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叁0集) 2012/7/1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3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八百九十叁頁,從第四行當中看起:
「又《菩薩戒經》雲: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足證曹山只要知有便是,正是佛佛相傳之心印。湛愚老人曰:曹山自比六祖,只是得此欛柄」。『自然之有根本』,末後這一段的解釋,念老集《菩薩戒經》所說,我本元自性清淨,本是本來,元在此地就是本來的意思。本來就是自性清淨,自古至今也沒有變化過,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,第一句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跟這個地方的本元是一個意思。若識自心見性,若是假設,如果我們真的認識,認識什麼?認識自心,自心本有,這就是見性。可是我們的真心現在被煩惱業障障礙住了,理上我們明白,從大乘教這些教誨當中都明白了,事上這個障礙沒放下,所以它障礙住了。如果我們能放下,放下你就明心見性。識自心就是明心,明心就是見性,見性就是明心,心放光明,這就是心生智慧,這就是成佛,天臺大師所說的分證即佛。
六即佛說得好!這是大乘教裏非常著名的學說,說佛,佛有六種佛。第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從理論上講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從理上講,個個都是。萬法平等,沒有高下,所以佛法裏頭第一個就是講平等。現在我們迷了,迷了變成凡夫,凡夫要回頭,要修行再成佛,真正修到明心見性,天臺大師說,這裏頭有幾個過程,連理即佛往上去還有五個,一共就是六種佛。現在我們聽到佛經知道有佛這回事情,這叫「名字即佛」,我們還沒有真正在修。哪些是名字即佛?我們現在統統是名字佛,有名無實,沒真幹。真幹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,不是那個意思,真幹是放下。不放下,念佛念再多也不能往生,還是搞六道輪回,這都是名字位中。
所以佛法真正講功夫,功夫淺深是放下多少,放下少了不行,出不了叁界,必須得有一定程度的放下。這一定程度,我對這個世間,人間天上確實沒有眷戀,我不再想了,這功夫就得力。還貪圖天上人間的名聞利養,只要有一絲毫這個心,功夫就不得力。你這個念佛,我們可以說,在阿賴耶裏頭強化我們阿賴耶裏面念佛的種子,給它增強,它不起作用。必須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,至少不執著,這功夫就得力。功夫得力叫「觀行即佛」,觀行是功夫得力。觀行,一直到功夫成片,都叫觀行。所以觀行也有上中下叁品。上品的觀行真的自在往生,可以預知時至,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。爲什麼?我們見思煩惱沒斷,念佛這個功夫可以把見思煩惱伏住,有,有它不起作用。這個不起作用是什麼?它不障礙你往生。這樣的功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所以古人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,就說的這個。
也就是說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這不要很深的功夫,只要這一句佛號,這一部經的理論搞得差不多了,對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向往,對這個世間不貪戀了,這是初級的功夫,就決定保證你能往生,品位低一點不在乎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當年大師在世,曾經有人問他,你念佛往生希望什麼樣的品位,你就滿意了?他告訴人,下下品往生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滿意了。這個話說得好,叫我們對于往生,只要真正往生,品位不要去計較它。根本就不要想著,品位自然提升;斤斤計較品位,品位反而在下面。爲什麼?你還執著,對這個還那麼執著!所以不要去計較品位,你的心更清淨,心清淨品位自然就高。蕅益大師這種心態好,真正是個念佛人!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如果真的把見思煩惱斷了一品,見惑斷了,見惑斷了就是小乘初果,大乘像《華嚴》十信位裏頭初信位菩薩,這在淨宗叫事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有叁品,這是下品,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在同居土,他在方便土。小乘須陀洹、斯陀含,初果、二果都是方便土下輩往生;如果思惑斷了幾品,他就方便土中輩往生;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,他是方便土上輩往生。如果是塵沙斷掉了,無明破了一品,這叫理一心不亂,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裏頭的下輩,都是在你放下多少。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,那怎樣?我們得盡量放下。
