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三0集) 2012/7/16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43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八百九十三页,从第四行当中看起:
「又《菩萨戒经》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,若识自心见性,皆成佛道。足证曹山只要知有便是,正是佛佛相传之心印。湛愚老人曰:曹山自比六祖,只是得此欛柄」。『自然之有根本』,末后这一段的解释,念老集《菩萨戒经》所说,我本元自性清净,本是本来,元在此地就是本来的意思。本来就是自性清净,自古至今也没有变化过,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,第一句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跟这个地方的本元是一个意思。若识自心见性,若是假设,如果我们真的认识,认识什么?认识自心,自心本有,这就是见性。可是我们的真心现在被烦恼业障障碍住了,理上我们明白,从大乘教这些教诲当中都明白了,事上这个障碍没放下,所以它障碍住了。如果我们能放下,放下你就明心见性。识自心就是明心,明心就是见性,见性就是明心,心放光明,这就是心生智慧,这就是成佛,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。
六即佛说得好!这是大乘教里非常著名的学说,说佛,佛有六种佛。第一个是「理即佛」,从理论上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从理上讲,个个都是。万法平等,没有高下,所以佛法里头第一个就是讲平等。现在我们迷了,迷了变成凡夫,凡夫要回头,要修行再成佛,真正修到明心见性,天台大师说,这里头有几个过程,连理即佛往上去还有五个,一共就是六种佛。现在我们听到佛经知道有佛这回事情,这叫「名字即佛」,我们还没有真正在修。哪些是名字即佛?我们现在统统是名字佛,有名无实,没真干。真干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,不是那个意思,真干是放下。不放下,念佛念再多也不能往生,还是搞六道轮回,这都是名字位中。
所以佛法真正讲功夫,功夫浅深是放下多少,放下少了不行,出不了三界,必须得有一定程度的放下。这一定程度,我对这个世间,人间天上确实没有眷恋,我不再想了,这功夫就得力。还贪图天上人间的名闻利养,只要有一丝毫这个心,功夫就不得力。你这个念佛,我们可以说,在阿赖耶里头强化我们阿赖耶里面念佛的种子,给它增强,它不起作用。必须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,至少不执著,这功夫就得力。功夫得力叫「观行即佛」,观行是功夫得力。观行,一直到功夫成片,都叫观行。所以观行也有上中下三品。上品的观行真的自在往生,可以预知时至,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为什么?我们见思烦恼没断,念佛这个功夫可以把见思烦恼伏住,有,有它不起作用。这个不起作用是什么?它不障碍你往生。这样的功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所以古人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,就说的这个。
也就是说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,这不要很深的功夫,只要这一句佛号,这一部经的理论搞得差不多了,对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向往,对这个世间不贪恋了,这是初级的功夫,就决定保证你能往生,品位低一点不在乎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当年大师在世,曾经有人问他,你念佛往生希望什么样的品位,你就满意了?他告诉人,下下品往生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很满意了。这个话说得好,叫我们对于往生,只要真正往生,品位不要去计较它。根本就不要想着,品位自然提升;斤斤计较品位,品位反而在下面。为什么?你还执著,对这个还那么执著!所以不要去计较品位,你的心更清净,心清净品位自然就高。蕅益大师这种心态好,真正是个念佛人!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
如果真的把见思烦恼断了一品,见惑断了,见惑断了就是小乘初果,大乘像《华严》十信位里头初信位菩萨,这在净宗叫事一心不乱。事一心不乱有三品,这是下品,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,他在方便土。小乘须陀洹、斯陀含,初果、二果都是方便土下辈往生;如果思惑断了几品,他就方便土中辈往生;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,他是方便土上辈往生。如果是尘沙断掉了,无明破了一品,这叫理一心不乱,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头的下辈,都是在你放下多少。我们晓得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,那怎样?我们得尽量放下。
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但世间法要舍,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是佛法,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放下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也放下。一切经教我只要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八万四千法门我只要念佛这个法门,就成功了。这就是真正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统统舍掉了,你的心都清净了,一尘不染,只取西方极乐世界,必定得生,他一点障碍都没有。生活上所需不要去想它,那是鸡毛蒜皮小事,佛菩萨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。