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家人这样的没有礼貌,出家人是福田僧,说明你一点福报都没有。明白人清清楚楚,这些人迷,迷到这种样子。出家人,不管他好不好,他那个形相是个福田的样子,这就是他的功德。

  佛代表觉悟,觉而不迷。我们现在介绍,觉悟他听不懂,福报他听得懂,没有一个人不拼命在追求福报,我们就用这个给他介绍,他懂,是他心目当中所追求的。佛代表福报,佛代表智慧。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这个二就是福德、智慧,足是圆满、满足;换句话说,智慧圆满、福德圆满,这个人称之为佛,二足尊。「皈依法」,法是什么?法真的不好讲,「离欲尊」,离欲是什么?放下。这个他不懂,把你的欲望放下,把你的贪瞋痴慢放下,这个他不会接受,不会接受就不能这样说法。那法是什么东西?法是方法。什么方法?追求福报的方法,追求智慧的方法,这个他懂,这个说法他很容易接受。那这个方法在哪里?方法落实在教学上,经典的教学就是教这个方法,这好懂。僧是什么意思?僧代表和合、和谐,这个社会不和。我们这样讲他就懂了,代表清净、代表和谐。他自己清不清净不要去理他,自己和不和谐也不必去理他,看到这个样子我就知道要和谐。这个说法浅,人家很容易听懂,他对于佛法会产生兴趣,他会多问、会多学。引导人入门要用方便法,方便没有定法,活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时不一样。说法投机,他听得很欢喜,他就动念头想学;说得不投机,说得没错,但是他听不懂,不是他所需要,他对这个就生不了兴趣。这是佛法讲的善巧方便。

  「击法鼓」,就是讲经教学,我们把这个佛字讲清楚、讲明白,也是讲经教学,用个三分钟、五分钟,对象也许就一、二个人,他真听懂、听明白、听欢喜了,这个法幢就建立了。法幢是什么?道场。释迦牟尼佛道场在哪里?他说法的那个地点就是道场,没有固定的,无论在什么地方,说法的地方就是道场。「曜慧日」是个比喻,破迷开悟,这叫曜慧日。《会疏》里头解释六句,念老说《会疏》的意思是,「法鼓喻菩萨法音,醒众远闻」。醒,把众生唤醒,众生在迷,你把他唤醒。你说宗教,现在很多人不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,一听说宗教,马上念头浮起来,迷信、拜神的,他起这个念头。所以这个必须要讲清楚,宗是什么意思,查查字典,宗怎么解释。这个字解释很多,很多解释里头有三个最重要的解释,我们只说这三种,第一种主要的,第二个意思是重要的,第三个意思是尊崇的,就是尊重、崇尚,尊崇的,有这三个意思。教,教育、教学、教化,我们也讲这三个意思。宗教合起来就是主要的教育,我们上面加两个字,人类,人类主要的教育,人间重要的教学,社会尊崇的教化,你说这个东西重不重要?这个东西要没有了,社会就乱了,地球上灾难就太多了。要恢复安定和谐,要恢复永久的安定和平,大家认真修学这个教育就能做到。

  那人家再问,宗教教的是什么?简单的说,宗教教伦理。伦理讲什么?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大自然的关系,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。伦理是讲关系,道德是讲原理原则,这么多关系当中我们如何来处理,这里头有道,道落实在生活当中叫德。道,自然的规律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这是大自然的规律,不是人创造发明的,不是,大自然的规律,你能够随顺就是最健康的;你违背它,你灾难就来了。人从出生慢慢长大,这都是自然现象,你要把它改变,违背自然,灾难就来了。像什么?美容,美容不就是破坏自然吗?破坏自然绝对不是好事情。美容,你自己认为美个几天,五年、十年之后你就苦不堪言,这我们亲眼看见的。我在澳洲,我们学院有一个义工,在我山上住了两个星期,我看她每天痛苦不堪,问她到底什么毛病,她告诉我,年轻的时候去美容,鼻子不好看,凹进去,要把它垫高,现在毛病就从这发的,非常痛苦,后悔莫及。当时我给她讲,我说最健康的是你父母生下来那个面孔,最美的、最健康的,你要把它破坏,要去这样整、那样整,你活受罪,果报自己要承受。自然生态环境不能破坏,破坏到身体,你会得这么痛苦;破坏我们地球大自然环境,就会有很多灾难发生。随顺自然多好!

