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蒜,山东人喜欢,山东人吃大蒜像吃花生米一样,吃得很多。我们行吗?不行,我们一个生的蒜瓣就辣得够受,舌头都发麻了,这个没有办法,给你吃你也不敢吃;但是熟的没有问题,熟的舌头不会发麻,所以那个量就受限制。

  开缘里头是很多,但是量一定要节制到,所以蔬菜里头用来做佐料,这个不犯戒。你一定要懂,你不懂,怎么这老师都破戒了?李老师,他的饭菜里头就有葱蒜,就有这些东西。有一个居士,也是做义工的,山东人,看到老师,老师破戒了。所以说清楚、说明白他就懂得,这个做为佐料,香料佐料它量少,它不起作用,可以用。但是寺庙里头不能用,为什么?怕人家说闲话,不是不能用。有些人他不懂,这和尚怎么破戒、怎么犯斋?所以有讥嫌、有嫌疑,避嫌疑,非是在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开戒。所以居士们在家庭里面,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做佐料的,酒也可以做料酒,它不会喝醉的。不能不懂,懂得之后居士们素食,素食里头这个调味它有味道,他就欢喜吃;如果这些佐料统统没有,他不愿意吃素。所以对于在家素食要大开方便之门,希望他们不杀生,断肉食。素食里头这些调料只要不过分,许可的,不会引起副作用,这就对了。所以条条戒都要讲清楚、要讲明白。

  琉璃是比喻,佛经七宝之一。琉璃是什么?现在我们所讲的翡翠,绿色的玉,透明的绿色的玉,很难得。经上有讲玻璃,古时候没有玻璃,玻璃是什么?现在的水晶,水晶像玻璃一样。我们看到七宝里头玻璃是现在的水晶,这都是宝石,水晶是全透明的,一般人都喜欢。所以戒若琉璃。奉持戒律,戒律难,我们去受戒,能得戒吗?传戒的师父如果戒不清净,我们不能得戒,又这么重要,怎么办?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,你懂得一条,你就认真去学这一条,你就得戒。原来是这么回事情。告诉我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戒坛受戒是形式,没有那种至诚恭敬忏悔心得不到的。尤其是比丘、比丘尼戒,至少要三个法师,这大僧,传戒才能得戒。

 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这是一个研究戒律的人,明朝末年,根据他所研究的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。换句话说,中国出家人,南宋以后没有真正出家人,就是没有真正传戒的人,那你戒坛上所受的这个戒,用天台家六即的说法,叫名字比丘,这一点要知道,有名无实。自己决定不敢称比丘,没有受比丘戒,怎么能称比丘?所以蕅益大师三坛大戒受完之后,他在佛菩萨面前退比丘戒,一生,他自称菩萨戒沙弥。因为菩萨戒、沙弥戒,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誓来受都可以得戒,真正自己有这个心就能得戒,但是比丘戒不行,必须要五个以上,圆满的是三师七证,十个真正比丘,你才能得到戒。这十个到哪里去找?一个都找不到,你怎么能找到十个!这个我们要懂。蕅益大师既然是称菩萨戒沙弥,他的学生、徒弟成时法师,老师是菩萨戒沙弥,他自称是出家优婆塞,菩萨戒出家优婆塞;换句话说,我虽然出家了,我能把菩萨戒、五戒持好,叫菩萨戒出家优婆塞。这样的人真的是戒若琉璃,心地清净不染,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,决定不敢僭越。在今天,今天没有了。

  在家居士,《十善业道》不是戒律,具足十善业道才有资格受五戒。真正发心受五戒,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受就可以,就能得戒。所以有没有必要到戒坛参加?没有必要,你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求受五戒,找一位真正有德行的老师给你做个证明就行。戒决定要受持,章嘉大师教的方法好,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求戒,我能做到的我受,不能做到的,这条戒暂时放在旁边,什么时候能做到,我什么时候受。能做一条就学一条,能做两条就学两条。这完全是自律,是主动的,不是被动的。所以老师教我先学戒,学个几年,养成习惯了,再在佛菩萨面前求受戒,这个方法好。这是章嘉大师真正的经验之谈,告诉我们心口都真实。人有德行,持戒是属于德行,有德行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,会得到别人尊重,会得到一些人拥护。为什么?他佩服你,他欢喜你,喜欢跟你学。那我们一定要好好教他,要给他做榜样,给他做示范,这就属于菩萨行。

  「《梵网经》曰: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」。这是世尊在《梵网菩萨戒》戒本里头,赞叹受戒的这些菩萨们,持戒清净庄严,「故曰戒若琉璃,内外明洁」。内是清净心,我们持戒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有一些人,我们见到很多,持戒做得很严谨,但是心不清净,心怎么?傲慢、自以为是。对于那些不持戒的人他非常不满,轻视别人,甚至于毁谤。这个对不对?不对,完全错了。你想想看,这经上说戒若琉璃,你的心不是琉璃,你的心是染污,里面还有是非人我,表面上做的是像个样子,不是,效果没有达到。持戒是达清净心,得定,因定才开慧,你戒持得再好,你心不清净,你傲慢,你轻视别人,你就决定不会得定,你决定不会开悟。这什么道理?这是叫死在戒条之下,对于经教完全不通。真正原因,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?是知经太少,对戒律也不懂。佛为什么制这条戒?戒律的精神在哪里?持这条戒的好处在什么地方?他们不知道。只是我照做了,实际上真实利益,自利利他都不知道。人不学不知道,学是多么重要。