真发心就有护法,经上讲的,真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守护你。你受了五戒,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,五戒就是二十五位护戒神,他们会照顾你。又何况后面有阿弥陀佛,有观音、势至,西方三圣全知道!我们是真的干,还是假的干?真干必然受感动,那就是我们的感他就有应。如果我们对这个世法还有贪恋,还放不下,那他想加持也加不上。必须要晓得大乘经上佛常说,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」,也就是说,这个力量是相等的,佛力、心力、众生的业力是相等的。今天我们的心是跟业力结合,还是跟佛力结合?如果跟佛的力量结合,那就超过业力。这个权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上,不在别人手上;换句话说,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做得了主。我们起心动念跟佛结合,不跟世缘结合,世间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都不计较,遇到了都欢欢喜喜,不放在心上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平平稳稳走向极乐世界。
《菩萨戒经》跟前面讲的《维摩诘经》,《净名经》就是《维摩经》,里面所说的就足以证明,曹洞宗的这一位开山祖师,曹山,只要知有便是。知有本体、知有真如、知有自性,知有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,任何一法里头都有自性,这就叫明心见性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看《五灯会元》、《传灯录》就能看出一点门道;不明白这个道理,你看这些书里头的问答,你就莫名其妙,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。他们所说的完全是见性,性在哪里?你拿来我看看,就这个意思。五花八门。从什么地方看?从他的态度真诚,不是开玩笑的,于是随拈一法无不是见性!曹山开悟了,自比惠能大师,确实开悟之后都是一个境界。惠能大师开悟了,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同一个境界。能大师当时,在他会下开悟的一共四十三个人,真的,在中国禅宗史上空前绝后,在他之前没有,单传,一个传一个;在他之后也没有,有三、四个就了不起了。禅宗在能大师这一代盛极一时,就是知有便是。
下面这一句经文:『自然光色参回,转变最胜』。这是什么?变化。变化不是自性变化,是自性随缘变化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着一切众生的心念起变化,也是《还源观》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。第一种是「周遍法界」,这是讲信息的传递,念头一动周遍法界。这个速度没有能比的,念头动了周遍法界。我们的物质现象,物质现在知道都是波动现象,每个波动现象都周遍法界,所以我们求三宝加持,这不是假的。身体不好,身体不好肯定是业障。怎么办?求佛菩萨加持。我们身体一切状况,每个细胞的状况他都知道,真的都得到加持。绝不为自身求安乐,为自身求安乐,佛菩萨不会加持。自身受一点苦难是什么?消业障,不是坏事情,好事情,千万不要埋怨佛菩萨没有保佑我,现在在受苦。你现在不知道,你现在在消业障,不是受苦。真有障碍,自己没有法子,佛菩萨来了。就像虚云老和尚朝山生病了,文殊菩萨真来了,帮助他、照顾他,十几天身体恢复了,再继续朝山,文殊菩萨就不见了。能够忍受的你得要忍受,对你决定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「自然光色参回」,什么叫参回?「参者入也,光光相入」。像我们讲堂的灯光一样,十几盏灯光同时都开,光光相入,这是参。「回者回转。周流不息,变化不拘」。参,我们能体会到;回,不容易看到,很难体会到。这是《还源观》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,「出生无尽」。这个出生无尽是什么?就是变化无尽,千变万化。从什么地方看到?从极微色,这是佛学名词,极微色,就是现在量子力学家所说的微中子。微中子的变化,你看看,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变化,里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,这是回,变化不拘,周流不息。周流不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波动现象,它不停止,前念息了,第二个念头就生,永远是这个样子,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,叫念念不住,住就是停止,它不停止。这个现象?现象绝对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,所以叫相似相续相,前面我们读过,真的相似相续相。这《还源观》上讲的变化,说明这个变化是随着念头,这桩事情今天量子力学家知道了。
第三个周遍是讲心量,这一点我们要知道,第三个周遍叫「含容空有」,说的是心量,原本的心量。大乘里头常说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是我们原本的心量。中国古人常说「量大福大」,心量要拓开。含容,含是包含,包含虚空,虚空大了,我们心量比虚空还大!容是容纳,容纳万有,没有不能容纳的,没有不能包含的。这是本性、真心,这么大的心量!我们今天见这个人喜欢他,见那个人讨厌他,这个不行,这心量太小了。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都入了这个境界,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量统统恢复了,所以这些人得大自在。我们务必要把心量拓开,常常想到量大福大,学如来、学法身菩萨,没有不能包容的。为什么会包容?因为知道是一体,这就是看破。知道万物跟我是一体,所以那个小心量就舍掉了,就真能放下。
「实相之体非寂非照,而复常寂常照」,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