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一六集)  2012/7/8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1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八百七十一面倒数第三行:

  『戒若琉璃』,「戒者戒律,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。奉持戒律,明净清洁,以自庄严,持戒净洁,譬如琉璃」。这几句话是黄念老说的,真实功德里头,戒行最为重要,佛法如果不落实到戒行,那就是有解无行,决定不能成就。有解无行是知识,现在所谓的学术,与行持脱节了。在中国过去读书人,他是解行相应的。中国古人所说的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后头是笃行,如果没有笃行,前面都没有办法落实,变成玄谈,所谓清谈,与实际脱节。佛法里面不但是要行,它把行还放在第一个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可是能行必须能解,所以清凉大师在《华严》四科里面,把这个行摆在第三,第一个叫信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第二个是解,第三个是行,行是以持戒为第一。

  实际上真正讲修行,行才是真正开始,前面的信解是行的预备功夫,没有信解,他没有办法修行;换句话说,他决定做不到。所以信是第一。佛陀的教学,无论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,一定是把教信摆在第一位,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。信是证道的根源,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所发生处,没有信心就没有任何功德;也许可以植一点福德,功德是决定不可能。我们要知道,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必须要具足的,福德没出轮回,在六道里头人天两道享福,福报。唯有功德,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清净心。福德的心是染污的,功德的心是清净的;福德着相,功德不着相;福德心量小,功德心量大,起心动念他不为自己,他为一切众生,尤其是苦难众生。功德跟福德,我们一定要把它分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戒为三学之首,奉持戒律,明净清洁,以自庄严,这是真正的庄严。心地清净,光明磊落,念念为度众生,念念为正法久住,这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萨行。戒律有根,根是世间的善法,世间善法都没有了,他怎么会持戒?他不可能持戒。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《菩萨处胎经》,这《佛藏经》上说的,《菩萨处胎经》是佛跟弥勒菩萨对话,那段话在《菩萨处胎经》。佛在《佛藏经》里头说,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有这几句经文。这就说得清清楚楚,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小乘学起。小乘是人天法、世间法,世间法里头最重要是讲的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净业三福第一条是世间法。所以佛要求佛弟子先学小乘。

  佛教传到中国,中国人对佛陀的教诲,把佛陀看作圣人,尊敬,依教奉行,所以小乘经典的翻译很圆满。今天南传小乘巴利文的经典,跟我们《四阿含》对照,几乎完全相同,巴利文经典里面,大概比我们只多了五十几部,总共三千部,三千部,五十部的差距,这很小的差距,翻译得非常完整。而且在中国成立两个宗派,一个成实宗,主要是根据《成实论》;一个是俱舍宗,根据《俱舍论》。这两个宗派,隋唐时候盛行,学佛决定依小乘为基础。而是到了唐朝中叶,中国这些祖师大德不依小乘学了,怎么办?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很好,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术,我们学起来非常方便。效果怎么样?我们看这一千三百年,这一千三百年当中,大乘八个宗,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,证明可以代替,可以用儒跟道代替,直接学大乘。事实告诉我们,这个做法没错。

  可是到今天问题来了,全学的是大乘,小乘不学了,儒跟道也不学了,这就脱节了。所以大乘在这一百年当中,人才跟过去相比相差太远了。我们知道人是教得好的,为什么这个时代人才少,那个时代人才多?教的,教得很如法。现在虽有人教,把戒律疏忽掉了。没有戒就没有佛,只有佛的经教;用现在话说,只有佛的知识,没有佛的实质,佛法当然就衰了。那要想佛法兴怎么办?用佛的戒律行不行?不行了,戒律丢得太久,没人讲了,没人懂了。换句话说,必须从儒道里头建立。我们精挑细选,少到不能再少,儒家的《弟子规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这是根!跟佛家的《十善业道》,我们称儒释道的三个根。这三样东西没有了,儒释道彻底在这个社会消失掉了。

  学儒不能落实《弟子规》,假的;学道没有落实《感应篇》,也不是真的。有《弟子规》、有《感应篇》,学佛落实《十善业道》不难,基础已经有了。除这个之外,儒家东西必须要读的,也是少到不能再少,四书。这是宋朝朱夫子精选的,选得好,从《礼记》里面选了两篇,「大学、中庸」,从诸子里面选了两部,《论语》跟《孟子》。《论语》是孔子的,不称为孔子而称为论语,是因为夫子没有创造、没有发明,述而不作。他所讲的这些东西、所传的,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,千万年之前的传说,他用文字写出来流传给后世。二十篇,不长,学佛也必须要读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五千多字,叫五千言,这是道家的根本典籍、最重要的典籍,应该要读,应该要学习。用这个做基础入佛门,直捷入大乘。今天难,困难就在此地,舍弃了小乘,也不学儒道,深入经藏就变成障碍重重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今天信跟解都有问题,清凉的四科,信佛半信半疑,遇到困难了还去信这个、信那个,这种心态就是对佛的信心不踏实;如果信心踏实,他不会改变,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他一定用佛法做标准来衡量、来应对,不找别的。我们这么多年来只看到一个榜样,刘素云。她讲得很多,她学佛的经历,遭遇红斑狼疮这种威胁,也有人叫她找这个、找那个,她坚定信心,什么都不找,就念阿弥陀佛。她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。现在我们明白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清净心就能治病。因为病毒是染污,严重的染污,清净心能把病毒化解,能让这些染污恢复正常。这个道理连现在的科学家都知道,现代的科学家对于起心动念非常重视,不能有恶念,不能有邪念,不能有杂念,不能有妄想,用清净心来持戒。

