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出家人這樣的沒有禮貌,出家人是福田僧,說明你一點福報都沒有。明白人清清楚楚,這些人迷,迷到這種樣子。出家人,不管他好不好,他那個形相是個福田的樣子,這就是他的功德。

  佛代表覺悟,覺而不迷。我們現在介紹,覺悟他聽不懂,福報他聽得懂,沒有一個人不拼命在追求福報,我們就用這個給他介紹,他懂,是他心目當中所追求的。佛代表福報,佛代表智慧。我們在念叁皈依的時候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就是福德、智慧,足是圓滿、滿足;換句話說,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,這個人稱之爲佛,二足尊。「皈依法」,法是什麼?法真的不好講,「離欲尊」,離欲是什麼?放下。這個他不懂,把你的欲望放下,把你的貪瞋癡慢放下,這個他不會接受,不會接受就不能這樣說法。那法是什麼東西?法是方法。什麼方法?追求福報的方法,追求智慧的方法,這個他懂,這個說法他很容易接受。那這個方法在哪裏?方法落實在教學上,經典的教學就是教這個方法,這好懂。僧是什麼意思?僧代表和合、和諧,這個社會不和。我們這樣講他就懂了,代表清淨、代表和諧。他自己清不清淨不要去理他,自己和不和諧也不必去理他,看到這個樣子我就知道要和諧。這個說法淺,人家很容易聽懂,他對于佛法會産生興趣,他會多問、會多學。引導人入門要用方便法,方便沒有定法,活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不一樣。說法投機,他聽得很歡喜,他就動念頭想學;說得不投機,說得沒錯,但是他聽不懂,不是他所需要,他對這個就生不了興趣。這是佛法講的善巧方便。

  「擊法鼓」,就是講經教學,我們把這個佛字講清楚、講明白,也是講經教學,用個叁分鍾、五分鍾,對象也許就一、二個人,他真聽懂、聽明白、聽歡喜了,這個法幢就建立了。法幢是什麼?道場。釋迦牟尼佛道場在哪裏?他說法的那個地點就是道場,沒有固定的,無論在什麼地方,說法的地方就是道場。「曜慧日」是個比喻,破迷開悟,這叫曜慧日。《會疏》裏頭解釋六句,念老說《會疏》的意思是,「法鼓喻菩薩法音,醒衆遠聞」。醒,把衆生喚醒,衆生在迷,你把他喚醒。你說宗教,現在很多人不懂得這兩個字的意思,一聽說宗教,馬上念頭浮起來,迷信、拜神的,他起這個念頭。所以這個必須要講清楚,宗是什麼意思,查查字典,宗怎麼解釋。這個字解釋很多,很多解釋裏頭有叁個最重要的解釋,我們只說這叁種,第一種主要的,第二個意思是重要的,第叁個意思是尊崇的,就是尊重、崇尚,尊崇的,有這叁個意思。教,教育、教學、教化,我們也講這叁個意思。宗教合起來就是主要的教育,我們上面加兩個字,人類,人類主要的教育,人間重要的教學,社會尊崇的教化,你說這個東西重不重要?這個東西要沒有了,社會就亂了,地球上災難就太多了。要恢複安定和諧,要恢複永久的安定和平,大家認真修學這個教育就能做到。

  那人家再問,宗教教的是什麼?簡單的說,宗教教倫理。倫理講什麼?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大自然的關系,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。倫理是講關系,道德是講原理原則,這麼多關系當中我們如何來處理,這裏頭有道,道落實在生活當中叫德。道,自然的規律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這是大自然的規律,不是人創造發明的,不是,大自然的規律,你能夠隨順就是最健康的;你違背它,你災難就來了。人從出生慢慢長大,這都是自然現象,你要把它改變,違背自然,災難就來了。像什麼?美容,美容不就是破壞自然嗎?破壞自然絕對不是好事情。美容,你自己認爲美個幾天,五年、十年之後你就苦不堪言,這我們親眼看見的。我在澳洲,我們學院有一個義工,在我山上住了兩個星期,我看她每天痛苦不堪,問她到底什麼毛病,她告訴我,年輕的時候去美容,鼻子不好看,凹進去,要把它墊高,現在毛病就從這發的,非常痛苦,後悔莫及。當時我給她講,我說最健康的是你父母生下來那個面孔,最美的、最健康的,你要把它破壞,要去這樣整、那樣整,你活受罪,果報自己要承受。自然生態環境不能破壞,破壞到身體,你會得這麼痛苦;破壞我們地球大自然環境,就會有很多災難發生。隨順自然多好!

