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安稳最为可贵。身心安稳是最大的幸福,心安,没有念虑,没有操心的地方,没有忧虑;身安,没有苦乐。

  「为心走使者,如渴鹿逐于阳炎」。这里头有个典故,这是比喻,这个资料是从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查到的,我们把它念一念。「大乘十喻之一,又作扬焰,或单曰焰,又曰阳光。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」,野马尘埃就是讲的渴鹿阳焰。这是春天原野当中,太阳出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现象,地,地气,我们说地气,远看像水一样,波浪。鹿、马这畜生它不知道,它认为那是水,它渴了想去喝水。但是你怎么追都追不到,你追的时候它永远在前面,到面前不是,它还在前面。这就是说畜生愚痴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「渴鹿见之以为水,走而趣之」。

  经典里面引用得多,他这里头把它节录了几段。《维摩经.方便品》里头有这个比喻,「是身如焰,从渴爱生」。注解说,「渴见阳焰,惑以为水」,注解里头用了。《楞伽经》第二卷,「譬如群鹿,为渴所逼,见春时焰,而作水想。迷乱驰趣,不知非水」。这个现象我们见到过的,开车在这个郊外常常看到这个现象。《大智度论》第六卷也有,「如焰者,以日光风动尘故,旷野中如野马,无智人初见谓为水」。《维摩经》慧远大师疏,这是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,有《维摩经》的注解,「阳焰浮动,相似野马」。《止观》,天台宗的,上卷也有这么一句,「集既即空,不应如彼渴鹿,驰逐扬焰」,来形容集,集是攒积。要知道万法皆空,佛教劝我们要懂得放下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表演的,一生三衣一钵,说明他全放下了,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
  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?理上决定要学,事上,古代跟今天不一样,古代人资源缺乏,一件衣服得来不容易。现在人不知道,你给他讲他不懂。我们小的时候,抗战期间做流亡学生。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分,完全是走路,没有交通工具,每一天至少要走六十里路,有些时候要走一百二十里,走了好多年。我们的行李就是一个背包,两套换洗衣服,外面穿的就是一件长褂,一个小被子,还有蚊帐,一个小蚊帐,底下铺着一个毯子,那个时候用军毯,灰色的,做为包袱皮,背在身上就走了,全副家当。就像现在一个手提行李一样,大小也是差不多,手提行李,背在身上。我们知道那个辛苦,现在给人家讲人家也不懂。为什么?资源太丰富了,不知道节俭。一张卫生纸我的习惯至少要用五、六次,用一次摺叠起来,用五、六次。现在随便就丢弃,浪费,我们看到很难过,他养成这习惯了,不知道爱惜资源。在今天这个环境,虽然有,不能放在心上,不要让心有负担。心里头要怎么样?有跟没有是一样的,有可以,没有也可以。放在那个地方别人拿走了,很好,我用跟他用都一样,你的心多自在!绝不要念着这些东西,身外之物念它干什么?我们要从心底里把自己解放出来,不要受这些妄念累赘,那就很苦了。这是渴鹿阳炎的一个典故。

  「又如有翳之病目,于虚空中妄见空华,思欲把捉。不知本自无花,故云为心走使」。眼睛害病,我想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,我也害过,眼睛害病,确实看灯灯上有个光圈,有个圈,实际上好眼睛的人看没有,眼睛长病的时候就看到有,有这个经验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在经上举这些比喻,告诉我们,世间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,你可别当真,你要当真你就错了。知道它是假的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心一定要清净,心不能染着,清净心就生智慧、就放光明;心有染污,肯定生烦恼,心有忧虑,身就有苦乐。

  走使就是劳碌奔波,绝不为妄念去劳碌奔波。贪财、贪名、贪利全是妄念。我们劳碌奔波应该为什么?为众生离苦得乐,为众生破迷开悟,这个值得,这个有意义,绝不为自己。每个人一生遇缘不同,我这个一生,确实很早年我就想,看到过去祖师大德住在一个地方,几十年不下山,心里头很羡慕。可是没有这个缘,这个地方住得很欢喜,很想在这长住,住个几天逼着你非走不可。以后慢慢明白了,那是命,我没有那个命。没有这个命怎么办?不能往后退,只有往前进。往前进是什么?求心地清净,不染着这些事物,不把它放在心上,这样才自在。如果这个东西都放在心上,你说你多累。古人说忧能使人老,这不值得的,心有忧虑老化就很快,没有忧虑、没有得失、没有希求。没有说我想做一桩事情,没这个念头,那自找苦吃。那是随缘,有这个缘,因缘聚会了,人家要我做的可以,现成的。没有这个缘,我要去做,那就苦不堪言了。

