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意思。因爲沒有意思,它就含無量義,有意思就不能有兩個意思,沒有意思含無量義,你才真正能體會。所以佛家講悟,它的方法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,就是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我們聽經是幹什麼?聽經是修定,不分別、不執著不就是修定嗎?耳朵聽,聽了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修定,看經也是修定。聽、看那就是戒律,就是持戒方法,你依照佛所講的方法你去聽、你去看,守這個規矩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用這種心去看經,用這種心去聽經,會開悟,不定聽到哪一句豁然大悟。

 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這麼開悟的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在黃梅住了八個月,做苦工,舂米、破柴。黃梅的講堂沒去過,黃梅的禅堂也沒有去過,爲什麼最後五祖把法傳給他?看他什麼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教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,他沒有懷疑,也沒有問題。叫他每天去幹劈柴、舂米,他就認真幹。個子小,體重不夠分量,還弄兩塊大石頭綁在腰裏,增加自己的體重,好踏碓舂米,認真負責。這種人難能可貴,沒有雜念、沒有問題。有問題多的人很難,沒有問題的人他會開悟。神秀跟他比,神秀問題多,他沒問題。從兩首偈子上你就看到,神秀心不定,你看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這神秀大師他的境界,妄想沒斷。惠能的偈子就把他偈子改過來,修正過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所以他的心清淨,他沒問題。這就是一個用真心,一個用叁心二意,神秀還是用叁心二意,惠能不用叁心二意,用真心。真心離念,真心沒有念頭。所以他一聽就明白,一看就了解,五祖善巧方便他懂。

  五祖去巡寮,就寺院每個地方到處看一下,順便看到他在那裏舂米,問他一句話,米舂熟了沒有?這個裏頭有禅機,話裏頭有話,別人聽不懂,惠能聽得懂。回答他,早就熟了,「猶欠篩在」,還欠一點,還沒篩;換句話,米裏頭還夾雜著糠,糠沒篩掉。五祖用拐杖在他那個碓上敲了叁下就走了,他就明白了,叁更召見。夜晚叁更他就去了,推門,門沒有拴,一推就進去了。五祖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我們估計不會超過兩個小時,他一生聽經就聽這麼多。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你看他就開悟了,提出他的報告,二十個字。那二十個字是他的博士論文,五祖一聽,衣缽就給他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他開悟第一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自性是真心,是清淨的,從來沒有染汙。我們的真心沒有染汙,染汙是什麼?染汙是妄心。非常可惜的,我們今天是用妄心,沒有用真心。就是今天這個家,主人已經不管事,傭人當了家,顛倒了,主人當仆人,仆人做主人,是這麼個狀況。諸佛菩薩他真心當家,妄心聽話,妄心替他辦事,八識五十一心所替他服務。所以當家做主要用真心。

  「淳淨溫和」是真心,『寂定明察』是真心,我們今天的心不純,有雜念、有妄想、有自私、有是非,就不純、不幹淨。內心不純不淨,外面表現的就沒有溫和。這個地方用兩個字,實際上孔夫子所說的五個字,弟子們贊歎老師的德行,溫良恭儉讓,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謙讓。他自然流出來,這是性德,不需要人教的,只要用真心,一定會現前,這是自然的規律、自然的德行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頭你細細去觀看,惠能大師日常生活當中,這五個德都有,溫良恭儉讓,都能看見。他在那個環境,沒有地位,一般人看他沒有知識,都瞧不起他,他對每個人都恭敬。對每個出家人,初出家的人都稱上人,自己對人謙卑有禮。五祖要找傳人,他在暗中看得很仔細。

  自性既然是清淨,從來沒有染汙過,自性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。大乘佛法裏頭,什麼是真,什麼是假,以這個爲決定,以這個爲標准。只要是不生不滅的,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。那我們細細觀察,哪一法是有生滅的?哪些法是不生不滅的?只有自性不生不滅,除自性之外所有一切法統統有生滅。身體,我們講動物有生老病死,不是真的,植物有生住異滅,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,包括星球、星系都有成住壞空,這不是真的。有一種東西是真的,稱它爲性,性就是本體,性能生能現。現象,現象是所生所現。一切現象都是生滅的,科學家把它分爲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分這叁大類。佛也分叁類,阿賴耶的叁細相,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;阿賴耶的轉相就是精神現象,我們今天講念頭、意念;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,今天科學家叫能量。從哪裏來的?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

