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安穩最爲可貴。身心安穩是最大的幸福,心安,沒有念慮,沒有操心的地方,沒有憂慮;身安,沒有苦樂。
「爲心走使者,如渴鹿逐于陽炎」。這裏頭有個典故,這是比喻,這個資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查到的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「大乘十喻之一,又作揚焰,或單曰焰,又曰陽光。莊子所謂野馬塵埃是也」,野馬塵埃就是講的渴鹿陽焰。這是春天原野當中,太陽出來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現象,地,地氣,我們說地氣,遠看像水一樣,波浪。鹿、馬這畜生它不知道,它認爲那是水,它渴了想去喝水。但是你怎麼追都追不到,你追的時候它永遠在前面,到面前不是,它還在前面。這就是說畜生愚癡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「渴鹿見之以爲水,走而趣之」。
經典裏面引用得多,他這裏頭把它節錄了幾段。《維摩經.方便品》裏頭有這個比喻,「是身如焰,從渴愛生」。注解說,「渴見陽焰,惑以爲水」,注解裏頭用了。《楞伽經》第二卷,「譬如群鹿,爲渴所逼,見春時焰,而作水想。迷亂馳趣,不知非水」。這個現象我們見到過的,開車在這個郊外常常看到這個現象。《大智度論》第六卷也有,「如焰者,以日光風動塵故,曠野中如野馬,無智人初見謂爲水」。《維摩經》慧遠大師疏,這是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,有《維摩經》的注解,「陽焰浮動,相似野馬」。《止觀》,天臺宗的,上卷也有這麼一句,「集既即空,不應如彼渴鹿,馳逐揚焰」,來形容集,集是攢積。要知道萬法皆空,佛教勸我們要懂得放下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做表演的,一生叁衣一缽,說明他全放下了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那我們今天要不要學釋迦牟尼佛?理上決定要學,事上,古代跟今天不一樣,古代人資源缺乏,一件衣服得來不容易。現在人不知道,你給他講他不懂。我們小的時候,抗戰期間做流亡學生。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分,完全是走路,沒有交通工具,每一天至少要走六十裏路,有些時候要走一百二十裏,走了好多年。我們的行李就是一個背包,兩套換洗衣服,外面穿的就是一件長褂,一個小被子,還有蚊帳,一個小蚊帳,底下鋪著一個毯子,那個時候用軍毯,灰色的,做爲包袱皮,背在身上就走了,全副家當。就像現在一個手提行李一樣,大小也是差不多,手提行李,背在身上。我們知道那個辛苦,現在給人家講人家也不懂。爲什麼?資源太豐富了,不知道節儉。一張衛生紙我的習慣至少要用五、六次,用一次摺疊起來,用五、六次。現在隨便就丟棄,浪費,我們看到很難過,他養成這習慣了,不知道愛惜資源。在今天這個環境,雖然有,不能放在心上,不要讓心有負擔。心裏頭要怎麼樣?有跟沒有是一樣的,有可以,沒有也可以。放在那個地方別人拿走了,很好,我用跟他用都一樣,你的心多自在!絕不要念著這些東西,身外之物念它幹什麼?我們要從心底裏把自己解放出來,不要受這些妄念累贅,那就很苦了。這是渴鹿陽炎的一個典故。
「又如有翳之病目,于虛空中妄見空華,思欲把捉。不知本自無花,故雲爲心走使」。眼睛害病,我想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,我也害過,眼睛害病,確實看燈燈上有個光圈,有個圈,實際上好眼睛的人看沒有,眼睛長病的時候就看到有,有這個經驗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舉這些比喻,告訴我們,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,你可別當真,你要當真你就錯了。知道它是假的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心一定要清淨,心不能染著,清淨心就生智慧、就放光明;心有染汙,肯定生煩惱,心有憂慮,身就有苦樂。
走使就是勞碌奔波,絕不爲妄念去勞碌奔波。貪財、貪名、貪利全是妄念。我們勞碌奔波應該爲什麼?爲衆生離苦得樂,爲衆生破迷開悟,這個值得,這個有意義,絕不爲自己。每個人一生遇緣不同,我這個一生,確實很早年我就想,看到過去祖師大德住在一個地方,幾十年不下山,心裏頭很羨慕。可是沒有這個緣,這個地方住得很歡喜,很想在這長住,住個幾天逼著你非走不可。以後慢慢明白了,那是命,我沒有那個命。沒有這個命怎麼辦?不能往後退,只有往前進。往前進是什麼?求心地清淨,不染著這些事物,不把它放在心上,這樣才自在。如果這個東西都放在心上,你說你多累。古人說憂能使人老,這不值得的,心有憂慮老化就很快,沒有憂慮、沒有得失、沒有希求。沒有說我想做一樁事情,沒這個念頭,那自找苦吃。那是隨緣,有這個緣,因緣聚會了,人家要我做的可以,現成的。沒有這個緣,我要去做,那就苦不堪言了。
