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把它看輕,戒律要認真去修。早年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實質,什麼叫實質?你懂得一條,你就認真去做這一條,這叫實質。我知道不殺生,我從今之後連一只小螞蟻、小蟲都愛護它,都不傷害它,這是實質。你有沒有到戒壇受戒那是形式,那個不重要。種種形式,實實在在說都是表演,都是在唱戲,做給別人看的。也有好處,讓人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了,觸動他的善心,是這個意思。表演要認真去做,演得很逼真,這才能感動人。但是知道那是假的,真誠心落實在生活當中,這是真的。不偷盜,偷盜最重要的是盜心。殺心,從心地上做功夫,決定沒有傷害衆生的念頭,這是不殺生。決定沒有占衆生一點點便宜,那是沒有盜心,那真叫不盜。要把這個念頭舍掉。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每條戒律都有開緣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戒律,條條戒律都是活活潑潑,沒有死呆板的。開緣決定是利益衆生,不是方便自己,是完全著重在利益衆生,能幫助衆生起信,對叁寶生起恭敬心,能幫助衆生覺悟。在這種狀況之下都有開緣,這個要懂。現在受戒是形式,沒有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是佛門爲什麼會衰,衰到今天這個樣子,疏忽戒律是非常重大的一個因素。

  「惡是因」,殺盜淫妄,這底下講,殺盜淫妄酒說出來了,「苦是果。殺盜淫妄酒,是爲劇惡」,大惡不是小惡。「造惡感受惡果,名爲五痛五燒,如火燒身,故曰極苦」。殺生,地獄業。我們看到唐太宗那個碟片,他墮地獄,人家都問你爲什麼墮地獄?你是好皇帝,曆史上的明君,愛護人民,你怎麼會墮地獄?殺人太多。開國的帝王都殺生,打仗,帶著軍隊打仗,這個罪業墮無間地獄。盜,這要看他盜的動機,盜的是什麼,感的果報不一樣,總之他離不開叁途。不是嚴重的多半在畜生道,畜生道什麼?還債。殺人,欠命要還命的,欠錢要還債的。淫欲的罪,極大的罪業,它不是一樣,它會連到裏頭有殺、有盜,一個會牽連一片。酒,爲什麼放在這個地方?酒本身沒罪,飲酒沒罪,酒喝醉了去幹殺盜淫妄,所以酒是個媒介,也不能原諒,殺盜淫妄很多跟酒都有關系。所以佛把這五樣東西製爲根本戒,很有道理。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癡墮畜生,貪瞋癡稱爲叁毒,用貪瞋癡慢的心去行殺盜淫妄之事,他怎麼可能有好的果報?這個經上講報應有痛、有燒,痛是現世報,叫花報;燒是身後,燒是指地獄,地獄是一片火海,叫果報,地獄極苦。

  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人世炎炎,猶如火聚,故雲劇惡極苦」。貪瞋癡慢疑是根本煩惱,《百法》裏面所說六個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。六個根本煩惱,貪瞋癡慢疑是五個,還有一個叫惡見。惡見就是見惑,也有五種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就是你對于人事物錯誤的看法,貪瞋癡慢疑是錯誤的想法,合起來叫見思煩惱。這個東西不斷,就出不了六道輪回;這個要是真斷掉,六道輪回就不見了,說明六道輪回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這五種思惑、五種見惑就有六道,六道是這麼來的。所以阿羅漢斷掉了,阿羅漢就超越六道,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上面四聖法界,他不能超越。必須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連妄想都沒有,妄想是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十法界都沒有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把一切有爲法比喻作夢幻泡影,這個說法是真的。真正把起心動念放下,十法界不見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假的不是真的。你真知道是假的這就看破了,看破就能幫助你放下,不執著了,不去計較了,遇到了很好,沒有也好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特別這個世間苦要真正知道。

  可是世間人『勤身營務,以自給濟』。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營謂經營,專力于事雲務。以是勤勞其身,故雲勤身。給者,相足也。以物饒足爲給」,給是給予。「又給者,供給也。濟者度也。故知經義爲:勤勞其身,經營事務,求能自給自足,以度此生。如《會疏》曰:士農工商,爲給自身,故雲以自給濟」,供給周濟。這是說物質的生活跟精神的生活,都是爲生活在奔波,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勤苦,這是世間的現象。沒有遇到佛法,對于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,看到別人有我沒有,起怨恨心,怨天尤人,老天不公平。這種觀念生起,罪上加罪。不知道一切法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緣聚緣散各有因果,貧富貴賤是業報。

  有財富的人,過去生中修積得多。這個只有佛經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所謂命裏有,命裏怎麼有的?這佛經上有,宿世、前生喜歡以財布施,喜歡以財物供養別人,這就是你命裏頭有財富。喜歡法布施,你所知道的東西肯教別人,不要求代價,這個果報是聰明智慧,愈施愈多。法布施長智慧,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是什麼?幫助別人離開苦惱、離開災難,這一類的屬于無畏布施,讓他離開恐怖。佛修這叁種布施不求果報,不求果報他所得的全是功德。功德裏頭決定有福德,福德裏頭沒有功德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福德重視施報,禮尚往來,有布施就有果報,福德。功德是不求果報,不求果報所得的比求果報的多,比求果報還要殊勝。可是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處理?愈多愈施,像佛菩薩一樣,愈施愈多、愈多愈施,不要把它止在一處,止在一處煩惱就來了。無論是財、是法都要流通,你看經論叫流通法寶,知道流通是真實功德。