  自性本來不動,沒有動搖,惠能大師第四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是自性本定,說明我們的性不但是清淨,而且是定的。所以佛經說「覺心不動」,我們的心不動,它就覺悟,心動它就迷惑。所以佛家的修行著重禅定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離開禅定就不是佛法。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門道,修什麼?都修禅定。方法不一樣,得到的禅定是相同的,禅定就是清淨心,就是平等心,就是不動的心。它在哪裏?它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所以,動跟不動永遠是在一體。不動是什麼?不動是心。最容易顯示的就是圓,佛門講輪,像車輪,車輪是動的,心不動。幾何裏頭的圓,心在哪裏?心找不到,決定是有,但是它不是物質現象。我們用個點去點一下,這是心,你在顯微鏡裏面看好大一個面積。所以真正找那個心找不到,但是它有,它存在,它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靈明極了。所以心跟物,先有心,後才有物質現象。

  佛給我們講宇宙的源起,這叁細相,首先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佛跟彌勒菩薩談話,這段談話是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頭講的。佛問彌勒菩薩,「心有所念」,我們凡夫心裏起個念頭,佛問他,這個念頭裏頭有幾念,幾個念頭合成的一念?有幾相?有幾識?原文是這樣說的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耶」,這原文。這一句問了叁個問題,一念不覺是自然現象,幾相是物質現象,幾識是精神現象,這問了叁個現象。彌勒菩薩回答說,一彈指,這時間很短,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。單位是百千,百千就十萬,叁十二億乘十萬,叁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,叁百二十兆個念頭。叁百二十兆的念頭合起來是一彈指,我們感覺得有個念頭。「念念成形」,每一個細念都有物質現象,每一個物質現象裏頭都有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是識。我們讀這個經文,才真正了解佛經上講的「五蘊皆空」。《心經》念的人太多了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個五蘊皆空是什麼?就是這極其微細的一念。

  那我們一秒鍾能彈多少次?我相信有比我年輕,體力比我好的,彈得更快,一秒鍾如果彈五次,那就乘五。多少個念頭,一秒鍾?一千六百兆。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?所以說一念,大乘經上常講「一心一念」,這個一念,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個一念,我們沒有辦法想象。所以我們常常講,用最粗顯的比喻來看,這是老式的電影底片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用數碼,數碼速度比這個快,所以畫面比這個逼真。這是老式的,用幻燈片的,這叫正片,幻燈片的。這個在放映機裏面,速度是一秒鍾二十四張,我們看到銀幕上就好像是真的,這一秒鍾二十四,二十四個生滅。如果我們把這二十四個生滅留一個,留一張,其他的全部抹黑,在放映機裏面放。放出來大家會看到,會感覺到有個閃光,銀幕上一道閃光,裏頭什麼東西不知道,沒看清楚,一閃就過去了,二十四分之一秒。現在佛告訴我們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真相就在我們眼前,誰能看見?沒人能看見。

  近代的科學家,可以說科學技術愈來愈進步,發明這些儀器,觀察這些儀器,能夠捉捕,就是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。在這麼快速度之下能夠發現,能看到它,就是看到了那個一閃,一千兆分之一秒。彌勒菩薩講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比現在發現的速度還要快。看到宇宙的源起,從哪裏來的?從自性來的。所以性相永遠不能分割,這是今天科學家提出來。四百多年科學,走上最大的一個誤區,一個錯誤,就是二分法。把宇宙現象分爲物理、心理,這個錯誤,讓我們走了很多錯誤的道路,二分法是錯誤。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,決定不能分開。所以科學發展到今天都偏重在物質,現在才知道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,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,有念就有物質。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我們才知道《心經》上「照見五蘊皆空」是怎麼回事情。科學對佛法有很大的幫助,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我相信二、叁十年之後,佛教不屬于宗教,佛教不是宗教,被科學家承認,高等科學。大乘佛法統統講這些,講科學、講哲學;初級的佛法講倫理、講因果、講道德,小乘經的。

  大乘經上,那是很少人專門去研究這個東西,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人生真相,在佛法裏叫做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實相。真相明白之後,你才肯放下,爲什麼?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要放在心上。過佛菩薩的生活,這些假相可以享受,不能占有。所以你能夠享受,你沒有占有的心、沒有控製的心、沒有支配的心,你說你多自在、多快樂,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。因爲你有占有,你有支配,你有控製,煩惱就生了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全起來了,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。你統統放下,放下不是說事放下,心裏頭沒有就叫放下。事沒有離開,心地幹淨、清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你只有快樂,沒有煩惱,你只有歡喜,沒有憂慮、憂愁,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于富貴貧賤不相幹,于智慧有關系,于戒定有關系。有智慧的人決定有戒定,戒定能修成智慧,然後淳淨溫和自然現前。完全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一門有用的大學問,不是學了沒用的。

  但是今天,我們看歐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