  持戒也不容易,每一条戒的精神、理论依据,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去运用,都要搞清楚,这没人讲了。每一条戒有开、遮、持、犯。开,在某种状况之下有开缘,不能不开。杀生有没有开缘?有,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种例子很多。佛告诉我们,这是一个公案,我们相信有这个事情,不是佛编造的故事。有一位阿罗汉,他出门远行,搭的船是有一群商主,用现在的话说,这都是些企业家,有五百人,经商,带了些金银财宝回国去,阿罗汉正好也上了这条船。罗汉有神通,知道其中有个人起了个恶念,想要把同伴,四百九十九个人害死,把财产独占,财迷心窍,阿罗汉知道。这个事情能劝吗?不能劝,如果你要劝他,第一个就把你杀掉,杀人灭口。知道他回不了头,他这个念头非常坚固,在这个时候没有法子,阿罗汉把他杀掉,趁他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杀了。这个叫开戒,这个不叫破戒,为什么?两面都救了。你看,这四百九十九人救了,救了他们的命,保全他们的生命财产;对这个恶人也救了,恶人如果真造了这个恶业,他绝对堕无间地狱,将来无间地狱罪受完之后,出来还要还债,你说多可怜。他被人杀了,他不堕地狱,虽有这些企图、恶念,他没有做成功,未遂罪,罪就没那么重,不重。所以统统得度,都救了!

  佛告诉我们这桩事情,说明每一条戒,佛所制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,在什么状况之下你应该怎么做法。正常状况之下,杀人就是堕地狱,杀人是性罪;学佛受了五戒,不杀生,你杀人又犯了破戒的罪,两重罪。不受戒是一重罪,受戒是双重罪,这个道理要懂。这样的开缘,非常状况之下可以开戒,不是的,一定要坚持不杀生。遮是禁止,在这里头论犯。譬如说是阿罗汉坐这条船,知道这个恶人要下毒手,他要不杀他,他犯戒。杀他叫开戒,不杀他犯戒,为什么?你知道他做这样的恶事,这么多人被害,结下的冤仇,他自己要堕地狱,你不能不救他;你开戒,统统都得度,都救了。佛法通情达理。杀盗淫妄酒五戒,酒的开缘最多。五戒,这叫根本戒,前面四种是性罪,不受戒犯了也有罪,受戒犯了是双重罪。酒是叫遮罪,酒本身没有罪,喝酒本身没有罪,为什么佛把它列为重戒?因为酒醉之后乱性,你造杀盗淫妄,那个罪就重。你头脑清醒的时候这个戒能持得住,不会犯,不会破戒,可是酒醉昏迷,非常容易造这个事情。酒戒是防止你犯罪的,所以它的开缘就很多,都要讲清楚。

 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不晓得这些道理,那个时候常常到寺庙去抄经,跟寺庙这些和尚们都熟,他们看到我们去抄经非常欢喜,也很爱护,就帮助很多。寺庙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做义工,做义工有的时候时间很长,要留我们在一起吃饭,我就看到老和尚,每餐饭老和尚前面有一杯酒。我们也不敢问,感到很奇怪,五戒里头的杀盗淫妄酒,为什么老和尚每餐饭前面都有一杯酒?以后我跟李老师学经教,这个疑问好多年不能解决,我就向李老师请教,这怎么回事情?老师告诉我,他这是开戒,不是破戒。为什么?年岁大了,体力衰了,血液循环缓慢,酒能够帮助他血液循环。这是医药用,一般就是七十岁以上的可以。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情。而且他有节制,你看老和尚喝的是小杯一杯,一杯不会喝醉,不会乱性,他有节制。另外老师就告诉我,像五辛、酒做为佐料用,这个不犯戒。所以你要懂得佛制戒是什么原因。

  五荤,荤不是肉食,荤是草字头,所以五荤菜不是肉食。肉叫腥,叫荤腥。五荤菜是韭菜、葱、大蒜,荞头是小蒜,加上一个洋葱。那时候中国没有洋葱,五荤菜中国只有四种,现在外国进口来的蔬菜很多,洋葱属于。这个东西生吃会引起肝火,肝火讲发脾气,会引发你烦躁、发脾气;熟吃,这个东西产生荷尔蒙,引起性冲动,所以佛把它戒除,是这么个道理。但是吃,如果量很少,它不起作用,一定要有那么大的量就会起作用。像吃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