  我知道的我講解給別人聽,和盤托出,沒有絲毫保留;你知道的,教別人教一部分,自己還保留,這叫吝法。吝法的果報是愚癡,吝財的果報是貧賤,都是個人宿世所經營的、所做的。于是我們知道,這一生擁有財富的人,過去修的財布施多;有智慧的人,過去生中法布施多;健康長壽的人,過去無畏布施多,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善因一定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。人不可以沒有智慧,可以沒有知識,不能沒有智慧。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有知識,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。這說明智慧比知識可貴。

  底下一段,「起惑妄作」,起惑是迷惑。

  【尊卑。貧富。少長。男女。累念積慮。爲心走使。】

  注解裏頭說,『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』,這是泛指,「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」,我們現在講社會現象,指人類。「世人位高者尊,位低者卑;財多者富,財少者貧;年老者長,年幼者少,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,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」。特別是在現前社會,哪個不貪?連小孩都貪。這是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沒有,要用現在人的眼光看,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愚癡、白癡,什麼都不懂。哪有像現在小孩,二、叁歲他就懂事,從電視裏頭學去的。中國古人講的,跟大人學的,小孩每天看大人,大人幹什麼他都學會了。我們小時候住在鄉下,在鄉下住了十年,有十年天真爛漫的童年,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知道,沒染汙,那個真快樂。懂事就不快樂了,懂事有分別、有執著了。

  我們再想想,現在人像我們這個童年,沒有了,找不到,完全是一張白紙,一點染汙都沒有。十歲以後到都市去住了,我們的染汙比別的小孩輕。爲什麼?別的小孩從小就染汙,我們小時候還有點清白的底子,有能力辨別善惡,有能力辨別是非,知道什麼是可以想的、可以做的,什麼是不應該的,現在沒有了。我們家裏很貧窮,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錢這個問題。現在連很小的小孩,我聽說偷錢,其實他家裏很富有,在外面還會偷錢。這是什麼?習氣,看到了就想要,別人有,想據爲己有,這盜心,遇到緣它就起現行,他真幹。這個問題嚴重。

  這個地方說得好,「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,苦心積慮,憂念重重,奔波勞碌,無有已時」。我們很冷靜的觀察,現在世間人誰不是這樣的?故曰:『累念積慮』,「累」也是積的意思,『爲心走使』,這「心」是妄念。什麼念頭?貪瞋癡慢的念頭,都爲這個,以爲自己能得到利益,其實他錯誤的。「義寂師曰」,他說得詳細,累念是講既往累積的,積慮是想到未來,思前想後,「故雲累念積慮。常爲欲心所驅役,嘈雜奔波,故雲爲心走使」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意思是說「思憶過去」,這就是回憶,這是累念,「憂慮未來」,這是積慮。「故此心念,無有安時」,這心不安。這是世出世間最重要的一個關鍵,世法、佛法都在安定這一種心態當中成就。如果身心不安,不但學佛不能成就,做世間事也不能成就。所謂心安理得,理得是智慧,與戒定慧相應。心怎樣能安?持戒心就安了。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所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那都是屬于戒律。果然能遵守,他怎麼會不安?倫常道德裏頭沒有教給我們妄想,那是正念。正念失掉了,你就會起妄念,妄念是自私自利,妄念是名聞利養,妄念是貪瞋癡慢,與正念完全相悖。正念的人心清淨,妄念的人念慮紛飛。「故此心念,無有安時。因心有所欲,身必隨之」,身就是殺盜淫妄,心就是貪瞋癡慢,身必隨之。

  「例如欲購愛物」,以購物做比喻,你到市場去買東西,買你喜歡的東西,「不顧擁擠雜亂,奔波排隊。故曰爲心走使,指爲此欲心而奔走也。如《嘉祥疏》以心財相積不舍,釋累念積慮」。這個心裏頭,貪財的心念念不舍,不知道這個財是災禍的根源,不是個好東西,對于這些事情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要能知足,夠用就可以了,多余就要布施給別人。決定不要害怕,布施完了,我需要的時候沒有。你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,這就叫因果報應,一定要相信。布施決定是好事,廣行布施肯定能夠得到和諧社會。這個地方的人不爭,每個人都知足,知足常樂,不知足的人很苦,知足常樂。雖然他缺乏,他心安,這裏面的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。「以勤求無甯釋爲心走使。蓋謂積于心念之中,俱是財物,故名累念積慮。勤欲求得,故身心不安,是名爲心走使」。中國人常講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丟掉,這心不能安下來。人生在世什麼最可貴?身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