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叁四集) 2012/7/1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3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零二頁倒數第六行,看經文:
【何爲著世事。譊譊憂無常。】
這是第叁十二品最後兩句,世尊教我們「應知離苦」。請看注解,「彼土名爲極樂、安樂、安養」,這都從梵文原名裏面的意思,這是說他居住的環境。「彼佛名爲無量壽、無量光」,總結依正莊嚴,居住的環境跟教主的殊勝。「勝妙如是,理應欣求。娑婆穢土,實應厭離」,這兩句是注解裏頭最重要的兩句話。極樂世界介紹這麼多,實際狀況了解了,我們應該歡喜求生。娑婆穢土,釋迦牟尼佛講經在叁千年前,說這個世界是穢土,確實讓很多人很難接受。如果是今天來講這部經,那就是擺在我們眼前真的是穢濁不堪,應該要厭離。『何』,何是爲什麼,「更貪著世間俗事」,爲什麼還貪著,「譊譊而憂無常」。這幾句話用在今天的社會,那就是我們親自看到的,確實如世尊所說的。而這段經文,從叁十二到叁十七,確實就是講我們現前社會狀況,讓我們真正看到了,那就是說明,世尊在叁千年前看到現前的社會。
現在這個社會提倡競爭,這個理念是絕大的錯誤。可是全世界人都在講競爭,好像不競爭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,生存一定要競爭,要爭個你死我活。確實古人所謂一念之差。不爭行不行?不爭一樣生活,日子還過得很好,挺幸福的。所以方老師過去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中國古人說了兩句話,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那就是最高的享受。你沒有做到,你不知道;你真正做到了,你會親身感受到你的生活是最高享受。爲什麼?于一切境緣滿足了,我不爭也不求,隨緣度日,日子很好過。要與人爭,這日子不好過;要有所求,這日子也不好過,你有無量無邊無盡的煩惱,放下就是。
尤其是真正對于極樂世界明白、搞清楚了,這個世界確實像佛所說的,易行而難信。因爲難信,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,多次宣講。當年在世說一切經只說一遍,沒有重複說第二遍的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是多次宣說,唯一一個例外。爲什麼多次宣說?當然是非常重要,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能在這個法門生起真信,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回,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所以世尊慈悲一再宣講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除這個法門之外,其他所有法門都不靈、都失效了。這什麼原因?說明現代人決定斷不了煩惱,決定消不了業障,非帶業往生的法門對今天人失效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法門得加強,這五種原譯要重新會集。抗戰的時候出現這個本子,夏老會集完成;二十年前黃念老集注問世,這個本子大體上完備了,確實能夠救度這個時代的衆生。
『譊譊』,「喧也,爭吵也。此指爭競喧鬧之態」,就是指今天所講的競爭。「世人貪戀所有,鹹欲常保」,而實實在在的是無常,保不住,真能保得住,這情有可原,保不住。我們現在明了,真正保住是修善積德,你才能保住,不是從修善積德,用什麼樣方法都保不住。修善積德,叁寶加持,鬼神擁護。世人「故以爲憂。但憂亦無濟也。于是引出此下《勸谕策進品》」,第叁十叁品這段經文。「本品顯淨土妙德,勸導求生」。下一品,叁十叁品,「則示穢土惡苦,令知厭離」。先說極樂世界,回過頭來再看我們這個世間。
這個第二大科,「庚二,示穢土惡令知厭離」,也分爲六段,這個科裏頭從辛一到六。
【勸谕策進第叁十叁】
念老有個題解,品題,「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,淨定安樂,令衆欣慕,發願求生」,這是前面一品的宗旨。「本品則說娑婆穢惡,衆生障重,叁毒熾盛」,叁毒是貪瞋癡,「因惑造業,苦報無盡,沈溺苦海,痛不可言」,完全說的是現前社會實況。「故哀勸厭離。誨谕衆生止惡行善,精進行道,求生安樂」,這是這一品的宗旨。我們看第一段,「谕憂惱勸舍」。這分二科,第一「共爭不急」。這也分兩小段,第一段「勤務惡苦」。
【世人共爭不急之務。于此劇惡極苦之中。勤身營務。以自給濟。】
這一段經文,「首明此土衆生普皆憂惱」,憂是憂慮,惱是煩惱,佛「勸令厭離」。第一句話就說明『共爭不急之務』,「不急」就是不是重要的,「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,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。不知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」。這個話是真話,幾個人能想到?我們在六道輪回無量劫了,不是短時間。佛在經上講,「生死疲勞」,這都是真話。誰想到生死事大?到臨終的時候,想到來不及了。
「但貪名利,故憂苦萬端,無有出期」。名利,世間頭腦真正清醒的人知道,這個東西能爭得到嗎?能求得到嗎?如果名利是可以爭來的、可以求來的,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爭,佛菩薩也去爭。爭不到!這是衆生命裏頭有的。命從哪裏來的?他前世造的因,名利是果報,前世沒有造因他怎麼可能得到?這樁事情,《了凡四訓》裏頭雲谷禅師說得好。放下名利,人就自在了,爲什麼?這個東西是煩惱的根源,所有煩惱都是從這裏染起的。真能放下,煩惱就沒有了,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真能解決問題。煩惱蒙蔽你的心竅,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,所以憂苦萬端,無有出期,自作自受。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很多。
