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三四集) 2012/7/17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43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零二页倒数第六行,看经文:
【何为着世事。譊譊忧无常。】
这是第三十二品最后两句,世尊教我们「应知离苦」。请看注解,「彼土名为极乐、安乐、安养」,这都从梵文原名里面的意思,这是说他居住的环境。「彼佛名为无量寿、无量光」,总结依正庄严,居住的环境跟教主的殊胜。「胜妙如是,理应欣求。娑婆秽土,实应厌离」,这两句是注解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。极乐世界介绍这么多,实际状况了解了,我们应该欢喜求生。娑婆秽土,释迦牟尼佛讲经在三千年前,说这个世界是秽土,确实让很多人很难接受。如果是今天来讲这部经,那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秽浊不堪,应该要厌离。『何』,何是为什么,「更贪着世间俗事」,为什么还贪着,「譊譊而忧无常」。这几句话用在今天的社会,那就是我们亲自看到的,确实如世尊所说的。而这段经文,从三十二到三十七,确实就是讲我们现前社会状况,让我们真正看到了,那就是说明,世尊在三千年前看到现前的社会。
现在这个社会提倡竞争,这个理念是绝大的错误。可是全世界人都在讲竞争,好像不竞争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,生存一定要竞争,要争个你死我活。确实古人所谓一念之差。不争行不行?不争一样生活,日子还过得很好,挺幸福的。所以方老师过去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最高的享受是什么?中国古人说了两句话,「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」,那就是最高的享受。你没有做到,你不知道;你真正做到了,你会亲身感受到你的生活是最高享受。为什么?于一切境缘满足了,我不争也不求,随缘度日,日子很好过。要与人争,这日子不好过;要有所求,这日子也不好过,你有无量无边无尽的烦恼,放下就是。
尤其是真正对于极乐世界明白、搞清楚了,这个世界确实像佛所说的,易行而难信。因为难信,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,多次宣讲。当年在世说一切经只说一遍,没有重复说第二遍的,但是《无量寿经》是多次宣说,唯一一个例外。为什么多次宣说?当然是非常重要,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能在这个法门生起真信,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,成佛的机缘成熟了,所以世尊慈悲一再宣讲。在今天这个时代,除这个法门之外,其他所有法门都不灵、都失效了。这什么原因?说明现代人决定断不了烦恼,决定消不了业障,非带业往生的法门对今天人失效了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法门得加强,这五种原译要重新会集。抗战的时候出现这个本子,夏老会集完成;二十年前黄念老集注问世,这个本子大体上完备了,确实能够救度这个时代的众生。
『譊譊』,「喧也,争吵也。此指争竞喧闹之态」,就是指今天所讲的竞争。「世人贪恋所有,咸欲常保」,而实实在在的是无常,保不住,真能保得住,这情有可原,保不住。我们现在明了,真正保住是修善积德,你才能保住,不是从修善积德,用什么样方法都保不住。修善积德,三宝加持,鬼神拥护。世人「故以为忧。但忧亦无济也。于是引出此下《劝谕策进品》」,第三十三品这段经文。「本品显净土妙德,劝导求生」。下一品,三十三品,「则示秽土恶苦,令知厌离」。先说极乐世界,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这个世间。
这个第二大科,「庚二,示秽土恶令知厌离」,也分为六段,这个科里头从辛一到六。
【劝谕策进第三十三】
念老有个题解,品题,「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,净定安乐,令众欣慕,发愿求生」,这是前面一品的宗旨。「本品则说娑婆秽恶,众生障重,三毒炽盛」,三毒是贪瞋痴,「因惑造业,苦报无尽,沉溺苦海,痛不可言」,完全说的是现前社会实况。「故哀劝厌离。诲谕众生止恶行善,精进行道,求生安乐」,这是这一品的宗旨。我们看第一段,「谕忧恼劝舍」。这分二科,第一「共争不急」。这也分两小段,第一段「勤务恶苦」。
【世人共争不急之务。于此剧恶极苦之中。勤身营务。以自给济。】
这一段经文,「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」,忧是忧虑,恼是烦恼,佛「劝令厌离」。第一句话就说明『共争不急之务』,「不急」就是不是重要的,「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,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。不知无常迅速,生死事大」。这个话是真话,几个人能想到?我们在六道轮回无量劫了,不是短时间。佛在经上讲,「生死疲劳」,这都是真话。谁想到生死事大?到临终的时候,想到来不及了。
「但贪名利,故忧苦万端,无有出期」。名利,世间头脑真正清醒的人知道,这个东西能争得到吗?能求得到吗?如果名利是可以争来的、可以求来的,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争,佛菩萨也去争。争不到!这是众生命里头有的。命从哪里来的?他前世造的因,名利是果报,前世没有造因他怎么可能得到?这桩事情,《了凡四训》里头云谷禅师说得好。放下名利,人就自在了,为什么?这个东西是烦恼的根源,所有烦恼都是从这里染起的。真能放下,烦恼就没有了,烦恼没有了智慧就现前。智慧真能解决问题。烦恼蒙蔽你的心窍,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,所以忧苦万端,无有出期,自作自受。这些事情我们看得很多。
