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講學佛,遇到苦難衆生不聞不問,那個于我不相幹。經上所講的學過,不是沒有學過,聽過,甚至于自己都會講,可是境界現前忘得一幹二淨;也就是說,我們在佛法當中所學的東西,境界現前的時候一點都用不上。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現前,煩惱習氣用事,跟自己的性德完全相違背。大乘淨宗,我們在行門只舉了五個科目,不雜,很容易記,但是做不到。做不到,臨命終時往生就沒把握。臨命終時,怕那個時候煩惱生起來,在最關鍵的時候把佛號忘掉了。甚至于很多人幫你助念的時候,臨終那一念沒聽到,心不在焉,心裏頭念著別的事情,或是雜念、或是妄想,這是最有可能的。也就是我們沒有真正養成菩薩的行爲、菩薩的理念。
菩薩的理念,經上常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這一點我們沒做到,要認真的學,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。怎樣才能叫一切衆生生歡喜心?一切衆生需要幫助的時候,我們幫助他,他就生歡喜心了。每一個衆生時時刻刻都希望有人幫助他,他要遇到菩薩,菩薩會幫助他,照顧得無微不至。這裏頭就要講到因果,我們要問問自己,我是不是念念都在想著別人、想幫助別人?境界現前,我是不是真的在幫助別人?我真幹,我有苦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助我,這就是因果報應的道理。我們心裏想做,不是假的,可是常常會疏忽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的善念很薄,我們的煩惱很重,所以常常容易迷惑,不容易在臨事的時候清醒過來,原因在此地。幾個人找到原因?找到原因之後,又幾個人肯認真的把這個因素消除?這真難!經上說的這些話都是總綱領、總原則。
《大日經》,大日如來就是毗盧遮那,就是阿彌陀佛。一身與二身,一身是法身,二身是法身跟報身,叁身,再加上一個應身,四身,再加上個化身,無量身。這一句,一身就是無量身,無量身就是一身,完全從自分上說。另外還有個意思,一身是自己,二身、無量身是別人,十方世界一切衆生,無量身,沒有一個身不入本體。這說明什麼?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。一體,我不能照顧,這叫不自愛。自愛是性德的核心,萬善的根源。我們都希望自己斷惡修善,真正有智慧,聰明人,從哪裏修?從根本修。根本修,用力少,功德大,功德無量無邊。因爲它稱法界,法界多大,他功德就多大。根本是什麼?根本就是真心,一絲毫虛僞都沒有。不但沒有虛僞,還沒有造作,爲什麼?它是自然的,有造作就不自然了。
我們今天講無造作,那就不修了,這就住空了,就是前面講的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不修了。還要向上提升,性相圓融,理事不二,行一切善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身行,修一切善,心裏?心裏沒動,這叫圓修圓證。這是真正的大乘,爲一切衆生沒有爲一切衆生想,沒這個念頭。爲什麼沒有念頭?一切衆生是自己,爲自己做出一切付出,還用得著去想嗎?我們所有的妄想,確確實實是因爲有自有他,我爲別人做的、我爲大衆做的,我爲一切衆生做多少好事,念念不忘。這是什麼?這就變成福德,不是功德;不著相是功德,著相是福德。爲什麼不著相是功德?不著相是爲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,我爲別人就是爲自己,不著相。著相,自他就有分別,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當中,功德沒有了。福德,福德有果報,果報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底下說,「此正明根本之義」,根本就是本體,就是自性,就是常寂光。「又本者本心,即本源之自心。又本性,乃固有之性德」。下面說,「有根本之有字,至關切要」,一定要知道。本心有,本性有,性德有,怎麼會沒有?現在這個問題,有,在哪裏?我很想要知道。它就在當前,你就是不知道。不知道叫迷,知道了就叫覺;迷了叫你做凡夫,覺了就叫你做佛菩薩。怎麼迷的?要記住,起心動念,迷了;分別,迷了;執著,嚴重的迷惑。大道、至道都是簡易,中國學術的根本,大家都知道,那個經叫做《易經》,不難,容易。爲什麼?因爲它自然的,自然就容易。現在怎麼樣?容易被我們自己搞複雜了,愈搞愈麻煩。這種麻煩,知識搞出來的,智慧就沒有麻煩,就無事。說到這個地方,經教能幫助我們開智慧,我們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,經教要一遍一遍的薰修,薰修久了才有悟處。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要薰修一千次,你開悟了。現在人迷惑的狀況比古人嚴重,古人一千遍可以開悟,我們現在要十倍,一萬遍會有開悟,要懂這個道理。所以薰修對知識分子特別有效果。
這個地方提出來了,有,至關切要。「有者,如狂人之有本頭。決定是有,不從外得」。這是前面舉《楞嚴經》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個故事,決定是有。佛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我們能不能成佛?決定是有。我們自己不敢當,不敢承認,佛知道,菩薩知道。「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」,有這樣一段話,節錄在此地,「水中鹽味」,鹽放在水裏頭,溶化了,跟水合成一個,鹽不見了,嘗嘗水有鹹味。水裏頭確實有鹽,鹽在哪裏?不見了。沒有鹽怎麼會有鹹味?雖有鹹味,找鹽找不到蹤影,決定是有。
