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八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这种人暗合道妙,这个道是无上道。暗合道妙,他自己不知道,到往生的时候,他证到的时候,他才知道。那一往生,阿弥陀佛佛光一照,他就大彻大悟。为什么?他已经做到制心一处,他功夫制心一处,制心一处就是如愚如鲁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,这是大成就者。我们一个道场,无论是出家人道场还是居士道场,真正有一、二个这样的人,那是宝。有这么一、二个人,三、四个人,我可以断言,他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。为什么?真修行人。这种人有佛菩萨加持,有天龙善神守护,所以这种人要对他恭敬,绝不能够轻慢,轻慢有罪。

  「以此为志愿,故云无上」。净土宗里头念佛人很多,有几个像这样念佛的?有,不是没有,很少见。他的秘诀在哪里?就是制心一处,这个一处就是阿弥陀佛,他就守定了这一句阿弥陀佛,一句一句相续不断,这就是他的功夫,真功夫!这样的功夫,也就是古德所说的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他念佛的功夫跟阿弥陀佛相应。心专了,心一了,得一心了,就通了。我们现在的心是杂心,一句佛号里头,有妄想、有杂念,甚至于怀疑,半信半疑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那跟这些阿公阿婆比,那差太远了,天壤之别。说故云无上,阿公阿婆就是无上,人家行无上道,证无上佛果。

  「净定者,其心清净,寂然不动」。修行,修什么?这是每个同学都要记住的,净宗所修的,就在这个经本经题上,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清净心没有染污。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闻利养是染污,五欲六尘是染污,贪瞋痴慢是染污,统统没有,就是一句佛号。一句佛号,一句接一句,相续不断,他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清净心得到了,再提升,平等心。清净心现前,他已经到阿罗汉的境界;平等心现前,他到菩萨境界;后头觉,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他证到法身菩萨。如果不是以这个为修学的目标,那你就全错了。

  这个经题好,经题标示的就是本经的内容。这部经里讲什么?就是给你讲清净平等觉,因。果报,大乘无量寿庄严,果报。修清净平等觉,证大乘无量寿庄严,大乘是智慧,无量寿是德,庄严是相好,就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净宗,如来的德相统统在极乐世界,你到达极乐世界,全得到了。也就是说,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,你统统证得了。于是我们晓得,人生大事是什么?无过于求往生,你不求往生就错了。求往生,得把这个世间放下。这世界上东西一样带不走的,搞这个是白搞了,要认真搞带得走的,带得走的就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要学那些阿公阿婆真修真干。其心清净,寂然不动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总是不动心,真正做得了主,主中之主,不为境界所动摇。

  「安乐者,安然自在,任运常乐」。这两个字好,这就是行人。行人就是真干的人,真正修行的人。行是行为,指的是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这都叫行。三业,起心动念是意业,言语是口业,身体造作叫身业,这三业,三业清净。三业有了问题,跟经教上讲的不相应,那你就要承认错了,依经教的标准把它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,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要懂。修行在身口意上修,身口意三业最重要是意业,口跟身是外表。

  我初学佛的时候,老师教我;那时候刚刚接触,还没有皈依,连居士都谈不上,章嘉大师教我,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」,这教给我。实质是什么?实质是起心动念。心正,言论自然正,行为自然正,最重要是从心地上修!老师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,看破,了解事实真相;放下,不受外面环境干扰。《般若经》上佛说,「一切法」,世出世间法全部包括在里头,「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世出世间法都不要放在心上,为什么?清净心中一法不立,叫真清净。我们做不到,做不到才用这种方便方法,净宗的方法,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心上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;口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话也没有,好!身体天天拜阿弥陀佛。拜佛是很好的运动,身礼佛,每一个关节都活动到;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这真修、真干,所以净定安乐自然现前。净定安乐全是性德,你的心清净;不动,定就是不动;安是安然、自在;这个乐,是一般世人无法体会的,真乐,这个乐不是从外头境界得来的,那是刺激的乐,那不是真乐,这个乐像泉水一样,从内心里头往外流,喜乐,充满了智慧,流露出来是德行、是性德。

  「一旦」,这个一旦,「指之某一刹那际。因此无上是行不到处,故无行程可计」,也就是无期限可言,「只是在无心三昧中,突然触着碰着,摸着向上关捩子,刹那相应,究极心源,契入理一心」。这是什么?是大彻大悟,这话讲大彻大悟。所以大彻大悟之前的相,就是要如愚如鲁,念念相继,心确实是住在净定安乐之中,就是说没有妄念、没有杂念,纯是阿弥陀佛,身口意纯是阿弥陀佛,什么都不夹杂。念到时间久了,不定什么时候,一旦,不定什么时候。某一刹那际,就是我们讲的一念间。这个一念,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就是那个一念间。因此无上,你的志愿无上,这个无上是行不到处。为什么?它没有处所。所以不能讲时间,不能讲什么时候,时间、空间都放下了,这种意念都没有了,只是在无心三昧中。