「如《会疏》曰:夫物有本末,事有缓急。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」。人生在世,这一大事是什么?生死大事。真正觉悟的人,他把这桩事情看得重。但是这桩事情居然多数人都不知道。这里举了个比喻,办了一大事,这是先务之急。「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觅安下处,而后却出干事。抵暮昏黑,则有投宿之地」,举这个比喻。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顿好,到达目的地可以先休息,然后再办事,旅行的时候都知道。可是我们到这个世间来,到这个世间来真是是旅行的。「先觅安下处者,修净土之谓也。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来之谓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莲花中,不落恶趣之谓也。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,走不急之经营。大命将尽,虽悔何益」。这是归到正题上了。
这种事情谁知道?这要智慧。没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,你给他说他也不相信,他认为这桩事情还很遥远,认为自己的寿命还很长,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,谁知道人命无常?中国在古代,这种警觉性很高,古礼上都有,七十岁不留你过宿,为什么?年岁大了,怕的是一晚上睡着,第二天不能起来,这责任谁负?这待客,七十岁不留住宿。八十不留饭,八十岁不留你吃一顿饭,说不定一餐饭就走了,这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。说明什么?古人知道人命无常,珍惜生命。留客人的时候,一定有客人的家亲眷属,他有亲人了解事实真相。这个里头都有道理的。
我们不学佛不知道,学佛之后这才晓得,了解事实真相。六道轮回全是作客,无论在哪一道都是无常。畜生早晨从洞里爬出去,晚上还能不能活着回来?靠不住,人为什么就没有警觉?一天一天空过了。印光大师教人,几个人相信?几个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?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,常常想着我就要死了,这个警觉性高!我就要死了,还有什么事情是我最重要、第一要去办的?那不就是念佛求生净土!念佛的心生不起来,信愿不踏实,原因在什么地方找不到,没有别的,就是认识不清楚。有高度警觉心认识清楚的,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会轻易放过,他知道轻重缓急,什么事情最重要,什么事情最迫急,他知道这个。在这个世间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对于生死大事不能忘掉。
遇到这个法门大幸运!为什么?任何人,只怕你遇不到,你真正遇到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这一生决定得生。过去做错很多事情没关系,善导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五逆十恶、毁谤大乘,经上说不得往生,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那是佛的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为什么?这个罪业是极重的罪业,劝人别做。没有遇到佛法,已经干了,不要紧,只要你认错、只要你忏悔,后不再造,信愿持名,佛还是摄受你。善导的话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我们能相信,弥陀慈悲到极处。我们应该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,其他的不急之事随它去,一切事随缘,不要勉强,随缘决定不攀缘,这就对了。生活、工作、度日都要智慧当家,不要感情用事,这是学佛菩萨。
末后这是《会疏》上的话,「诸人缓于火急之事」,生死大事,对这个事情缓、疏忽了。「走不急之经营」,不急是世俗。「大命将尽,虽悔何益」,寿命终,还有很多寿命终还放不下。放不下这个身体,不容易舍身,死了之后,他的灵魂守在他坟墓上,古人叫守尸鬼,他爱他那个身体,他舍不得离开,那很苦!喜欢什么,那个东西总是给他带来麻烦。我早年到香港讲经,有一位法师,现在不在了,走了好多年,喜欢收藏佛像,收藏得不少,都是古董,唐朝的、宋朝的、南北朝的,都非常名贵。自己有个小房间收藏,房门锁起来的。我去了,承蒙他瞧得起打开给我看,我到里面看有几十尊。肯定死了也放不下。那放不下怎么办?这房间里有些什么?蟑螂、老鼠、蚂蚁,他肯定去投这个胎,他舍不得离开。这个给他带来了大麻烦,佛法教我们断贪瞋痴,他这个东西增长贪瞋痴。所以学佛的人绝不收藏这些东西,对自己有决定的害处,没有好处。所以有很多人送我这些名贵东西,我转手就送别人了。为什么?我没有地方收藏,走到任何地方都作客,没有地方收藏,我也不想收藏。我喜欢用复制品,复制品价钱便宜,一样,比原来的还好,做得还漂亮。谁要谁拿去,原件我一定送人,我决定不保存。一切时、一切处无后顾之忧,全放下了,这个才自在。
底下一段说,『剧恶极苦』。「剧者,甚也。《浊世恶苦品》曰:唯此五恶世间,最为剧苦。又曰:如是五恶五痛五烧,譬如大火,焚烧人身」,这是经上一段话。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,这段经文主要讲的是五戒十善,不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