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洲的漢學,他們的方向、目標已經偏差了,把它當作一種哲學去研究,不能落實在生活,不能落實在工作。所以他不能解決社會問題,包括他自己本身的問題不能解決。本身什麼問題?第一個健康長壽,第二個幸福快樂,第叁個充滿智慧,這個沒得到。就是把它當作一種學術去研究,就錯了,這是真實的學問,實學。
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很多,一生教學,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那個表演的是放下煩惱障,叁十歲放棄了參學。十九歲就出去學習,學了十二年,印度所有的宗教、學術統統接觸過。當時的印度,是世界上學術最發達的一個地區,有神通的人太多了,神通一點都不稀奇。神通從哪裏來的?從禅定來的,古婆羅門教,他們修四禅八定。佛經上的四禅八定是婆羅門教的,釋迦牟尼佛用他們的四禅八定做爲學佛的基礎,紮根的教育。四禅八定修到了,你對于六道輪回就清清楚楚,六道裏面的空間維次統統突破了。也就是說你能看到二十八層天,你往下能看到無間地獄,這些理事、因果真相你全看到了。這是當時印度學術跟宗教裏面他們的成就。釋迦牟尼佛的示現,這是個小圈圈,你們的知識只局限在這小圈圈裏。六道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沒人知道。他們的功夫只到四空定,認爲四空定就是大般涅槃。般涅槃這個名詞是婆羅門教的,佛教引用了,這個意思是究竟圓滿。但是婆羅門教並沒有達到真正的究竟圓滿,只可以說六道裏面它圓滿了,六道之外它全不知道,定功不夠。
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學習,學了十二年,放棄了。到恒河邊上畢缽羅樹下,畢缽羅樹現在我們都叫它做菩提樹,他在這個樹下入定,入更深的禅定。我們知道,這個禅定決定達到自性本定,像惠能大師一樣,他說出來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這個講定功到家了,這才明心見性,見性這叫成佛。佛是什麼?佛就是畢業了,所應該學習東西全部學完了,這叫成佛,這是大乘。阿羅漢是小乘的圓滿,佛是大乘的圓滿,沒有達到圓滿,稱爲菩薩,還在學;圓滿了,畢業了,這叫成佛,一切圓滿。
一切圓滿裏面把它分成兩分,第一分智慧,第二分福德,一切不外乎這兩大類,不是屬于智慧這邊,就是屬于福德這邊。所以我們學佛,受叁皈依的時候念的誓詞,「皈依佛,二足尊;皈依法,離欲尊;皈依僧,衆中尊」。這是佛教人,你只要跟他學,他一定把最高的宗旨、原則傳授給你,希望你能達到。達到這個你就成佛了,你就畢業,就圓滿了。所以現代人不懂,佛是什麼?佛是迷信。你說麻不麻煩?佛是智慧圓滿,佛是福報圓滿,哪個不要!不要佛了,我說這是福不要,智慧也不要了。不要福就貧賤,不要智慧就愚癡。人願意當個愚癡、貧賤的人嗎?他不願意,不願意他又不要佛,就沒法子了。學佛是學什麼?學智慧、學福德。佛是智慧跟福報圓滿的人,這個現在人容易懂;你要講佛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把人講糊塗,他不懂。我們用最淺顯的話,意思又沒有錯,有福有慧之人,福慧是從佛門當中學來的。
這個地方,淳淨是慧,智慧,溫和是福德。這四個字,就能把今天地球的社會擺平。今天是個亂世,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亂之世,亂在什麼?亂在人心不純,人心不清淨。表現在外面,人與人之間不和,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把世界搞成這個樣子。這四個字就能把這個社會擺平,就能把地球災難化解。所以湯恩比講的話沒錯!佛法不需要太多,一部經典就夠用了,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,爲什麼?怎麼叫通?見性叫通。每一部經典、每個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,所以古德教人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不要搞多、不要搞雜。一樣東西真正是覺悟了,門門都通,你一看就明白,一聽就明白,接觸就明白,不要學的。這個事情可以從《壇經》裏頭做證明,惠能大師真的沒有學過,也不過就是五祖方丈室裏頭兩個鍾點的《金剛經》,他就聽這麼一堂課,就覺悟了,大徹大悟。五祖衣缽給他,叫他趕快走,爲什麼?嫉妒障礙。
你就知道嫉妒障礙多厲害,叫他藏起來,找個地方躲起來,到獵人隊裏面去隱居十五年才出來。早出來,早出來人家害他,不服氣;十五年之後,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掉了,不服氣的那些人可能也都走掉了,他才出來。他逃難當中遇到一個比丘尼,無盡藏比丘尼,這個比丘尼學得不錯,一生受持《大涅槃經》。這部經的分量很大,兩個翻譯本,一個本子叁十六卷,一個本子四十卷,所以分量都很多。她每天讀誦,惠能跟她碰上了,她在念經,惠能坐在旁邊聽。等她念完之後,惠能大師把她念的這段經文,意思講給她聽。她非常驚訝,捧著經來向他請教,他說我不認識字。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?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幹。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只要真正通了,一切都通,不要學習。