  下面的话是高峰禅师的话,中峰禅师的老师。突然触着碰着,这都是比喻。碰着什么?碰着向上关捩子,好像我们开保险柜一样,号码对好了,一拉就开了,刹那相应,那这是?这就是大彻大悟。诸位读六祖《坛经》,在《坛经》上可以有一点启示。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,半夜三更,五祖召见他,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。六祖不认识字,不需要经书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这个时候就是六祖突然碰着、触着,一下就开悟了。开悟,把他所悟到的那个境界说出来,就是向五祖做报告,只有五句话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何期是没想到,自性真心本来清净,从来没有染污过,我们都是一样的。染污的是什么?妄心,不是真心。我们真心,纵然造作罪业堕无间地狱,他的自性都不染,这个事实真相要知道。知道之后要珍重自己,佛说了,你本来是佛。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?是你迷了。你一觉悟就成佛了。

  我们今天用念佛这方法来觉悟,念到绵绵密密,这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,日夜不断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这谛闲老和尚教的,方法好,一点压力都没有。念个若干时日,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大彻大悟。这是什么?规矩,守规矩就是持戒。持戒的目的何在?目的是得定。所以持戒一定要放下,不放下,你怎么会得定?世间人这些事你不要管,你管它的时候,你心里面就有妄想、就有杂念,根本不管,学这些愚夫愚妇,无知无识。要管事,什么时候管?大彻大悟之后再管。没有彻悟之前,老老实实,痴痴呆呆。所以这是行不到处,真正行不到处。行得到处的顶点是等觉菩萨,等觉菩萨再往上去是行不到处,为什么?不能有这种行的念头。不但不能够有起心动念的念头,起心动念的习气也断尽了,这个时候妙觉果位自然现前,这行不到处。现前之后怎么样?现前之后实报庄严土没有了。他到哪里去了?他回常寂光去了,这才叫究竟圆满无上菩提,常寂光。

  常寂光在哪里?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这个光,我们看不到,八地菩萨就看到了。我们为什么看不到?有障碍,妄想是障碍,分别是障碍,执著是障碍。妄想就是无明烦恼,分别就是尘沙烦恼,执著就是见思烦恼,这三种障碍障碍了我们自己不能见性。三种障碍都放下了,你就见到了,你跟惠能大师一样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。这一桩事情,谁都帮不上忙,迷,是自己迷的;悟,还是要自己开悟。佛能够引导我们,不能帮助我们证得,证得一定要靠自己。靠什么?就靠放下。简单一句话说,放下就成佛,放不下就是凡夫。凡夫跟佛,关键就在肯不肯放下。人人平等,确实无有高下。

  净宗尤其不可思议,净宗还是要讲放下。不放下,你往生品位很低,凡圣同居土。六道中人往生到极乐世界,在凡圣同居土。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们往生,在方便有余土。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这些人往生,在实报庄严土。所以极乐世界,那里是个学校,有高级班、中级班、初级班。凭什么资格向上提升?就凭放下。你肯放下,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就高级班了。高级班要不起心、不动念,眼见色、耳闻声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生实报土;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生方便有余土;起心动念,还有分别执著,那就凡圣同居土。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,这功夫。

  蕅益大师说得好,这个法门,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之有无。我们真相信,我们真想去,往生的条件就具足了。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,在念佛功夫的深浅。念佛不间断,深浅在放下,你放下了多少。完全没有放下,功夫浅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;放下得愈多,品位就愈高,一定要晓得,为什么要放下?假的。极乐世界是真的,不是假的,假的带不去,不准你带假的。我们念佛,目标是契入理一心,但是理一心很难。难,不要怕,不放在心上,就是一直念下去,它自然成就了。天天想成就,这是妄想,这就是障碍,不许可有妄想,一直念下去,自然成就,这就对了。

  故云『一旦开达明彻』。这就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。「开者,心开」。我们原来心是闭塞的,没有开,现在心开了。心为什么不开?就是有妄想、有业障,闭塞了。业障消了,烦恼断了,心开了,自然开了。「达者,了达」。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。下头,「明者,明白。如《信心铭》曰:洞然明白」。洞然明白跟底下讲的彻悟,意思完全相同。「透彻」,「彻悟」。所悟的是什么?你看,妙了,悟的就是,『自然中自然相』。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。念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