  現在人慢慢覺悟了,隨順大自然環境生長的這些植物叫做有機的,特別貴重;換句話說,破壞大自然生長的那些植物,好看不好吃,沒有營養價值,你看東西很大,顔色也很好,吃起來沒有味道。年初我在高雄複診牙齒,住了幾天,同修們送給我土芒果,芒果很小,味道很香。經過改變基因的那個芒果這麼大,很好看,可是兩個味道比的時候,一個有芒果味,一個沒有。那東西能吃嗎?不可以破壞自然環境,現在人破壞大自然環境做得太過分了,將來人沒東西吃。爲什麼?都是他們改造基因,人吃了之後會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,你說何苦來!我們看到了很難過。所以要告訴他,傳統生活方式是健康的,科技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;哪些東西可以學,哪些東西不能學。飲食起居是大事,不是小事,英國湯恩比博士,他在世的時候常常提倡恢複傳統人工的農耕,這個生産出來的五谷雜糧包括蔬菜,最健康的,勸人不要用化學肥料,不要用農藥這些東西。

  所以,經、疏裏面這些意思我們學會了,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,一個人、兩個人、叁個人,我們統統講。學佛的人身心清淨、健康快樂,人家一見你一定向你請教。我參加很多次國際和平會議,跟這些與會的朋友們在一起,問得最多的,他不問我別的,你怎麼保持你的健康?都問這個問題,這都是機緣。他這一問,我就告訴他,我保持健康非常簡單,一切補品東西我都不用,粗茶淡飯,六十年的素食,素食是健康的,心地清淨,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。這兩句話一說他就愣住了,那不爭不求還搞什麼?不爭不求就健康,健康是這麼得來的。他們明白了,不容易做到,可是信息傳出去了,有些人聽到就很注意。年歲大要健康,年歲大不健康就老苦,這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;老,健康那就不苦,還是很快樂。所以把佛法善巧方便,看他能接受的告訴他,慢慢引導他,對宗教觀念改變了,對佛教觀念搞清楚了,他不排斥、不反對,慢慢他也發心學習,這種人不少。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我們要記住這句話,要記住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他是沒有人教,沒有人講給他聽,迷而不覺。遇到我們他有緣,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他覺悟,讓他知道這是一門好東西,人生不可以不學,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「法幢喻菩薩威德,摧破邪惡」,這從哪來的?下面,「嘉祥師曰:建幢是戰勝之相」,譬如說,「譬說法降魔得勝」。打仗的時候,占領了這個地方,第一樁事情把國旗升起來,旗幟升起來,說這地方是我們占領了。幢就是旗幟,古時候打勝仗,這印度,印度升幢。幢是圓形的,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,圓形的,但機場那個風筒它口大,慢慢縮小,幢是一樣大,圓形的。這個挂在旗杆上,得勝、打勝仗了。佛法也取這個意思,佛菩薩講經教學,讓聽衆都覺悟,叫破迷開悟,這就像打勝仗一樣。

  在古時候沒有資訊,佛教又很謙虛,佛教不敢爲人師,別人稱佛老師,佛不敢當,所以出家人對別人自稱學人,我在學習,不敢稱老師,又不能不教學,那怎麼辦?學生他自動來,不能招生。招生不符合謙虛,你憑什麼敢招生?所以佛法始終沒有招生這兩個字,招生太狂妄了,我是老師,我有能力教你,是這種態度。佛怎麼辦?佛今天在這裏講經教學,旗杆上挂幢,外面人一看,今天有講經教學,喜歡聽的人自動來了,用這個方法。信息挂在那邊,你自己來,佛絕不請你來,不敢邀請你來,用這個方法。另外,學生對老師贊歎,贊佛偈。贊佛偈給誰聽的?是給大衆聽的,大衆一聽,佛有這麼好,我們得趕快去跟他學習。等于說是替老師找學生的一種廣告;老師自己決定不找學生,學生介紹學生。這是真正的德行,謙虛恭敬。

  想想看,佛說的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我怎麼敢教他?謙虛、恭敬自然就生起來了。你想到這個人沒有知識,不認識字,他比我差遠了,傲慢心就生起來了。教育裏頭最怕傲慢,這個念頭一生起來完了。你看《論語》裏頭孔子說得多好,假設這個人「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大聖人,孔子心目當中最崇拜的,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,他說「使驕且吝」,他有兩個毛病,一個驕慢、驕傲,一個吝啬,夫子說算了,假的不是真的,「其余不足觀也」。這句話用意非常之深。我們求學、求道,如果有一點點驕慢,有一點點吝啬,全部都完了,那就說明你這一生不能成就;這一生怎麼學,積累一點善根,來生來世再接著幹,這一生不能成功。