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但世間法要舍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法是佛法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放下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也放下。一切經教我只要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八萬四千法門我只要念佛這個法門,就成功了。這就是真正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統統舍掉了,你的心都清淨了,一塵不染,只取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得生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。生活上所需不要去想它,那是雞毛蒜皮小事,佛菩薩早已經給你准備好了。真發心就有護法,經上講的,真皈依就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守護你。你受了五戒,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,五戒就是二十五位護戒神,他們會照顧你。又何況後面有阿彌陀佛,有觀音、勢至,西方叁聖全知道!我們是真的幹,還是假的幹?真幹必然受感動,那就是我們的感他就有應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法還有貪戀,還放不下,那他想加持也加不上。必須要曉得大乘經上佛常說,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」,也就是說,這個力量是相等的,佛力、心力、衆生的業力是相等的。今天我們的心是跟業力結合,還是跟佛力結合?如果跟佛的力量結合,那就超過業力。這個權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,不在別人手上;換句話說,這個事情我們自己可以做得了主。我們起心動念跟佛結合,不跟世緣結合,世間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不計較,遇到了都歡歡喜喜,不放在心上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平平穩穩走向極樂世界。
《菩薩戒經》跟前面講的《維摩诘經》,《淨名經》就是《維摩經》,裏面所說的就足以證明,曹洞宗的這一位開山祖師,曹山,只要知有便是。知有本體、知有真如、知有自性,知有自性能生萬法,萬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,任何一法裏頭都有自性,這就叫明心見性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看《五燈會元》、《傳燈錄》就能看出一點門道;不明白這個道理,你看這些書裏頭的問答,你就莫名其妙,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。他們所說的完全是見性,性在哪裏?你拿來我看看,就這個意思。五花八門。從什麼地方看?從他的態度真誠,不是開玩笑的,于是隨拈一法無不是見性!曹山開悟了,自比惠能大師,確實開悟之後都是一個境界。惠能大師開悟了,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同一個境界。能大師當時,在他會下開悟的一共四十叁個人,真的,在中國禅宗史上空前絕後,在他之前沒有,單傳,一個傳一個;在他之後也沒有,有叁、四個就了不起了。禅宗在能大師這一代盛極一時,就是知有便是。
下面這一句經文:『自然光色參回,轉變最勝』。這是什麼?變化。變化不是自性變化,是自性隨緣變化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隨著一切衆生的心念起變化,也是《還源觀》上叁種周遍的第二種。第一種是「周遍法界」,這是講信息的傳遞,念頭一動周遍法界。這個速度沒有能比的,念頭動了周遍法界。我們的物質現象,物質現在知道都是波動現象,每個波動現象都周遍法界,所以我們求叁寶加持,這不是假的。身體不好,身體不好肯定是業障。怎麼辦?求佛菩薩加持。我們身體一切狀況,每個細胞的狀況他都知道,真的都得到加持。絕不爲自身求安樂,爲自身求安樂,佛菩薩不會加持。自身受一點苦難是什麼?消業障,不是壞事情,好事情,千萬不要埋怨佛菩薩沒有保佑我,現在在受苦。你現在不知道,你現在在消業障,不是受苦。真有障礙,自己沒有法子,佛菩薩來了。就像虛雲老和尚朝山生病了,文殊菩薩真來了,幫助他、照顧他,十幾天身體恢複了,再繼續朝山,文殊菩薩就不見了。能夠忍受的你得要忍受,對你決定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「自然光色參回」,什麼叫參回?「參者入也,光光相入」。像我們講堂的燈光一樣,十幾盞燈光同時都開,光光相入,這是參。「回者回轉。周流不息,變化不拘」。參,我們能體會到;回,不容易看到,很難體會到。這是《還源觀》上叁種周遍的第二種,「出生無盡」。這個出生無盡是什麼?就是變化無盡,千變萬化。從什麼地方看到?從極微色,這是佛學名詞,極微色,就是現在量子力學家所說的微中子。微中子的變化,你看看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變化,裏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,這是回,變化不拘,周流不息。周流不息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波動現象,它不停止,前念息了,第二個念頭就生,永遠是這個樣子,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叫念念不住,住就是停止,它不停止。這個現象?現象絕對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,所以叫相似相續相,前面我們讀過,真的相似相續相。這《還源觀》上講的變化,說明這個變化是隨著念頭,這樁事情今天量子力學家知道了。
第叁個周遍是講心量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第叁個周遍叫「含容空有」,說的是心量,原本的心量。大乘裏頭常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是我們原本的心量。中國古人常說「量大福大」,心量要拓開。含容,含是包含,包含虛空,虛空大了,我們心量比虛空還大!容是容納,容納萬有,沒有不能容納的,沒有不能包含的。這是本性、真心,這麼大的心量!我們今天見這個人喜歡他,見那個人討厭他,這個不行,這心量太小了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都入了這個境界,也就是說他們的心量統統恢複了,所以這些人得大自在。我們務必要把心量拓開,常常想到量大福大,學如來、學法身菩薩,沒有不能包容的。爲什麼會包容?因爲知道是一體,這就是看破。知道萬物跟我是一體,所以那個小心量就舍掉了,就真能放下。
「實相之體非寂非照,而複常寂常照」,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