  下面接着我们看,「内者指心意」,这『内外明洁』,洁净,「意业清净」,这是持戒真正的目的。「起心动念,悉离垢染」,垢、染是一个意思,我们今天讲染污。什么是染污?自私自利是染污,是非人我是染污,贪瞋痴慢是染污,七情五欲是染污。这个染污没有去掉,持戒是帮助你除染污的,染污没有除掉,增长了傲慢,那你就更错了。你持戒不错,持戒的目的没达到,持戒的功德你没有,完全搞错了。真正持戒的人必定是谦卑,必定是忍让,自卑而尊人。你要不信,你去读《坛经》,你细细观察《坛经》里面所记载惠能大师的德行。虽然他不认识字,他没有念过书,人家心地真正干净,真正做到谦虚,一切恭敬,看不到丝毫骄慢,看不到,对一切人事物确实做到至诚恭敬。

  外面「威仪具足」。戒律其实戒条并不多,讲威仪的很多。威仪是什么?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守的规矩,行住坐卧、待人接物,不能没有规矩。《沙弥律仪》里头,戒律只有十条,十条之外还有二十四条是讲威仪。《弟子规》里头也如是,有戒、有威仪,都要懂,都要能够知道。在什么样状况之下,因为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地不同,表现不是一个呆板方法,活泼的,活活泼泼。「德形于外,内外悉洁」,表现在外是你的德行。总的原则,是要给一般大众做好样子的,这个要记住。特别是威仪,是做给别人看的,为什么?别人没人教他,他迷失了。见人,布施一点笑容这不费什么事,为什么把个面孔板着看人?让人家觉得你很难看。大乘经里头佛常说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你为什么不叫众生欢喜?为什么不学学弥勒菩萨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,给多少人结了法缘。结善缘、结法缘就在跟大众接触的时候,所以这笑面不要吝啬,要多布施。

  称赞,称赞有标准,一定是善的。不善的不赞叹、也不毁谤,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,我们的心就被染污了;不放在心上,我们的心是清净的。特别是念佛人,我常说,心上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没有东西,干干净净。心里头有佛,口常念佛,没有不生净土的。我们想求生净土,不能把阿弥陀佛忘掉,念念不忘,时时刻刻都不忘。看到一切众生都欢喜,为什么会欢喜?阿弥陀佛变化所作。看到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不就欢喜了!极乐世界是众鸟说法,《弥陀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不是真的畜生。我们今天把这个境界移到我们眼前,我们眼前所见花草树木、一切这些动物,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乃至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人物,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你就满腔的欢喜,我们真的生活在欢喜的世界。欢喜心是最好的养分,真正健康长寿、聪明正直。这一分,这高级的营养品,不在外头,人人都有,就是你会不会用,会用的人有福!

  「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」,这四个字很重要,众生跟你接触心里欢喜,对你真正佩服。故曰『其所言说,令众悦服』,完全是说人的威仪。贤首国师《还源观》上讲的四德,第二句「威仪有则」,我们时时刻刻要想到这句话,我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笑,不但令众生生欢喜心,而且给大家做好榜样、做好样子。

  底下这一句,『击法鼓,建法幢,曜慧日』,这一句是讲的利他,我们怎样帮助别人,要懂得这九个字的精神,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它。「《会疏》曰:法音高响,犹如鼓声。威德摧邪,犹如胜幢。慧日照迷,犹如杲日」。大规模的这是寺院、讲堂,现在我们弘法利生利用网路、利用卫星电视也是这个意思,这九个字统统具足。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跟大家在一起闲话家常,中国人有所谓「三句话不离本行」,我们的本行是什么?本行是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我们的本行,我们一定要记住。所以遇到有机缘的话,一定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。念佛的同学手上拿一串念珠,现在手珠很好,套在手上,一个是提醒自己要念佛,一个是给别人看,别人一看,这个人是念佛的,让他在阿赖耶识里头,这个阿弥陀佛的种子加强一遍,这是真正利益众生。言谈当中要谈到佛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把三宝介绍给他。现在这个时代,一般人对于这些产生严重的误会,什么是佛?要讲清楚、讲明白,不要让人产生误会。

  现在一般社会大众认为佛是迷信,佛是非常不吉利。现在的香港人可能已经忘记了,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来香港讲经,畅怀法师告诉我,他说法师,如果你三年前来,换句话说,一九七四年、一九七五年的时代,香港人看到出家人吐口水。为什么?看到出家人,今天倒霉了,今天的好运都没有了,所以总得骂几句。他说最近这两年好多了,少了。这是误会!看到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