  我們再看《了凡四訓》,袁了凡是讀書人,每年參加考試。參加考試,他一些同伴,他喜歡看人,判斷這一屆考試你會考中、你考不中,他預測這些人。考試結束之後發榜,他所預測考中的全考中了,他說考不中的這些人都沒考中。憑什麼?憑謙虛恭敬,謙德,他非常重視,《四訓》裏頭有一篇謙德,專門講謙虛恭敬。凡是真正謙虛恭敬,這個人的學問是真實的,實學,他一定考中;有帶傲慢,這個人的心飄浮不定,那就很難考中,他預測用這個標准來看。我們用這個方法來看學佛,這一生能不能成就、能不能往生,非常准確。學了一輩子,來生還是搞六道輪回;最好的,他不墮叁惡道,那就很難得,來生還到人間,或者到天上。所以最怕驕慢,最值得尊敬的是謙虛恭敬。

  年輕有才華,最怕的這個障礙,一有這種習氣,成就不大。這種德行,古時候從小培養,現在沒有了,現在父母教兒女都教你競爭,你要爭不過別人將來你就失敗。這個教學法錯誤的,成敗不是靠競爭,成敗是靠你過去生中修的因;換句話說,成敗是命運,與競爭不相幹,命!命裏頭發大財、做高官,有一些自己他不聰明,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智慧,但他福報大,過去生中修的福大。劉阿鬥做皇帝,諸葛亮忠心耿耿替他辦事,他跟諸葛亮比差太多了,爲什麼?他有福報。所以我們要肯定,人在世間貧富貴賤是命裏頭注定的,絕對不是競爭,競爭決定不是好事,競爭只有折福不會增福,只會惹禍不會消災。這個道理要幫助別人講透講明白,讓大家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再走這條錯誤的道路,要叫他趕快回頭。只有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幫助你福慧增長,幫助你消災免難,消災免難就增福報,古德所謂災消了,福來了。不是靠競爭,競爭是相反的,競爭是福消了,禍來了。所以今天這個社會,很多觀念是顛倒的、是錯誤的,必須把它糾正過來。

  「慧日喻菩薩智慧,照破癡暗,以醒群迷」。智慧起作用就是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回頭。現在癡暗是非常非常普遍。「又《淨影疏》以聞思修叁慧明此叁喻」,用菩薩這個叁慧解釋這叁個比喻,就是擊法鼓、建法幢、曜慧日。「言擊法鼓」者聞慧,聽到了,聽到真正的佛法,聽到傳統的教育,這是比喻擊法鼓的意思。「建法幢」是比喻思慧,「立義稱建,義出名幢」。指建立法義,彰願于衆,爲建法幢。也就是說聽聞正法,改過自新,改過自新是建法幢。這一回頭、一改過,真的災消福來,這是「曜慧日」,他覺悟了,破迷開悟。所以曜慧日就是除癡暗,這是修慧,開悟衆生。癡暗就是無明,叫「暗惑」。《華嚴經》第二卷說,「如來智慧無邊際,一切世間莫能測,永滅衆生癡暗心」,所以慧日破癡暗。

  佛經上這些句子在過去沒有問題,大家聽了都能生歡喜心,都能尊重,在今天這個社會很麻煩,今天社會聽的時候,這是宗教、這是迷信,這是佛在那裏誇大,對聖教一點恭敬心都沒有。如來智慧無邊際,假的,不可能;一切世間莫能測,這太誇張了,現在多少專家學者看到這個他這樣想法,不能接受。那怎麼辦?這些經句就不能跟他們講;一定要講、介紹給他們能接受的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這種大乘經不是對小乘人講的,不對二乘、不對叁乘,這個法是對大乘上上根人講的,他能相信。今天這些量子科學家他們相信,他們發現,認爲人有一種本能,這就屬于人的本能。如來是自性,自性裏面的智慧人人都有。一切世間,這是一切世間的衆生,十法界裏面的衆生,對于自性智慧他完全迷失了,他沒辦法測度。而自性的智慧確實能破無明,能除癡暗,能建立正法,能建立真善美慧的人生,能建立永遠沒有競爭的、穩定和諧的社會,能建立永遠沒有災難的地球。爲什麼?量子力學家發現,念力能量不可思議,這個理論支持住他,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。所以弘法利生一定要認識根機,應機說法,無量功德。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