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一七集) 2012/7/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1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七十二頁倒數第四行,看注解:
『淳淨溫和』,從這裏看起,淳跟純潔的純是一個意思,「純者,好也」。「淨者,清潔也。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。溫者,良也,善也,和也。和者,平和。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」。這一段經文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自行化他之德,這些地方非常值得我們學習。極樂世界爲什麼那麼樣的美好,到底是什麼原因?我們要從經典當中把它發掘出來,向它學習。今天我們這個世界發生的問題太多了,太複雜了,這是什麼原因?確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有心的人士,古人所說的志士仁人,對社會、對這個地球沒有不關心的,都在尋求解決的方法。也有聰明人發覺了,說出來,但是一般人還是粗心大意,忽略了。七十年代,英國湯恩比博士,這人有智慧,他看破了,說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」,就是現在,現前的問題,他說這個話在四十年前講的,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方向指出來了,但是能夠理解的人不多。
我們曾經有緣,二00五、0六兩年訪問倫敦,這英國人。在倫敦大學、劍橋跟牛津大學,這都是歐洲漢學中心,有不少人研究中國的儒釋道,我去看了很佩服。我問他們,湯恩比博士這個話是真的嗎?沒有人回答我,包括他們的教授,看著我,面帶笑容,不說話。我反過來問他,我說湯恩比博士說的話錯了嗎?也沒有人說話。我說你們人很聰明,既不贊成也不反對。我說我這個話問你們,我不問別人,爲什麼?你們是研究漢學的,拿著儒釋道的經典去寫博士論文,所以我問你們。最後我告訴他,湯恩比的話沒說錯,我們大家把它解讀錯誤。
我問他,我們講到儒,你是不是立刻就想到四書五經、十叁經?他說對。講到佛一定想到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這大經大論。沒錯。我說那些是儒跟佛的花果,好看,你們都看到了,花果從哪裏來的?枝條上長出來的。枝從哪裏來的?枝從幹生的。幹從哪裏來的?幹從本生的。本從哪來?本從根生的。你都沒有看這個,你光看花果,所以你半信半疑,你沒有去看根本。根是什麼?大家都疏忽了,我跟他簡單的說,這麼多年來,我們在提倡儒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道的根是《感應篇》,佛的根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沒有人想到過。爲什麼?這太小、太低級了,認爲這是初學人學的。沒錯,它是一年級學的,今天你們小學不要,中學不要,就要博士班,行嗎?能成就嗎?所以,我們沒有從紮根教育下手,對這花果從哪裏來的不知道。用四書五經、十叁經這些道理,能不能治國、平天下,真的半信半疑,誰肯相信?誰肯認真學習?
漢學有它的難處,沒人學了,它跟科學不一樣。科學第一個叫你懷疑,從懷疑裏頭發現問題,再去研究,解決問題,發現事實真相,科學精神。這用在心理學上不行,用在哲學上不行,用在傳統文化、佛學上不行。古聖先賢的東西、佛菩薩的東西從哪裏下手?決定誠敬,深信不疑,不能有絲毫懷疑,這個跟科學恰恰相反。修學聖學,孔子的態度是絕對正確的,今天到哪裏去找這麼一個人?孔子之學,他說了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這種態度學傳統文化、學佛經,他能成聖人、成賢人,成佛、成菩薩。一切法從誠敬當中學習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裏頭常說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們今天對聖學沒有誠敬心,誠敬心是從小培養的,從哪裏紮根的?從孝親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現在這個沒有了,看不到了。孝順父母沒有了,尊敬師長沒有了,所以聖學難了。我們學習這個東西都是從中年入門,沒有把根紮好,我們怎麼學、怎麼努力趕不上古人,道理在此地。誠敬心不夠,還有幾分,所以也得幾分利益。現在年輕人學他就有困難,他沒有誠敬,不但沒有學過,他沒有看到誠敬的人,沒有看到孝順的人,沒有榜樣,也沒有聽說過。
所以,今天我們到歐洲看漢學,看的是什麼?全是知識,把這些經典當作知識來研究,沒有智慧。知識是有局限的,縱然解決問題,後頭帶了很多後遺症;智慧能解決問題,不帶後遺症。智慧是從真實心中來的,這個真實心現在沒有,現在人用的都是妄心。佛家講的真心、妄心,佛學的名詞,妄心是阿賴耶,叫叁心二意,叁心就是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,這叫叁心;二意就是末那跟意識,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。我們用這個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幹這個事情。聖教不許可分別,不允許執著,執著是妄心,執著是末那,分別是意識,這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搞真的要轉識成智,不用分別,第六就變成妙觀察智;我不執著了,末那識就變成平等性智。清淨平等心就現前,清淨平等心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現在人能把這樁事情講清楚的不多了,縱然講清楚,要真能夠幹的話就更少了。爲什麼?真幹的人必須把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七情五欲放下,貪瞋癡慢放下,他才能真幹。爲什麼?這個東西都是障礙,有這些東西,想真幹你也辦不到。這些東西總名叫業障,業障不放下那怎麼行?出世間法要用真誠,世間正法也離不開真誠。
