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一六集)  2012/7/8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七十一面倒數第叁行:

  『戒若琉璃』,「戒者戒律,爲戒定慧叁無漏學之首。奉持戒律,明淨清潔,以自莊嚴,持戒淨潔,譬如琉璃」。這幾句話是黃念老說的,真實功德裏頭,戒行最爲重要,佛法如果不落實到戒行,那就是有解無行,決定不能成就。有解無行是知識,現在所謂的學術,與行持脫節了。在中國過去讀書人,他是解行相應的。中國古人所說的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後頭是笃行,如果沒有笃行,前面都沒有辦法落實,變成玄談,所謂清談,與實際脫節。佛法裏面不但是要行,它把行還放在第一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可是能行必須能解,所以清涼大師在《華嚴》四科裏面,把這個行擺在第叁,第一個叫信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第二個是解,第叁個是行,行是以持戒爲第一。

  實際上真正講修行,行才是真正開始,前面的信解是行的預備功夫,沒有信解,他沒有辦法修行;換句話說,他決定做不到。所以信是第一。佛陀的教學,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,一定是把教信擺在第一位,所以信爲道元功德母。信是證道的根源,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所發生處,沒有信心就沒有任何功德;也許可以植一點福德,功德是決定不可能。我們要知道,功德是了生死出叁界必須要具足的,福德沒出輪回,在六道裏頭人天兩道享福,福報。唯有功德,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清淨心。福德的心是染汙的,功德的心是清淨的;福德著相,功德不著相;福德心量小,功德心量大,起心動念他不爲自己,他爲一切衆生,尤其是苦難衆生。功德跟福德,我們一定要把它分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戒爲叁學之首,奉持戒律,明淨清潔,以自莊嚴,這是真正的莊嚴。心地清淨,光明磊落,念念爲度衆生,念念爲正法久住,這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行。戒律有根,根是世間的善法,世間善法都沒有了,他怎麼會持戒?他不可能持戒。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《菩薩處胎經》,這《佛藏經》上說的,《菩薩處胎經》是佛跟彌勒菩薩對話,那段話在《菩薩處胎經》。佛在《佛藏經》裏頭說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有這幾句經文。這就說得清清楚楚,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小乘學起。小乘是人天法、世間法,世間法裏頭最重要是講的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淨業叁福第一條是世間法。所以佛要求佛弟子先學小乘。

  佛教傳到中國,中國人對佛陀的教誨,把佛陀看作聖人,尊敬,依教奉行,所以小乘經典的翻譯很圓滿。今天南傳小乘巴利文的經典,跟我們《四阿含》對照,幾乎完全相同,巴利文經典裏面,大概比我們只多了五十幾部,總共叁千部,叁千部,五十部的差距,這很小的差距,翻譯得非常完整。而且在中國成立兩個宗派,一個成實宗,主要是根據《成實論》;一個是俱舍宗,根據《俱舍論》。這兩個宗派,隋唐時候盛行,學佛決定依小乘爲基礎。而是到了唐朝中葉,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不依小乘學了,怎麼辦?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很好,儒跟道是中國本土的學術,我們學起來非常方便。效果怎麼樣?我們看這一千叁百年,這一千叁百年當中,大乘八個宗,世世代代都有祖師大德出現,證明可以代替,可以用儒跟道代替,直接學大乘。事實告訴我們,這個做法沒錯。

  可是到今天問題來了,全學的是大乘,小乘不學了,儒跟道也不學了,這就脫節了。所以大乘在這一百年當中,人才跟過去相比相差太遠了。我們知道人是教得好的,爲什麼這個時代人才少,那個時代人才多?教的,教得很如法。現在雖有人教,把戒律疏忽掉了。沒有戒就沒有佛,只有佛的經教;用現在話說,只有佛的知識,沒有佛的實質,佛法當然就衰了。那要想佛法興怎麼辦?用佛的戒律行不行?不行了,戒律丟得太久,沒人講了,沒人懂了。換句話說,必須從儒道裏頭建立。我們精挑細選,少到不能再少,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這是根!跟佛家的《十善業道》,我們稱儒釋道的叁個根。這叁樣東西沒有了,儒釋道徹底在這個社會消失掉了。

  學儒不能落實《弟子規》,假的;學道沒有落實《感應篇》,也不是真的。有《弟子規》、有《感應篇》,學佛落實《十善業道》不難,基礎已經有了。除這個之外,儒家東西必須要讀的,也是少到不能再少,四書。這是宋朝朱夫子精選的,選得好,從《禮記》裏面選了兩篇,「大學、中庸」,從諸子裏面選了兩部,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。《論語》是孔子的,不稱爲孔子而稱爲論語,是因爲夫子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述而不作。他所講的這些東西、所傳的,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,千萬年之前的傳說,他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。二十篇,不長,學佛也必須要讀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五千多字,叫五千言,這是道家的根本典籍、最重要的典籍,應該要讀,應該要學習。用這個做基礎入佛門,直捷入大乘。今天難,困難就在此地,舍棄了小乘,也不學儒道,深入經藏就變成障礙重重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今天信跟解都有問題,清涼的四科,信佛半信半疑,遇到困難了還去信這個、信那個,這種心態就是對佛的信心不踏實;如果信心踏實,他不會改變,無論遇到什麼問題,他一定用佛法做標准來衡量、來應對,不找別的。我們這麼多年來只看到一個榜樣,劉素雲。她講得很多,她學佛的經曆,遭遇紅斑狼瘡這種威脅,也有人叫她找這個、找那個,她堅定信心,什麼都不找,就念阿彌陀佛。她心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。現在我們明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清淨心就能治病。因爲病毒是染汙,嚴重的染汙,清淨心能把病毒化解,能讓這些染汙恢複正常。這個道理連現在的科學家都知道,現代的科學家對于起心動念非常重視,不能有惡念,不能有邪念,不能有雜念,不能有妄想,用清淨心來持戒。