  现在人慢慢觉悟了,随顺大自然环境生长的这些植物叫做有机的,特别贵重;换句话说,破坏大自然生长的那些植物,好看不好吃,没有营养价值,你看东西很大,颜色也很好,吃起来没有味道。年初我在高雄复诊牙齿,住了几天,同修们送给我土芒果,芒果很小,味道很香。经过改变基因的那个芒果这么大,很好看,可是两个味道比的时候,一个有芒果味,一个没有。那东西能吃吗?不可以破坏自然环境,现在人破坏大自然环境做得太过分了,将来人没东西吃。为什么?都是他们改造基因,人吃了之后会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,你说何苦来!我们看到了很难过。所以要告诉他,传统生活方式是健康的,科技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;哪些东西可以学,哪些东西不能学。饮食起居是大事,不是小事,英国汤恩比博士,他在世的时候常常提倡恢复传统人工的农耕,这个生产出来的五谷杂粮包括蔬菜,最健康的,劝人不要用化学肥料,不要用农药这些东西。

  所以,经、疏里面这些意思我们学会了,就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待人接物,一个人、两个人、三个人,我们统统讲。学佛的人身心清净、健康快乐,人家一见你一定向你请教。我参加很多次国际和平会议,跟这些与会的朋友们在一起,问得最多的,他不问我别的,你怎么保持你的健康?都问这个问题,这都是机缘。他这一问,我就告诉他,我保持健康非常简单,一切补品东西我都不用,粗茶淡饭,六十年的素食,素食是健康的,心地清净,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。这两句话一说他就愣住了,那不争不求还搞什么?不争不求就健康,健康是这么得来的。他们明白了,不容易做到,可是信息传出去了,有些人听到就很注意。年岁大要健康,年岁大不健康就老苦,这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;老,健康那就不苦,还是很快乐。所以把佛法善巧方便,看他能接受的告诉他,慢慢引导他,对宗教观念改变了,对佛教观念搞清楚了,他不排斥、不反对,慢慢他也发心学习,这种人不少。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我们要记住这句话,要记住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他是没有人教,没有人讲给他听,迷而不觉。遇到我们他有缘,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,让他觉悟,让他知道这是一门好东西,人生不可以不学,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「法幢喻菩萨威德,摧破邪恶」,这从哪来的?下面,「嘉祥师曰:建幢是战胜之相」,譬如说,「譬说法降魔得胜」。打仗的时候,占领了这个地方,第一桩事情把国旗升起来,旗帜升起来,说这地方是我们占领了。幢就是旗帜,古时候打胜仗,这印度,印度升幢。幢是圆形的,像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,圆形的,但机场那个风筒它口大,慢慢缩小,幢是一样大,圆形的。这个挂在旗杆上,得胜、打胜仗了。佛法也取这个意思,佛菩萨讲经教学,让听众都觉悟,叫破迷开悟,这就像打胜仗一样。

  在古时候没有资讯,佛教又很谦虚,佛教不敢为人师,别人称佛老师,佛不敢当,所以出家人对别人自称学人,我在学习,不敢称老师,又不能不教学,那怎么办?学生他自动来,不能招生。招生不符合谦虚,你凭什么敢招生?所以佛法始终没有招生这两个字,招生太狂妄了,我是老师,我有能力教你,是这种态度。佛怎么办?佛今天在这里讲经教学,旗杆上挂幢,外面人一看,今天有讲经教学,喜欢听的人自动来了,用这个方法。信息挂在那边,你自己来,佛绝不请你来,不敢邀请你来,用这个方法。另外,学生对老师赞叹,赞佛偈。赞佛偈给谁听的?是给大众听的,大众一听,佛有这么好,我们得赶快去跟他学习。等于说是替老师找学生的一种广告;老师自己决定不找学生,学生介绍学生。这是真正的德行,谦虚恭敬。

  想想看,佛说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怎么敢教他?谦虚、恭敬自然就生起来了。你想到这个人没有知识,不认识字,他比我差远了,傲慢心就生起来了。教育里头最怕傲慢,这个念头一生起来完了。你看《论语》里头孔子说得多好,假设这个人「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大圣人,孔子心目当中最崇拜的,这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,他说「使骄且吝」,他有两个毛病,一个骄慢、骄傲,一个吝啬,夫子说算了,假的不是真的,「其余不足观也」。这句话用意非常之深。我们求学、求道,如果有一点点骄慢,有一点点吝啬,全部都完了,那就说明你这一生不能成就;这一生怎么学,积累一点善根,来生来世再接着干,这一生不能成功。