  像过去在汤池做这个事情,缘熟了。刚好碰到有一个居士,他得到了一笔钱,是他父亲的遗产。父亲就在香港经营一个轮船公司,卖掉了,每一个人都不想接着干,兄弟姐妹大家分钱,他分了九百万美金。告诉我,希望这个钱用做教育,他都不要,拿来给我。你看那汤池的事情就可以办成了,要不然我要去搞汤池,还要去化缘、募捐,我才不干这个苦事情,统统现成。我说好,正好在谈汤池这个事情,你看它就有这笔钱来,问题解决了。而且有多的,多的做什么?多的做电影的电视剧。我找到游本昌,做《了凡四训》。本来我是有些东西想让他做的,做得不是很理想。我做事情是这么一个性格,缘不具足我决定不干的,决定不伸手向人要钱,这个我做不到。随缘自在,攀缘辛苦,我们在佛法里头学到了,用上了。

  后面这一段,「忧苦万端」。这个里头分为两段,第一「财物忧苦」,三个小段,第一段「有无同忧」。

  【无田忧田。无宅忧宅。眷属财物。有无同忧。】

  注解里头,『无田忧田』一直到癸二「忧苦万端」,这一大段都是累念积虑一句的详细演释。田是田地,宅是房屋,『眷属』是家属、亲属,包括你家里面的服务人员。「财物者,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」。以上都是所忧的境界。「无者欲有,思欲得之」,想得到,已经有的又怕它失掉,所以也忧虑,『有无同忧』。「欲海难填,患得患失,故云有无同忧」。这是举几个例子。从这几个例子延伸出去,名闻利养包罗万象。我们都应当觉悟,要学佛。所以佛实在讲慈悲到极处,他所说到的,他全做到了,我们没话说,这一点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。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,要知道自己的身分,要知道自己的因果,然后晓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、怎么工作,怎样护持正法久住,怎样掌握住自己决定往生净土的功夫,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。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往生净土,其他的都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,最重要的这一条。

  往生净土决定要学习蕅益大师的教诲,只要往生不要想品位,常常想到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,只要得生,一生决定成佛。成佛早晚那是你在极乐世界修行精进的关系。如果勇猛精进,成就就快;不能精进,成就就慢一点,不管是快是慢,你决定成就。这真难得了!这个可不是每一生、每一世都能遇到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。特别是这个法门,摆在我们面前,我们看得很清楚,修净土的人很多,几个人成就?为什么不成就?不肯真干,还有贪恋,对世法、对佛法还有所好,这就是障碍。我们要把这些事情看破,不要造成它这个负面的影响,头等大事。我们对于一切物质的受用决定没有忧虑,不要去想它,有很好,没有也好。不要想过去,也不要想未来,过去已经过去了,想它干什么,未来还没有到,把今天应该的事情做好,这一天功德就圆满了。

  底下这一段,「欲无止境」。

  【有一少一。思欲齐等。】

 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。注解说,「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,见人有两万元,则思更有一万元」,还得加一万。「已有一电视机」,看到人有两个,「便欲更有一电视机,与之齐等」。这是没有必要,我们生活愈简单愈好。可是住在这个香港,从四面八方来的这些同学太多了,带来送给我的东西很多。你们大家都晓得,我从来没有看过,告诉我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,大众都有福报,大家分享。我一个人生活非常简单,一点点东西就够了,不吃也没关系。十方来十方去,与一切同学广结善缘,好事。如果放在心上,那你就是为心走使。再珍贵的东西都是假的,尤其这么大的年岁了,八十之后活一天算一天。年轻的时候,老师给我们讲「秋声赋」,比喻说得好,老师告诉我们,人生从你出生到二十岁,人生的春天;二十岁到四十岁,人生的夏天;四十到六十,人生的秋天;六十到八十,人生的冬天。八十以后没有了,你的春夏秋冬都过完了;换句话说,随时可以走,什么都不要贪恋。八十之后再贪恋,那个前途不好,决定是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里贪心重的还不行,贪心重的鬼道去了。所以决定没有贪心,贪瞋痴慢都要放下,一心念佛,求生净土,决定得往生,这就对了。所以这个我们要高度警觉到。

  后头这个结结得好,「思而未得,故以为忧」,想得到。「思而能得,忧亦不止。因欲无止境」。我们把欲望放下,没有欲望。「故永有不足之忧」,只要有欲望,就有永有不足之忧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学佛,要在这一生当中道业成就,这个毛病一定要改。决定不要受外面环境影响,物质的影响很重,更重的是亲情的影响,那个更难断。要真的把它想破,不想破对我们有大害处,不要小看,到最后不能往生,那后悔来不及了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