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蒜,山東人喜歡,山東人吃大蒜像吃花生米一樣,吃得很多。我們行嗎?不行,我們一個生的蒜瓣就辣得夠受,舌頭都發麻了,這個沒有辦法,給你吃你也不敢吃;但是熟的沒有問題,熟的舌頭不會發麻,所以那個量就受限製。

  開緣裏頭是很多,但是量一定要節製到,所以蔬菜裏頭用來做佐料,這個不犯戒。你一定要懂,你不懂,怎麼這老師都破戒了?李老師,他的飯菜裏頭就有蔥蒜,就有這些東西。有一個居士,也是做義工的,山東人,看到老師,老師破戒了。所以說清楚、說明白他就懂得,這個做爲佐料,香料佐料它量少,它不起作用,可以用。但是寺廟裏頭不能用,爲什麼?怕人家說閑話,不是不能用。有些人他不懂,這和尚怎麼破戒、怎麼犯齋?所以有譏嫌、有嫌疑,避嫌疑,非是在不得已的時候不輕易開戒。所以居士們在家庭裏面,知道這些東西可以做佐料的,酒也可以做料酒,它不會喝醉的。不能不懂,懂得之後居士們素食,素食裏頭這個調味它有味道,他就歡喜吃;如果這些佐料統統沒有,他不願意吃素。所以對于在家素食要大開方便之門,希望他們不殺生,斷肉食。素食裏頭這些調料只要不過分,許可的,不會引起副作用,這就對了。所以條條戒都要講清楚、要講明白。

  琉璃是比喻,佛經七寶之一。琉璃是什麼?現在我們所講的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綠色的玉,很難得。經上有講玻璃,古時候沒有玻璃,玻璃是什麼?現在的水晶,水晶像玻璃一樣。我們看到七寶裏頭玻璃是現在的水晶,這都是寶石,水晶是全透明的,一般人都喜歡。所以戒若琉璃。奉持戒律,戒律難,我們去受戒,能得戒嗎?傳戒的師父如果戒不清淨,我們不能得戒,又這麼重要,怎麼辦?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,你懂得一條,你就認真去學這一條,你就得戒。原來是這麼回事情。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戒壇受戒是形式,沒有那種至誠恭敬忏悔心得不到的。尤其是比丘、比丘尼戒,至少要叁個法師,這大僧,傳戒才能得戒。

 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這是一個研究戒律的人,明朝末年,根據他所研究的,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。換句話說,中國出家人,南宋以後沒有真正出家人,就是沒有真正傳戒的人,那你戒壇上所受的這個戒,用天臺家六即的說法,叫名字比丘,這一點要知道,有名無實。自己決定不敢稱比丘,沒有受比丘戒,怎麼能稱比丘?所以蕅益大師叁壇大戒受完之後,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比丘戒,一生,他自稱菩薩戒沙彌。因爲菩薩戒、沙彌戒,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誓來受都可以得戒,真正自己有這個心就能得戒,但是比丘戒不行,必須要五個以上,圓滿的是叁師七證,十個真正比丘,你才能得到戒。這十個到哪裏去找?一個都找不到,你怎麼能找到十個!這個我們要懂。蕅益大師既然是稱菩薩戒沙彌,他的學生、徒弟成時法師,老師是菩薩戒沙彌,他自稱是出家優婆塞,菩薩戒出家優婆塞;換句話說,我雖然出家了,我能把菩薩戒、五戒持好,叫菩薩戒出家優婆塞。這樣的人真的是戒若琉璃,心地清淨不染,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,決定不敢僭越。在今天,今天沒有了。

  在家居士,《十善業道》不是戒律,具足十善業道才有資格受五戒。真正發心受五戒,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就可以,就能得戒。所以有沒有必要到戒壇參加?沒有必要,你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受五戒,找一位真正有德行的老師給你做個證明就行。戒決定要受持,章嘉大師教的方法好,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戒,我能做到的我受,不能做到的,這條戒暫時放在旁邊,什麼時候能做到,我什麼時候受。能做一條就學一條,能做兩條就學兩條。這完全是自律,是主動的,不是被動的。所以老師教我先學戒,學個幾年,養成習慣了,再在佛菩薩面前求受戒,這個方法好。這是章嘉大師真正的經驗之談,告訴我們心口都真實。人有德行,持戒是屬于德行,有德行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,會得到別人尊重,會得到一些人擁護。爲什麼?他佩服你,他歡喜你,喜歡跟你學。那我們一定要好好教他,要給他做榜樣,給他做示範,這就屬于菩薩行。

  「《梵網經》曰: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」。這是世尊在《梵網菩薩戒》戒本裏頭,贊歎受戒的這些菩薩們,持戒清淨莊嚴,「故曰戒若琉璃,內外明潔」。內是清淨心,我們持戒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有一些人,我們見到很多,持戒做得很嚴謹,但是心不清淨,心怎麼?傲慢、自以爲是。對于那些不持戒的人他非常不滿,輕視別人,甚至于毀謗。這個對不對?不對,完全錯了。你想想看,這經上說戒若琉璃,你的心不是琉璃,你的心是染汙,裏面還有是非人我,表面上做的是像個樣子,不是,效果沒有達到。持戒是達清淨心,得定,因定才開慧,你戒持得再好,你心不清淨,你傲慢,你輕視別人,你就決定不會得定,你決定不會開悟。這什麼道理?這是叫死在戒條之下,對于經教完全不通。真正原因,爲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?是知經太少,對戒律也不懂。佛爲什麼製這條戒?戒律的精神在哪裏?持這條戒的好處在什麼地方?他們不知道。只是我照做了,實際上真實利益,自利利他都不知道。人不學不知道,學是多麼重要。