  我们再看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是读书人,每年参加考试。参加考试,他一些同伴,他喜欢看人,判断这一届考试你会考中、你考不中,他预测这些人。考试结束之后发榜,他所预测考中的全考中了,他说考不中的这些人都没考中。凭什么?凭谦虚恭敬,谦德,他非常重视,《四训》里头有一篇谦德,专门讲谦虚恭敬。凡是真正谦虚恭敬,这个人的学问是真实的,实学,他一定考中;有带傲慢,这个人的心飘浮不定,那就很难考中,他预测用这个标准来看。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看学佛,这一生能不能成就、能不能往生,非常准确。学了一辈子,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;最好的,他不堕三恶道,那就很难得,来生还到人间,或者到天上。所以最怕骄慢,最值得尊敬的是谦虚恭敬。

  年轻有才华,最怕的这个障碍,一有这种习气,成就不大。这种德行,古时候从小培养,现在没有了,现在父母教儿女都教你竞争,你要争不过别人将来你就失败。这个教学法错误的,成败不是靠竞争,成败是靠你过去生中修的因;换句话说,成败是命运,与竞争不相干,命!命里头发大财、做高官,有一些自己他不聪明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智慧,但他福报大,过去生中修的福大。刘阿斗做皇帝,诸葛亮忠心耿耿替他办事,他跟诸葛亮比差太多了,为什么?他有福报。所以我们要肯定,人在世间贫富贵贱是命里头注定的,绝对不是竞争,竞争决定不是好事,竞争只有折福不会增福,只会惹祸不会消灾。这个道理要帮助别人讲透讲明白,让大家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再走这条错误的道路,要叫他赶快回头。只有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帮助你福慧增长,帮助你消灾免难,消灾免难就增福报,古德所谓灾消了,福来了。不是靠竞争,竞争是相反的,竞争是福消了,祸来了。所以今天这个社会,很多观念是颠倒的、是错误的,必须把它纠正过来。

  「慧日喻菩萨智慧,照破痴暗,以醒群迷」。智慧起作用就是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回头。现在痴暗是非常非常普遍。「又《净影疏》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」,用菩萨这个三慧解释这三个比喻,就是击法鼓、建法幢、曜慧日。「言击法鼓」者闻慧,听到了,听到真正的佛法,听到传统的教育,这是比喻击法鼓的意思。「建法幢」是比喻思慧,「立义称建,义出名幢」。指建立法义,彰愿于众,为建法幢。也就是说听闻正法,改过自新,改过自新是建法幢。这一回头、一改过,真的灾消福来,这是「曜慧日」,他觉悟了,破迷开悟。所以曜慧日就是除痴暗,这是修慧,开悟众生。痴暗就是无明,叫「暗惑」。《华严经》第二卷说,「如来智慧无边际,一切世间莫能测,永灭众生痴暗心」,所以慧日破痴暗。

  佛经上这些句子在过去没有问题,大家听了都能生欢喜心,都能尊重,在今天这个社会很麻烦,今天社会听的时候,这是宗教、这是迷信,这是佛在那里夸大,对圣教一点恭敬心都没有。如来智慧无边际,假的,不可能;一切世间莫能测,这太夸张了,现在多少专家学者看到这个他这样想法,不能接受。那怎么办?这些经句就不能跟他们讲;一定要讲、介绍给他们能接受的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这种大乘经不是对小乘人讲的,不对二乘、不对三乘,这个法是对大乘上上根人讲的,他能相信。今天这些量子科学家他们相信,他们发现,认为人有一种本能,这就属于人的本能。如来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人人都有。一切世间,这是一切世间的众生,十法界里面的众生,对于自性智慧他完全迷失了,他没办法测度。而自性的智慧确实能破无明,能除痴暗,能建立正法,能建立真善美慧的人生,能建立永远没有竞争的、稳定和谐的社会,能建立永远没有灾难的地球。为什么?量子力学家发现,念力能量不可思议,这个理论支持住他,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。所以弘法利生一定要认识根机,应机说法,无量功德。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