像過去在湯池做這個事情,緣熟了。剛好碰到有一個居士,他得到了一筆錢,是他父親的遺産。父親就在香港經營一個輪船公司,賣掉了,每一個人都不想接著幹,兄弟姐妹大家分錢,他分了九百萬美金。告訴我,希望這個錢用做教育,他都不要,拿來給我。你看那湯池的事情就可以辦成了,要不然我要去搞湯池,還要去化緣、募捐,我才不幹這個苦事情,統統現成。我說好,正好在談湯池這個事情,你看它就有這筆錢來,問題解決了。而且有多的,多的做什麼?多的做電影的電視劇。我找到遊本昌,做《了凡四訓》。本來我是有些東西想讓他做的,做得不是很理想。我做事情是這麼一個性格,緣不具足我決定不幹的,決定不伸手向人要錢,這個我做不到。隨緣自在,攀緣辛苦,我們在佛法裏頭學到了,用上了。
後面這一段,「憂苦萬端」。這個裏頭分爲兩段,第一「財物憂苦」,叁個小段,第一段「有無同憂」。
【無田憂田。無宅憂宅。眷屬財物。有無同憂。】
注解裏頭,『無田憂田』一直到癸二「憂苦萬端」,這一大段都是累念積慮一句的詳細演釋。田是田地,宅是房屋,『眷屬』是家屬、親屬,包括你家裏面的服務人員。「財物者,家財産業等資生之器物」。以上都是所憂的境界。「無者欲有,思欲得之」,想得到,已經有的又怕它失掉,所以也憂慮,『有無同憂』。「欲海難填,患得患失,故雲有無同憂」。這是舉幾個例子。從這幾個例子延伸出去,名聞利養包羅萬象。我們都應當覺悟,要學佛。所以佛實在講慈悲到極處,他所說到的,他全做到了,我們沒話說,這一點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。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,要知道自己的身分,要知道自己的因果,然後曉得我們應該怎樣生活、怎麼工作,怎樣護持正法久住,怎樣掌握住自己決定往生淨土的功夫,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。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往生淨土,其他的都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,最重要的這一條。
往生淨土決定要學習蕅益大師的教誨,只要往生不要想品位,常常想到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只要得生,一生決定成佛。成佛早晚那是你在極樂世界修行精進的關系。如果勇猛精進,成就就快;不能精進,成就就慢一點,不管是快是慢,你決定成就。這真難得了!這個可不是每一生、每一世都能遇到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特別是這個法門,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看得很清楚,修淨土的人很多,幾個人成就?爲什麼不成就?不肯真幹,還有貪戀,對世法、對佛法還有所好,這就是障礙。我們要把這些事情看破,不要造成它這個負面的影響,頭等大事。我們對于一切物質的受用決定沒有憂慮,不要去想它,有很好,沒有也好。不要想過去,也不要想未來,過去已經過去了,想它幹什麼,未來還沒有到,把今天應該的事情做好,這一天功德就圓滿了。
底下這一段,「欲無止境」。
【有一少一。思欲齊等。】
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注解說,「例如已有一萬元存款,見人有兩萬元,則思更有一萬元」,還得加一萬。「已有一電視機」,看到人有兩個,「便欲更有一電視機,與之齊等」。這是沒有必要,我們生活愈簡單愈好。可是住在這個香港,從四面八方來的這些同學太多了,帶來送給我的東西很多。你們大家都曉得,我從來沒有看過,告訴我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,大衆都有福報,大家分享。我一個人生活非常簡單,一點點東西就夠了,不吃也沒關系。十方來十方去,與一切同學廣結善緣,好事。如果放在心上,那你就是爲心走使。再珍貴的東西都是假的,尤其這麼大的年歲了,八十之後活一天算一天。年輕的時候,老師給我們講「秋聲賦」,比喻說得好,老師告訴我們,人生從你出生到二十歲,人生的春天;二十歲到四十歲,人生的夏天;四十到六十,人生的秋天;六十到八十,人生的冬天。八十以後沒有了,你的春夏秋冬都過完了;換句話說,隨時可以走,什麼都不要貪戀。八十之後再貪戀,那個前途不好,決定是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裏貪心重的還不行,貪心重的鬼道去了。所以決定沒有貪心,貪瞋癡慢都要放下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得往生,這就對了。所以這個我們要高度警覺到。
後頭這個結結得好,「思而未得,故以爲憂」,想得到。「思而能得,憂亦不止。因欲無止境」。我們把欲望放下,沒有欲望。「故永有不足之憂」,只要有欲望,就有永有不足之憂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學佛,要在這一生當中道業成就,這個毛病一定要改。決定不要受外面環境影響,物質的影響很重,更重的是親情的影響,那個更難斷。要真的把它想破,不想破對我們有大害處,不要小看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那後悔來不及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