今年叁月二十號,美國的修.藍博士到香港來訪問,做了一次還是兩次講演我不知道。我二十號從澳洲回來,跟他約定了二十一號見面,他到我這裏來訪問。之前我看過他一些資料,這個人現在在世界出名了,醫療這些疑難雜症,不用醫藥,也不用針灸,完全用意念,能把人病治好。像癌症這一類的,醫院放棄,不能治的,找他。他跟病人不要見面,距離二、叁千裏路都沒有關系,他要的資料很簡單,第一個是姓名,第二個出生年月日,第叁個你住處,你現在住在哪裏,第四個病曆,你帶些什麼病,檢查的病曆。
我問他,你怎麼個治法?他的方法是用觀想,把病人觀想跟自己成一個身體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然後看他的病曆,我自己哪些地方有病,用意念來調整。這個跟佛法講的理論是一致的,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是受念頭支配的。我們的念頭不善,讓五髒六腑感染著病毒,是不善感的病毒。你說佛經上講貪瞋癡叁毒,傲慢、懷疑,貪瞋癡慢疑五毒,這個五毒對應我們的五髒六腑。他念頭不善,帶著這些不善的念頭的時候,我們五髒六腑就感染病毒。恢複,就是把念頭糾正過來,我不貪、不癡、不瞋恨、不傲慢、不懷疑、不自私、不自利,把這些不善的念頭統統放下,統統收拾幹淨,清淨心現前,病就好了。要治療多久?每天叁十分鍾,連續叁十天,這個人的病自然就好了,就沒有了。他治好幾千人,現在世界聞名!
他告訴我這種方法,我說這個方法我完全相信,我能夠理解。我說你根據什麼道理?也就是說你用的是什麼心?他告訴我,清淨心。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記憶,我們有很多不善的記憶,就是惡的念頭,在記憶裏頭,把它清除掉,清得幹幹淨淨;還有善的念頭,善的記憶也要清除掉。爲什麼?清淨心裏頭沒有染汙,不善是染汙,善也是染汙。我們的眼睛放一粒沙進去很難過,沙代表不善;放一個金剛鑽進去也難過,那是善。善跟不善都不能夠要,所以清淨心裏頭沒有染淨,也沒有善惡,這是你的真心、你的本性,一定要把它清理幹淨,用這個心對了。所以,他用的那個心,是我們這個經題上所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他用到清淨,就能産生這樣殊勝的效果。
科學家透給我們的信息,今天地球病了,災難這麼多,能不能治?能治。爲什麼能治?中國古人說的「境隨心轉」,所以風水家說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有人說佛教,學佛的這些人各個都是風水家,怎麼說?你看他建築的寺廟,都是最好的風水地方,都被他占去了。這話是不是真的?不是真的,出家人根本不懂風水。爲什麼他居住這個地方風水好?他心善,他沒有惡念,他在那裏住上叁年,這個地方風水不好都自然變好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真有修行人,它風水就愈來愈好,不是他挑選的。福報再大,心行不善,居在風水寶地上,居上個叁、五年,風水就變壞了。風水不是一成不變的,跟著人心變的。同樣一個道理,身體是我們最近的一個物質現象,這個東西也是跟著念頭變的,念頭善,身體就健康,百病不生;心行不善,那就有病災現前,同樣道理。
所以意念,這是最近叁十年被量子力學家發現的,發現念頭能控製物質,而不是物質主宰念頭。這個在叁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就把它講清楚了,宇宙怎麼産生的。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仙,不是神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。佛把它搞明白、搞清楚,他憑什麼?他們沒有科學儀器,他們用的方法是禅定。甚深禅定當中,時間、空間沒有了,所以他能看到宇宙的發生。空間沒有了,距離沒有了;時間沒有了,前後沒有了。時間、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現在科學家承認了。甚深禅定裏面看到,看到自性,這個東西是真的,這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一切法都是從它生的。自性,佛經上也叫它做真心、真如、佛性,名詞有幾十個,佛說的。爲什麼說這麼多名詞?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字是假的,這個概念跟老子完全相同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所以佛所看到事實真相說出來了,這個東西說不出來的,逼不得已用言語、用文字顯示出來。但是你不能執著文字,不能執著語言,只要一執著、一分別你就見不到了。
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造的,講得很清楚,怎麼樣去聽經,怎麼樣去學習經典,他提出了叁句話。第一個,聽經不執著言說相,不要執著這些東西。第二個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、術語,佛、菩薩,這些術語不要去執著,要懂它的意思。第叁個,不執著心緣相,心緣是什麼?我聽,想這是什麼意思,不可以。爲什麼?它沒有意思,你想出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