從這些地方我們才深信不疑,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,我們現在的人望塵莫及,怎麼比都比不上。我們今天說科學技術高過他,沒用,科學技術害人,不能救人;他那個智慧能救人,不害人。科學技術發達,生活在這個時代,真正有一點覺悟的人,提心吊膽。譬如你們在都市裏頭住在高樓上,叁十層以上,更高的,現在香港多高我都不知道了。你住在高樓頂上,一下停電你怎麼辦?一下停了水你怎麼辦?你有沒有想到?有可能。天天坐電梯,突然停了電,要你爬這個山的時候累死了,真提心吊膽,不是開玩笑的。哪有從前古時候那種生活的情調,沒有了,從前人生活真的是詩情畫意,真正叫幸福美滿,叫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科技,科技做不到,智慧能做到。
我們叁十年、叁十年一比較,中國人說叁十年這一世,這一世跟上一世,前叁十年,我們能夠記得,我們能感受,你喜歡最近這一年,還是喜歡過去叁十年前的那一年?叁十年前,香港沒這麼多高樓,我叁十五年前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香港一般的樓層大概十叁層、十四層。那個時候建了個最高的一棟樓,五十層,現在那個樓還在,窗戶是圓的,完全是圓形的窗戶,我們站在九龍那邊一看就看到,那時候最高的一層。沒有地鐵、沒有隧道,九龍到香港要坐船、要坐渡輪,生活的步調比現在緩慢很多。現在太快了,快得叫人喘不過氣來,現在人都是機器人,過的是機械生活,沒有人情味,都是機器。但是一般人已經習慣了,對古時候東西體會不到,講都沒有用,他聽不懂。所以現在我們只有一個方法,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他看了才恍然大悟;不做出樣子出來,永遠他不相信。說出中國傳統的文化,他們認爲那是神話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讓我們想到經上這些句子。
淳淨溫和,寂定明察,「寂定者,實際之理體」。實際理體是什麼?在哲學裏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,佛經上名詞叫實際理體。這是真的,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。我們的老祖宗,我相信他有超人的智慧,他能夠說出來「本性本善」,《叁字經》上前面一句就引用它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不善?不善是習性,不善是染汙,你被染汙,變成不善。所以不善是假的,本善是真的,本善是永遠不會改變的,不善是會改變的。所以說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一切衆生的本性是相近的,是一樣的,而且是一個性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那個法身就是自性,十方講的是空間,叁世講過去現在未來,一切諸佛同一個法身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佛教倫理最高的依據。倫理是講關系,所以大乘佛教說一切衆生跟我是什麼關系?一體。不是一家,一家不是一體,一體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阿彌陀佛跟我也是一體,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,我們想回去哪有回不去的道理!所以人只要真正想求往生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阿彌陀佛來接你。叫倫理的關系,我們懂得了!
可是,在十法界裏面,迷了,迷了就是什麼?自性在,本性在,迷上了習性。迷上習性,習性當家做主。本性?本性不理會它了,不知道有它的存在。習性是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,換句話說,你跟善人在一起,你就學好,你跟不善的人在一起,你就學壞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在全世界,我們走過許許多多的國家、族群、宗教,我們親身去體驗過。統統都看完了之後,我們對老祖宗下跪,磕頭了,不能不服。從文化角度來說,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族群都比不上中國,我們老祖宗是最有智慧的人,從哪裏看?懂得教育。中國這個族群是古文明,世界上四大古文明,叁個沒有了,爲什麼中國還存在?歐洲一些學者曾經就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研究,研究的結論,一點都不錯,結論是什麼?中國人的家庭注重教育。這個話是澳洲昆士蘭大學教務長告訴我的,有一天我在學校,校長請我吃飯,他作陪。告訴我,二戰之前,歐洲一些學者研究這個問題。我告訴他,這個結論非常正確,很難得。
中國人講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中國的家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,不分家的,所以中國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形態。確實是共産主義,幾千年來都是的,因爲每個人收入賺的都要歸公,不准自己有私財,不管賺多少都要歸公。生活衣食住行,家有管家的,他來負責、來支配,每個人也有零用錢,大家都平等,有特殊需要會給你。家負責教育,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是家庭辦的,家學,就是私塾,私塾是家庭子弟學校。養老,養老就是落葉歸根,無論在外面從事什麼行業,年歲大了,不能工作了,回到老家養老。所以他沒有後顧之憂,家族養老。家族的財富,大概說每個人賺的錢寄回家來,家裏幹什麼?買田地。所以中國人觀念,土地是根本,有土則有財,這個是恒産,是土地。土地自己可以種,可以給農夫種,收租,所以你家庭經濟生活它是正常的,它不依賴別人。老祖宗的老觀念,有錢買土地,買田、買山,置恒産,這非常有道理。
你遇到困難,或者在外鄉經營事業有了困難,家是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