桌椅板凳排起來,我可以對桌椅板凳講。他說那行,你能這樣講法,那就沒有問題。
那一次來,四個月,時間很長,講《楞嚴經》,前面兩個月在九龍,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。可是我的法緣不錯,這一百多天四個月,天天幾乎都滿座。暢懷法師很驚訝,他說法師,你的法緣好,從來沒有過這個現象。而且告訴我,香港還有一批居士,都是學術界的,平常研究佛法,他們來聽經,專門找麻煩,找一些難題來問法師,法師不能解答,面紅耳赤,給他這種難堪。這都是暢懷法師告訴我,你要小心。我說沒有關系,我說我不是講經法師,我是來學習報告的,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我們不強不知以爲知。我不是佛菩薩,當然會把我問倒,一點都不稀奇。可是這些人也都來聽經,以後都認識了,他們請我吃飯,從來沒有提過一個問題。所以那一次很成功、很圓滿,四個月。以後每年我到香港來講經一個月,跟香港的緣是從這結的,講《楞嚴》。所以不驚怖,不要被人嚇倒,能解答的就解答,事先聲明,我初學,沒有證果,也沒有開悟,所以知道的並不多,我只能把我所知道的向大家做報告,請大家指教。
下面第七個,「不共余辯」,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。這個可能說是,有大的辯論會當中,參加的人很多,不是一個對象,辯論的人很多。這個會很複雜,菩薩也能應付,足見菩薩智慧通達明了,大型辯論會上他也沒有問題。第八個「無邊際辯」,這個是辯論的內容,沒有一定的範圍,沒有邊際。前面,不是一個人、兩個人,很多人參加。末後一個,「一切天人所愛重辯」,這是天人所愛,所尊重的。「此九亦名爲無礙辯也」。這是《勝天王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。「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,無有障礙,故雲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」。明心見性的人,確實那個境界才真正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爲什麼?性德,性德沒有邊際,性德甚深無底,能對一切衆生講經說法,這無礙辯才。
下面這一句,『善解世間無邊方便』,「方」是方法,「便」是便宜,也就是我們講,最恰當的方法、最合適的方法、最圓滿的方法、最巧妙的方法,這都叫方便。所以方法無量無邊,有智慧的人他會用。底下解釋,這個是「差別智」。「方便者,善巧也」,所以善巧跟方便常常合起來用,善巧方便,善巧就是方便,方便就是善巧。「以善知一切衆生根性與欲樂」,它從哪裏來的?他真正知道一切衆生,衆生不同的根性,他都知道;衆生不同的欲望、不同的愛好,他也知道,所以他能夠恒順衆生。在一個法會當中,經教裏面所說的法會,全部都是講經。像現在不是講經這種法會,古時候沒有。古時候的佛事,稱佛事、稱法會,全是講經教學,諸佛菩薩樂此不疲,講完之後,大家提問題,來解答。《楞嚴經》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答問,佛提出問題,菩薩來答,菩薩提出問題,佛來解答。所以說開智慧的《楞嚴》。佛菩薩能「隨其機宜」,就是恒順衆生,「善巧說法,故能契機」,聽的人喜歡聽,深經淺說,大家容易懂;淺的經深說,讓聽衆不敢輕視,這都是屬于善巧、屬于契機。
『所言誠谛,深入義味』。「誠谛」非常重要,谛是實實在在的意思,這真實,誠懇、真實。誠懇真實,不僅僅是用在講經教學上,平時,永遠就是這麼一個心,誠懇真實心,用這個心生活,用這種心工作。佛菩薩的工作就是教學,佛完全是教學,菩薩還上求下化,跟佛學習教化衆生,這是菩薩事業,菩薩沒有別的事。用心一定要用誠谛。現在人學佛很難成就,原因就是沒有誠谛的心。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,跟這是一個意思,一分誠敬心,你得到一分,十分誠敬心,你得到的十分。
我在前面曾經用《壇經》做例子,五祖忍和尚爲什麼不將衣缽傳給神秀?神秀有一百分誠谛的心,跟五祖多年,當時的地位是五祖的助教。五祖出名了,到他道場來參學,每一天絡繹不絕,每一天吃飯的超過一千人。所以去參訪五祖的人,先見神秀,神秀那裏能解決,就不要再麻煩老和尚了;神秀不能解決的,再找老和尚。爲什麼不傳法給他?我說,他有一百分的誠谛,可是惠能有萬分誠谛,那衣缽當然交給惠能,不一樣。你看看惠能大師,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的,他處事待人接物非常謙卑,對任何一個人都非常恭敬,這個難得,不容易。做事情認真負責。舂米,他個子小,他身體輕,那個碓很重,沒有辦法,找個大石頭綁在身上,增加重量。這都看到什麼?他認真,認真負責,不偷懶。點點滴滴,你從《壇經》裏面去看,這個人真誠,真誠到極處。
「明根本智」,根本智是無知,就是我們經題上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根本智。般若無知,根本智是無知,起作用叫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不起作用,他什麼都不知道,真的一念不生。無論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待人接物,他不會起一個念頭,住根本智上。根本智就是大定,就是自性本定。它起作用,無所不知,你要去問他,他樣樣都知道。不起作用的時候,他什麼也不知道,他沒有起心動念。所以「契實相理」,根本智契實相理。「得差別智,知衆生機」,這個差別智就是後得智,無所不知,他對于每一個人、每一個衆生,他都知道。「故所說之法深入義味」,深的人入深的義味,淺的人入淺的義味,都歡喜。這個講演可不容易,沒有真實智慧做不到。
「契理契機,普令聞者入于義理,深得法味,皆得度脫。故雲度諸有情」。沒有真實智慧,沒有真正修持功夫,這個做不到。現在學習經教的,學佛的人反而少了,這在家居士學的很多,特別是學校裏開課程,很多大學哲學系裏頭都有佛經課程,把佛經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,我在早年還教了五年。在世界上,許多大學都開這種課,我去看過。他們有沒有誠谛?沒有。他們是普通學生的心理,好奇,想在這裏知道一些東西,他所學的是佛學常識,是知識不是智慧。誠谛心,能得智慧,能開智慧;沒有誠谛心,你所學習的是知識。知識,也能講得頭頭是道,也能講得天花亂墜,但是跟斷煩惱、消業障、明心見性毫不相關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。
我初學佛的時候,跟方東美學的時候,確實是學哲學。有沒有誠谛心?誠谛心學哲學,不是學佛法。但是從這入門,以後愈學愈學就覺得境界是不一樣,跟世間東西完全不是一個味道,漸漸契入。所以那是很好的入門的方法。接引要契機契理,慢慢誘導他深入境界,這才能真正度諸有情。「以契理故,所說之法,皆是正法」。佛法裏面講正邪,是以性德爲標准,與性德相應的,這是正法;與性德相違背的,那就不是正法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