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讲学佛,遇到苦难众生不闻不问,那个于我不相干。经上所讲的学过,不是没有学过,听过,甚至于自己都会讲,可是境界现前忘得一干二净;也就是说,我们在佛法当中所学的东西,境界现前的时候一点都用不上。自己的烦恼习气统统现前,烦恼习气用事,跟自己的性德完全相违背。大乘净宗,我们在行门只举了五个科目,不杂,很容易记,但是做不到。做不到,临命终时往生就没把握。临命终时,怕那个时候烦恼生起来,在最关键的时候把佛号忘掉了。甚至于很多人帮你助念的时候,临终那一念没听到,心不在焉,心里头念着别的事情,或是杂念、或是妄想,这是最有可能的。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养成菩萨的行为、菩萨的理念。
菩萨的理念,经上常说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一点我们没做到,要认真的学,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。怎样才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?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,我们帮助他,他就生欢喜心了。每一个众生时时刻刻都希望有人帮助他,他要遇到菩萨,菩萨会帮助他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这里头就要讲到因果,我们要问问自己,我是不是念念都在想着别人、想帮助别人?境界现前,我是不是真的在帮助别人?我真干,我有苦难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助我,这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。我们心里想做,不是假的,可是常常会疏忽。这是什么原因?我们的善念很薄,我们的烦恼很重,所以常常容易迷惑,不容易在临事的时候清醒过来,原因在此地。几个人找到原因?找到原因之后,又几个人肯认真的把这个因素消除?这真难!经上说的这些话都是总纲领、总原则。
《大日经》,大日如来就是毗卢遮那,就是阿弥陀佛。一身与二身,一身是法身,二身是法身跟报身,三身,再加上一个应身,四身,再加上个化身,无量身。这一句,一身就是无量身,无量身就是一身,完全从自分上说。另外还有个意思,一身是自己,二身、无量身是别人,十方世界一切众生,无量身,没有一个身不入本体。这说明什么?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。一体,我不能照顾,这叫不自爱。自爱是性德的核心,万善的根源。我们都希望自己断恶修善,真正有智慧,聪明人,从哪里修?从根本修。根本修,用力少,功德大,功德无量无边。因为它称法界,法界多大,他功德就多大。根本是什么?根本就是真心,一丝毫虚伪都没有。不但没有虚伪,还没有造作,为什么?它是自然的,有造作就不自然了。
我们今天讲无造作,那就不修了,这就住空了,就是前面讲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不修了。还要向上提升,性相圆融,理事不二,行一切善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身行,修一切善,心里?心里没动,这叫圆修圆证。这是真正的大乘,为一切众生没有为一切众生想,没这个念头。为什么没有念头?一切众生是自己,为自己做出一切付出,还用得着去想吗?我们所有的妄想,确确实实是因为有自有他,我为别人做的、我为大众做的,我为一切众生做多少好事,念念不忘。这是什么?这就变成福德,不是功德;不着相是功德,着相是福德。为什么不着相是功德?不着相是为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,我为别人就是为自己,不着相。着相,自他就有分别,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当中,功德没有了。福德,福德有果报,果报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底下说,「此正明根本之义」,根本就是本体,就是自性,就是常寂光。「又本者本心,即本源之自心。又本性,乃固有之性德」。下面说,「有根本之有字,至关切要」,一定要知道。本心有,本性有,性德有,怎么会没有?现在这个问题,有,在哪里?我很想要知道。它就在当前,你就是不知道。不知道叫迷,知道了就叫觉;迷了叫你做凡夫,觉了就叫你做佛菩萨。怎么迷的?要记住,起心动念,迷了;分别,迷了;执著,严重的迷惑。大道、至道都是简易,中国学术的根本,大家都知道,那个经叫做《易经》,不难,容易。为什么?因为它自然的,自然就容易。现在怎么样?容易被我们自己搞复杂了,愈搞愈麻烦。这种麻烦,知识搞出来的,智慧就没有麻烦,就无事。说到这个地方,经教能帮助我们开智慧,我们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经教要一遍一遍的薰修,薰修久了才有悟处。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要薰修一千次,你开悟了。现在人迷惑的状况比古人严重,古人一千遍可以开悟,我们现在要十倍,一万遍会有开悟,要懂这个道理。所以薰修对知识分子特别有效果。
