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能把它看轻,戒律要认真去修。早年,章嘉大师告诉我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。实质,什么叫实质?你懂得一条,你就认真去做这一条,这叫实质。我知道不杀生,我从今之后连一只小蚂蚁、小虫都爱护它,都不伤害它,这是实质。你有没有到戒坛受戒那是形式,那个不重要。种种形式,实实在在说都是表演,都是在唱戏,做给别人看的。也有好处,让人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了,触动他的善心,是这个意思。表演要认真去做,演得很逼真,这才能感动人。但是知道那是假的,真诚心落实在生活当中,这是真的。不偷盗,偷盗最重要的是盗心。杀心,从心地上做功夫,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这是不杀生。决定没有占众生一点点便宜,那是没有盗心,那真叫不盗。要把这个念头舍掉。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每条戒律都有开缘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戒律,条条戒律都是活活泼泼,没有死呆板的。开缘决定是利益众生,不是方便自己,是完全着重在利益众生,能帮助众生起信,对三宝生起恭敬心,能帮助众生觉悟。在这种状况之下都有开缘,这个要懂。现在受戒是形式,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,这是佛门为什么会衰,衰到今天这个样子,疏忽戒律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因素。
「恶是因」,杀盗淫妄,这底下讲,杀盗淫妄酒说出来了,「苦是果。杀盗淫妄酒,是为剧恶」,大恶不是小恶。「造恶感受恶果,名为五痛五烧,如火烧身,故曰极苦」。杀生,地狱业。我们看到唐太宗那个碟片,他堕地狱,人家都问你为什么堕地狱?你是好皇帝,历史上的明君,爱护人民,你怎么会堕地狱?杀人太多。开国的帝王都杀生,打仗,带着军队打仗,这个罪业堕无间地狱。盗,这要看他盗的动机,盗的是什么,感的果报不一样,总之他离不开三途。不是严重的多半在畜生道,畜生道什么?还债。杀人,欠命要还命的,欠钱要还债的。淫欲的罪,极大的罪业,它不是一样,它会连到里头有杀、有盗,一个会牵连一片。酒,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?酒本身没罪,饮酒没罪,酒喝醉了去干杀盗淫妄,所以酒是个媒介,也不能原谅,杀盗淫妄很多跟酒都有关系。所以佛把这五样东西制为根本戒,很有道理。贪心堕饿鬼,瞋恚堕地狱,愚痴堕畜生,贪瞋痴称为三毒,用贪瞋痴慢的心去行杀盗淫妄之事,他怎么可能有好的果报?这个经上讲报应有痛、有烧,痛是现世报,叫花报;烧是身后,烧是指地狱,地狱是一片火海,叫果报,地狱极苦。
《会疏》里头说,「人世炎炎,犹如火聚,故云剧恶极苦」。贪瞋痴慢疑是根本烦恼,《百法》里面所说六个根本烦恼,二十个随烦恼。六个根本烦恼,贪瞋痴慢疑是五个,还有一个叫恶见。恶见就是见惑,也有五种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戒取、邪见,就是你对于人事物错误的看法,贪瞋痴慢疑是错误的想法,合起来叫见思烦恼。这个东西不断,就出不了六道轮回;这个要是真断掉,六道轮回就不见了,说明六道轮回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这五种思惑、五种见惑就有六道,六道是这么来的。所以阿罗汉断掉了,阿罗汉就超越六道,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上面四圣法界,他不能超越。必须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妄想都没有,妄想是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,十法界都没有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把一切有为法比喻作梦幻泡影,这个说法是真的。真正把起心动念放下,十法界不见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假的不是真的。你真知道是假的这就看破了,看破就能帮助你放下,不执著了,不去计较了,遇到了很好,没有也好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特别这个世间苦要真正知道。
可是世间人『勤身营务,以自给济』。《会疏》里头说,「营谓经营,专力于事云务。以是勤劳其身,故云勤身。给者,相足也。以物饶足为给」,给是给予。「又给者,供给也。济者度也。故知经义为:勤劳其身,经营事务,求能自给自足,以度此生。如《会疏》曰:士农工商,为给自身,故云以自给济」,供给周济。这是说物质的生活跟精神的生活,都是为生活在奔波,我们所看到的是他勤苦,这是世间的现象。没有遇到佛法,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,看到别人有我没有,起怨恨心,怨天尤人,老天不公平。这种观念生起,罪上加罪。不知道一切法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缘聚缘散各有因果,贫富贵贱是业报。
有财富的人,过去生中修积得多。这个只有佛经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,所谓命里有,命里怎么有的?这佛经上有,宿世、前生喜欢以财布施,喜欢以财物供养别人,这就是你命里头有财富。喜欢法布施,你所知道的东西肯教别人,不要求代价,这个果报是聪明智慧,愈施愈多。法布施长智慧,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。无畏布施是什么?帮助别人离开苦恼、离开灾难,这一类的属于无畏布施,让他离开恐怖。佛修这三种布施不求果报,不求果报他所得的全是功德。功德里头决定有福德,福德里头没有功德,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。福德重视施报,礼尚往来,有布施就有果报,福德。功德是不求果报,不求果报所得的比求果报的多,比求果报还要殊胜。可是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处理?愈多愈施,像佛菩萨一样,愈施愈多、愈多愈施,不要把它止在一处,止在一处烦恼就来了。无论是财、是法都要流通,你看经论叫流通法宝,知道流通是真实功德。