「如《會疏》曰:夫物有本末,事有緩急。以辦了一大事爲急先務」。人生在世,這一大事是什麼?生死大事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把這樁事情看得重。但是這樁事情居然多數人都不知道。這裏舉了個比喻,辦了一大事,這是先務之急。「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覓安下處,而後卻出幹事。抵暮昏黑,則有投宿之地」,舉這個比喻。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頓好,到達目的地可以先休息,然後再辦事,旅行的時候都知道。可是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到這個世間來真是是旅行的。「先覓安下處者,修淨土之謂也。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來之謂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蓮花中,不落惡趣之謂也。然諸人緩于火急之事,走不急之經營。大命將盡,雖悔何益」。這是歸到正題上了。
這種事情誰知道?這要智慧。沒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,你給他說他也不相信,他認爲這樁事情還很遙遠,認爲自己的壽命還很長,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,誰知道人命無常?中國在古代,這種警覺性很高,古禮上都有,七十歲不留你過宿,爲什麼?年歲大了,怕的是一晚上睡著,第二天不能起來,這責任誰負?這待客,七十歲不留住宿。八十不留飯,八十歲不留你吃一頓飯,說不定一餐飯就走了,這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。說明什麼?古人知道人命無常,珍惜生命。留客人的時候,一定有客人的家親眷屬,他有親人了解事實真相。這個裏頭都有道理的。
我們不學佛不知道,學佛之後這才曉得,了解事實真相。六道輪回全是作客,無論在哪一道都是無常。畜生早晨從洞裏爬出去,晚上還能不能活著回來?靠不住,人爲什麼就沒有警覺?一天一天空過了。印光大師教人,幾個人相信?幾個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?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,這個警覺性高!我就要死了,還有什麼事情是我最重要、第一要去辦的?那不就是念佛求生淨土!念佛的心生不起來,信願不踏實,原因在什麼地方找不到,沒有別的,就是認識不清楚。有高度警覺心認識清楚的,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會輕易放過,他知道輕重緩急,什麼事情最重要,什麼事情最迫急,他知道這個。在這個世間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對于生死大事不能忘掉。
遇到這個法門大幸運!爲什麼?任何人,只怕你遇不到,你真正遇到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。過去做錯很多事情沒關系,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經上說不得往生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那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爲什麼?這個罪業是極重的罪業,勸人別做。沒有遇到佛法,已經幹了,不要緊,只要你認錯、只要你忏悔,後不再造,信願持名,佛還是攝受你。善導的話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我們能相信,彌陀慈悲到極處。我們應該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,其他的不急之事隨它去,一切事隨緣,不要勉強,隨緣決定不攀緣,這就對了。生活、工作、度日都要智慧當家,不要感情用事,這是學佛菩薩。
末後這是《會疏》上的話,「諸人緩于火急之事」,生死大事,對這個事情緩、疏忽了。「走不急之經營」,不急是世俗。「大命將盡,雖悔何益」,壽命終,還有很多壽命終還放不下。放不下這個身體,不容易舍身,死了之後,他的靈魂守在他墳墓上,古人叫守屍鬼,他愛他那個身體,他舍不得離開,那很苦!喜歡什麼,那個東西總是給他帶來麻煩。我早年到香港講經,有一位法師,現在不在了,走了好多年,喜歡收藏佛像,收藏得不少,都是古董,唐朝的、宋朝的、南北朝的,都非常名貴。自己有個小房間收藏,房門鎖起來的。我去了,承蒙他瞧得起打開給我看,我到裏面看有幾十尊。肯定死了也放不下。那放不下怎麼辦?這房間裏有些什麼?蟑螂、老鼠、螞蟻,他肯定去投這個胎,他舍不得離開。這個給他帶來了大麻煩,佛法教我們斷貪瞋癡,他這個東西增長貪瞋癡。所以學佛的人絕不收藏這些東西,對自己有決定的害處,沒有好處。所以有很多人送我這些名貴東西,我轉手就送別人了。爲什麼?我沒有地方收藏,走到任何地方都作客,沒有地方收藏,我也不想收藏。我喜歡用複製品,複製品價錢便宜,一樣,比原來的還好,做得還漂亮。誰要誰拿去,原件我一定送人,我決定不保存。一切時、一切處無後顧之憂,全放下了,這個才自在。
底下一段說,『劇惡極苦』。「劇者,甚也。《濁世惡苦品》曰:唯此五惡世間,最爲劇苦。又曰:如是五惡五痛五燒,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」,這是經上一段話。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,這段經文主要講的是五戒十善,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