  持戒也不容易,每一條戒的精神、理論依據,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運用,都要搞清楚,這沒人講了。每一條戒有開、遮、持、犯。開,在某種狀況之下有開緣,不能不開。殺生有沒有開緣?有,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這種例子很多。佛告訴我們,這是一個公案,我們相信有這個事情,不是佛編造的故事。有一位阿羅漢,他出門遠行,搭的船是有一群商主,用現在的話說,這都是些企業家,有五百人,經商,帶了些金銀財寶回國去,阿羅漢正好也上了這條船。羅漢有神通,知道其中有個人起了個惡念,想要把同伴,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,把財産獨占,財迷心竅,阿羅漢知道。這個事情能勸嗎?不能勸,如果你要勸他,第一個就把你殺掉,殺人滅口。知道他回不了頭,他這個念頭非常堅固,在這個時候沒有法子,阿羅漢把他殺掉,趁他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。這個叫開戒,這個不叫破戒,爲什麼?兩面都救了。你看,這四百九十九人救了,救了他們的命,保全他們的生命財産;對這個惡人也救了,惡人如果真造了這個惡業,他絕對墮無間地獄,將來無間地獄罪受完之後,出來還要還債,你說多可憐。他被人殺了,他不墮地獄,雖有這些企圖、惡念,他沒有做成功,未遂罪,罪就沒那麼重,不重。所以統統得度,都救了!

  佛告訴我們這樁事情,說明每一條戒,佛所製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,在什麼狀況之下你應該怎麼做法。正常狀況之下,殺人就是墮地獄,殺人是性罪;學佛受了五戒,不殺生,你殺人又犯了破戒的罪,兩重罪。不受戒是一重罪,受戒是雙重罪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樣的開緣,非常狀況之下可以開戒,不是的,一定要堅持不殺生。遮是禁止,在這裏頭論犯。譬如說是阿羅漢坐這條船,知道這個惡人要下毒手,他要不殺他,他犯戒。殺他叫開戒,不殺他犯戒,爲什麼?你知道他做這樣的惡事,這麼多人被害,結下的冤仇,他自己要墮地獄,你不能不救他;你開戒,統統都得度,都救了。佛法通情達理。殺盜淫妄酒五戒,酒的開緣最多。五戒,這叫根本戒,前面四種是性罪,不受戒犯了也有罪,受戒犯了是雙重罪。酒是叫遮罪,酒本身沒有罪,喝酒本身沒有罪,爲什麼佛把它列爲重戒?因爲酒醉之後亂性,你造殺盜淫妄,那個罪就重。你頭腦清醒的時候這個戒能持得住,不會犯,不會破戒,可是酒醉昏迷,非常容易造這個事情。酒戒是防止你犯罪的,所以它的開緣就很多,都要講清楚。

 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不曉得這些道理,那個時候常常到寺廟去抄經,跟寺廟這些和尚們都熟,他們看到我們去抄經非常歡喜,也很愛護,就幫助很多。寺廟有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做義工,做義工有的時候時間很長,要留我們在一起吃飯,我就看到老和尚,每餐飯老和尚前面有一杯酒。我們也不敢問,感到很奇怪,五戒裏頭的殺盜淫妄酒,爲什麼老和尚每餐飯前面都有一杯酒?以後我跟李老師學經教,這個疑問好多年不能解決,我就向李老師請教,這怎麼回事情?老師告訴我,他這是開戒,不是破戒。爲什麼?年歲大了,體力衰了,血液循環緩慢,酒能夠幫助他血液循環。這是醫藥用,一般就是七十歲以上的可以。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。而且他有節製,你看老和尚喝的是小杯一杯,一杯不會喝醉,不會亂性,他有節製。另外老師就告訴我,像五辛、酒做爲佐料用,這個不犯戒。所以你要懂得佛製戒是什麼原因。

  五葷,葷不是肉食,葷是草字頭,所以五葷菜不是肉食。肉叫腥,叫葷腥。五葷菜是韭菜、蔥、大蒜,荞頭是小蒜,加上一個洋蔥。那時候中國沒有洋蔥,五葷菜中國只有四種,現在外國進口來的蔬菜很多,洋蔥屬于。這個東西生吃會引起肝火,肝火講發脾氣,會引發你煩躁、發脾氣;熟吃,這個東西産生荷爾蒙,引起性沖動,所以佛把它戒除,是這麼個道理。但是吃,如果量很少,它不起作用,一定要有那麼大的量就會起作用。像吃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