我知道的我讲解给别人听,和盘托出,没有丝毫保留;你知道的,教别人教一部分,自己还保留,这叫吝法。吝法的果报是愚痴,吝财的果报是贫贱,都是个人宿世所经营的、所做的。于是我们知道,这一生拥有财富的人,过去修的财布施多;有智慧的人,过去生中法布施多;健康长寿的人,过去无畏布施多,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善因一定有善果,恶因决定有恶报。人不可以没有智慧,可以没有知识,不能没有智慧。但是有智慧的人他决定有知识,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。这说明智慧比知识可贵。
底下一段,「起惑妄作」,起惑是迷惑。
【尊卑。贫富。少长。男女。累念积虑。为心走使。】
注解里头说,『尊卑、贫富、少长、男女』,这是泛指,「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」,我们现在讲社会现象,指人类。「世人位高者尊,位低者卑;财多者富,财少者贫;年老者长,年幼者少,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,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」。特别是在现前社会,哪个不贪?连小孩都贪。这是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没有,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,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愚痴、白痴,什么都不懂。哪有像现在小孩,二、三岁他就懂事,从电视里头学去的。中国古人讲的,跟大人学的,小孩每天看大人,大人干什么他都学会了。我们小时候住在乡下,在乡下住了十年,有十年天真烂漫的童年,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,没染污,那个真快乐。懂事就不快乐了,懂事有分别、有执著了。
我们再想想,现在人像我们这个童年,没有了,找不到,完全是一张白纸,一点染污都没有。十岁以后到都市去住了,我们的染污比别的小孩轻。为什么?别的小孩从小就染污,我们小时候还有点清白的底子,有能力辨别善恶,有能力辨别是非,知道什么是可以想的、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应该的,现在没有了。我们家里很贫穷,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钱这个问题。现在连很小的小孩,我听说偷钱,其实他家里很富有,在外面还会偷钱。这是什么?习气,看到了就想要,别人有,想据为己有,这盗心,遇到缘它就起现行,他真干。这个问题严重。
这个地方说得好,「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,苦心积虑,忧念重重,奔波劳碌,无有已时」。我们很冷静的观察,现在世间人谁不是这样的?故曰:『累念积虑』,「累」也是积的意思,『为心走使』,这「心」是妄念。什么念头?贪瞋痴慢的念头,都为这个,以为自己能得到利益,其实他错误的。「义寂师曰」,他说得详细,累念是讲既往累积的,积虑是想到未来,思前想后,「故云累念积虑。常为欲心所驱役,嘈杂奔波,故云为心走使」。
下面是念老的解释,意思是说「思忆过去」,这就是回忆,这是累念,「忧虑未来」,这是积虑。「故此心念,无有安时」,这心不安。这是世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,世法、佛法都在安定这一种心态当中成就。如果身心不安,不但学佛不能成就,做世间事也不能成就。所谓心安理得,理得是智慧,与戒定慧相应。心怎样能安?持戒心就安了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所讲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那都是属于戒律。果然能遵守,他怎么会不安?伦常道德里头没有教给我们妄想,那是正念。正念失掉了,你就会起妄念,妄念是自私自利,妄念是名闻利养,妄念是贪瞋痴慢,与正念完全相悖。正念的人心清净,妄念的人念虑纷飞。「故此心念,无有安时。因心有所欲,身必随之」,身就是杀盗淫妄,心就是贪瞋痴慢,身必随之。
「例如欲购爱物」,以购物做比喻,你到市场去买东西,买你喜欢的东西,「不顾拥挤杂乱,奔波排队。故曰为心走使,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。如《嘉祥疏》以心财相积不舍,释累念积虑」。这个心里头,贪财的心念念不舍,不知道这个财是灾祸的根源,不是个好东西,对于这些事情要有高度的警觉心。要能知足,够用就可以了,多余就要布施给别人。决定不要害怕,布施完了,我需要的时候没有。你需要的时候它就来了,这就叫因果报应,一定要相信。布施决定是好事,广行布施肯定能够得到和谐社会。这个地方的人不争,每个人都知足,知足常乐,不知足的人很苦,知足常乐。虽然他缺乏,他心安,这里面的快乐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。「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。盖谓积于心念之中,俱是财物,故名累念积虑。勤欲求得,故身心不安,是名为心走使」。中国人常讲患得患失,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得到之后又怕丢掉,这心不能安下来。人生在世什么最可贵?身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