「色裏膠清」,這是畫畫。膠清我們有一點資料。《漢語大詞典》裏頭,「指已製成顔料」,顔料是畫畫用的,「或染料」,染衣服,染色用的,「色澤比較純淨的膠質」。底下有個小注,「有黏性」,膠有黏性,「人看畫時」,畫畫用這種顔料來染色,「只見顔料,不見顔料裏的膠清」。可是膠清跟顔料融合成一體,決定分不開,顔料裏頭決定有膠清,就像水中一定有鹽味。「《朱子語類》卷四:伊川言氣質之性,正猶佛書所謂水中鹽味,色裏膠清」。這是談學問的時候,講到人的氣質。這個話很抽象,氣質是什麼?它確實表現在你的生活、行爲當中,沒有辦法具體說出來。下面,李贽《觀音問.答自信》裏頭有這麼幾句話,「又謂之色裏膠青,蓋謂之曰膠青,則又是色;謂之曰色,則又是膠青。膠青與色,合而爲一,不可取也」。就同水中鹽味一個意思,鹽跟水融成一體,鹽在水中,水在鹽中,確實是有,你分辨不出來,取這個意思。
人有沒有氣質?有,特別是讀聖賢書跟不讀聖賢書。氣質從哪來?其實是意念上,我們用哲學的話說,對人生的看法、對宇宙的看法不相同。學佛的人對人生的看法透徹,所以他心地很淡然、平淡,表現的態度智慧、柔和。那個沒有學佛的人,沒有接觸過聖賢教育的人,他的氣質粗、魯,很明顯能看出來。這我們一般講習氣,佛對于這個說得很清楚、很透徹,見思煩惱的習氣很明顯。這個人接受聖賢教育的熏陶,確確實實傲慢習氣沒有了,對人對事謙恭謹慎,謙虛、恭敬、謹慎。有時候還有一點習氣露出來,是不他心裏有?沒有,這叫習氣。心裏頭是一片誠敬,習氣,過去長時間不善習氣的薰習,偶爾會跑出來。菩薩修行,法身菩薩確實不起心、不動念了,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控製不住,有時偶然就發顯。怎麼辦?要長時間,很長時間,養成一個新的于性德、自性的習慣,那個不好的習慣自然就沒有了,這叫長時薰修。
《心王銘》後頭這幾句話,我們從頭念好了,一氣念下去。「水中鹽味,色裏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」,水裏頭看不到鹽,色裏頭看不到膠清,但是它決定是有。「心王亦爾」,心王,這個地方是指的自性、真心,它在哪裏?「身內居停」,它在我們身上。「面門出入」,在眼它叫見,在耳它叫聞,在鼻它叫嗅,在舌它叫嘗,在身它叫觸,在意它叫知,這些就是它的出入,它起作用。「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」。這是《心王銘》裏面幾句話。「其中決定是有四字,道破諸佛密藏。蓋謂人之心王」,心王,在凡夫講阿賴耶,八心王,阿賴耶是最主要的,「決定是有」,你看不到它,在大乘法裏的心王就是自性、就是真心。「如水中之鹽味,其味確有」,舌識知道,「但此味之形狀」,眼識看不到,「則不可得」。
「又曹山(曹洞宗祖師)曰:只要知有便是,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。故此有字,萬不可放過」。這句話我們把它講白了,就是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,自己有佛性。佛性決定是有,就跟水中鹹味,色裏膠清,你看不到它,你接觸不到它,六根都緣不到,但是它確實是有,你才能成佛。你不能懷疑它,你要懷疑,這一生就空過了。完全肯定,我有佛性,你也有佛性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不但動物有佛性,植物也有佛性。爲什麼?現在我們知道,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極其微小的物質現象,微中子,它的體積只有,一百億個微中子等于一個電子,就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這麼小,具足五蘊,色受想行識。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這個組合的,《金剛經》上「一合相」。一粒塵沙是這個東西組合的,一個地球也是它組合的,太陽系、銀河系還是它組合的,一合相。有沒有佛性?有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情與無情」,有情衆生跟無情衆生,無情是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「同圓種智」。同圓種智是成佛,花草樹木能成佛,山河大地能成佛。佛是什麼?佛性,有情衆生有佛性,無情衆生也有佛性,在它不叫佛性,叫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完全相同,沒有絲毫差別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要肯定,不能懷疑。
所以曹山祖師說得好,只要知有便是。便是什麼?便是大徹大悟,便是明心見性。我們不敢承認,聽了這些話,讀了這個書,半信半疑。如果當下完全肯定,一點疑惑都沒有,你就證果了,你就契入境界。惠能大師聽到了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大徹大悟,爲什麼?真聽懂了,沒懷疑了。如果聽了,裏面還有些疑惑,不敢完全相信,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,還有一分疑惑,那不行,這個疑障礙你見性。一點都不疑惑很難,不是容易事情。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,都沒有關系,都能開悟得了。這個事情有個例子,在《壇經》裏頭,惠明法師,四品將軍出身,這個階級也很高了。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