  下面接著我們看,「內者指心意」,這『內外明潔』,潔淨,「意業清淨」,這是持戒真正的目的。「起心動念,悉離垢染」,垢、染是一個意思,我們今天講染汙。什麼是染汙?自私自利是染汙,是非人我是染汙,貪瞋癡慢是染汙,七情五欲是染汙。這個染汙沒有去掉,持戒是幫助你除染汙的,染汙沒有除掉,增長了傲慢,那你就更錯了。你持戒不錯,持戒的目的沒達到,持戒的功德你沒有,完全搞錯了。真正持戒的人必定是謙卑,必定是忍讓,自卑而尊人。你要不信,你去讀《壇經》,你細細觀察《壇經》裏面所記載惠能大師的德行。雖然他不認識字,他沒有念過書,人家心地真正幹淨,真正做到謙虛,一切恭敬,看不到絲毫驕慢,看不到,對一切人事物確實做到至誠恭敬。

  外面「威儀具足」。戒律其實戒條並不多,講威儀的很多。威儀是什麼?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守的規矩,行住坐臥、待人接物,不能沒有規矩。《沙彌律儀》裏頭,戒律只有十條,十條之外還有二十四條是講威儀。《弟子規》裏頭也如是,有戒、有威儀,都要懂,都要能夠知道。在什麼樣狀況之下,因爲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地不同,表現不是一個呆板方法,活潑的,活活潑潑。「德形于外,內外悉潔」,表現在外是你的德行。總的原則,是要給一般大衆做好樣子的,這個要記住。特別是威儀,是做給別人看的,爲什麼?別人沒人教他,他迷失了。見人,布施一點笑容這不費什麼事,爲什麼把個面孔板著看人?讓人家覺得你很難看。大乘經裏頭佛常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你爲什麼不叫衆生歡喜?爲什麼不學學彌勒菩薩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,給多少人結了法緣。結善緣、結法緣就在跟大衆接觸的時候,所以這笑面不要吝啬,要多布施。

  稱贊,稱贊有標准,一定是善的。不善的不贊歎、也不毀謗,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,我們的心就被染汙了;不放在心上,我們的心是清淨的。特別是念佛人,我常說,心上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心裏頭沒有東西,幹幹淨淨。心裏頭有佛,口常念佛,沒有不生淨土的。我們想求生淨土,不能把阿彌陀佛忘掉,念念不忘,時時刻刻都不忘。看到一切衆生都歡喜,爲什麼會歡喜?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看到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不就歡喜了!極樂世界是衆鳥說法,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不是真的畜生。我們今天把這個境界移到我們眼前,我們眼前所見花草樹木、一切這些動物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乃至于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人物,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你就滿腔的歡喜,我們真的生活在歡喜的世界。歡喜心是最好的養分,真正健康長壽、聰明正直。這一分,這高級的營養品,不在外頭,人人都有,就是你會不會用,會用的人有福!

  「故其言說令衆心悅誠服」,這四個字很重要,衆生跟你接觸心裏歡喜,對你真正佩服。故曰『其所言說,令衆悅服』,完全是說人的威儀。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第二句「威儀有則」,我們時時刻刻要想到這句話,我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笑,不但令衆生生歡喜心,而且給大家做好榜樣、做好樣子。

  底下這一句,『擊法鼓,建法幢,曜慧日』,這一句是講的利他,我們怎樣幫助別人,要懂得這九個字的精神,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它。「《會疏》曰:法音高響,猶如鼓聲。威德摧邪,猶如勝幢。慧日照迷,猶如杲日」。大規模的這是寺院、講堂,現在我們弘法利生利用網路、利用衛星電視也是這個意思,這九個字統統具足。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跟大家在一起閑話家常,中國人有所謂「叁句話不離本行」,我們的本行是什麼?本行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我們的本行,我們一定要記住。所以遇到有機緣的話,一定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。念佛的同學手上拿一串念珠,現在手珠很好,套在手上,一個是提醒自己要念佛,一個是給別人看,別人一看,這個人是念佛的,讓他在阿賴耶識裏頭,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加強一遍,這是真正利益衆生。言談當中要談到佛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把叁寶介紹給他。現在這個時代,一般人對于這些産生嚴重的誤會,什麼是佛?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不要讓人産生誤會。

  現在一般社會大衆認爲佛是迷信,佛是非常不吉利。現在的香港人可能已經忘記了,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來香港講經,暢懷法師告訴我,他說法師,如果你叁年前來,換句話說,一九七四年、一九七五年的時代,香港人看到出家人吐口水。爲什麼?看到出家人,今天倒黴了,今天的好運都沒有了,所以總得罵幾句。他說最近這兩年好多了,少了。這是誤會!看到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