这个地方提出来了,有,至关切要。「有者,如狂人之有本头。决定是有,不从外得」。这是前面举《楞严经》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故事,决定是有。佛说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们能不能成佛?决定是有。我们自己不敢当,不敢承认,佛知道,菩萨知道。「傅大士《心王铭》曰」,有这样一段话,节录在此地,「水中盐味」,盐放在水里头,溶化了,跟水合成一个,盐不见了,尝尝水有咸味。水里头确实有盐,盐在哪里?不见了。没有盐怎么会有咸味?虽有咸味,找盐找不到踪影,决定是有。
「色里胶清」,这是画画。胶清我们有一点资料。《汉语大词典》里头,「指已制成颜料」,颜料是画画用的,「或染料」,染衣服,染色用的,「色泽比较纯净的胶质」。底下有个小注,「有黏性」,胶有黏性,「人看画时」,画画用这种颜料来染色,「只见颜料,不见颜料里的胶清」。可是胶清跟颜料融合成一体,决定分不开,颜料里头决定有胶清,就像水中一定有盐味。「《朱子语类》卷四:伊川言气质之性,正犹佛书所谓水中盐味,色里胶清」。这是谈学问的时候,讲到人的气质。这个话很抽象,气质是什么?它确实表现在你的生活、行为当中,没有办法具体说出来。下面,李贽《观音问.答自信》里头有这么几句话,「又谓之色里胶青,盖谓之曰胶青,则又是色;谓之曰色,则又是胶青。胶青与色,合而为一,不可取也」。就同水中盐味一个意思,盐跟水融成一体,盐在水中,水在盐中,确实是有,你分辨不出来,取这个意思。
人有没有气质?有,特别是读圣贤书跟不读圣贤书。气质从哪来?其实是意念上,我们用哲学的话说,对人生的看法、对宇宙的看法不相同。学佛的人对人生的看法透彻,所以他心地很淡然、平淡,表现的态度智慧、柔和。那个没有学佛的人,没有接触过圣贤教育的人,他的气质粗、鲁,很明显能看出来。这我们一般讲习气,佛对于这个说得很清楚、很透彻,见思烦恼的习气很明显。这个人接受圣贤教育的熏陶,确确实实傲慢习气没有了,对人对事谦恭谨慎,谦虚、恭敬、谨慎。有时候还有一点习气露出来,是不他心里有?没有,这叫习气。心里头是一片诚敬,习气,过去长时间不善习气的薰习,偶尔会跑出来。菩萨修行,法身菩萨确实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控制不住,有时偶然就发显。怎么办?要长时间,很长时间,养成一个新的于性德、自性的习惯,那个不好的习惯自然就没有了,这叫长时薰修。
《心王铭》后头这几句话,我们从头念好了,一气念下去。「水中盐味,色里胶清,决定是有,不见其形」,水里头看不到盐,色里头看不到胶清,但是它决定是有。「心王亦尔」,心王,这个地方是指的自性、真心,它在哪里?「身内居停」,它在我们身上。「面门出入」,在眼它叫见,在耳它叫闻,在鼻它叫嗅,在舌它叫尝,在身它叫触,在意它叫知,这些就是它的出入,它起作用。「应物随情。自在无碍,所作皆成」。这是《心王铭》里面几句话。「其中决定是有四字,道破诸佛密藏。盖谓人之心王」,心王,在凡夫讲阿赖耶,八心王,阿赖耶是最主要的,「决定是有」,你看不到它,在大乘法里的心王就是自性、就是真心。「如水中之盐味,其味确有」,舌识知道,「但此味之形状」,眼识看不到,「则不可得」。
「又曹山(曹洞宗祖师)曰:只要知有便是,无论当烦恼无明之时。故此有字,万不可放过」。这句话我们把它讲白了,就是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,自己有佛性。佛性决定是有,就跟水中咸味,色里胶清,你看不到它,你接触不到它,六根都缘不到,但是它确实是有,你才能成佛。你不能怀疑它,你要怀疑,这一生就空过了。完全肯定,我有佛性,你也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不但动物有佛性,植物也有佛性。为什么?现在我们知道,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,极其微小的物质现象,微中子,它的体积只有,一百亿个微中子等于一个电子,就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这么小,具足五蕴,色受想行识。所有物质现象都是这个组合的,《金刚经》上「一合相」。一粒尘沙是这个东西组合的,一个地球也是它组合的,太阳系、银河系还是它组合的,一合相。有没有佛性?有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好,「情与无情」,有情众生跟无情众生,无情是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,「同圆种智」。同圆种智是成佛,花草树木能成佛,山河大地能成佛。佛是什么?佛性,有情众生有佛性,无情众生也有佛性,在它不叫佛性,叫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,完全相同,没有丝毫差别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要肯定,不能怀疑。
所以曹山祖师说得好,只要知有便是。便是什么?便是大彻大悟,便是明心见性。我们不敢承认,听了这些话,读了这个书,半信半疑。如果当下完全肯定,一点疑惑都没有,你就证果了,你就契入境界。惠能大师听到了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大彻大悟,为什么?真听懂了,没怀疑了。如果听了,里面还有些疑惑,不敢完全相信,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,还有一分疑惑,那不行,这个疑障碍你见性。一点都不疑惑很难,不是容易事情。无论当烦恼无明之时,都没有关系,都能开悟得了。这个事情有个例子,在《坛经》里头,惠明法师,四品将军出身,这个阶级也很高了。四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