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教,都是邪说,不谈善恶果报。故云无有语者」。现在这个社会确实是这样的,我们看一般做父母的教小孩,父母真不懂,年轻。教小孩都教他竞争,教他决定不要让别人,小朋友欺负你,你也打回去,都是这么教,全教错了!「先人痴顽,后辈无知,事乃必然。故云殊无怪也」,这现前社会。
我们要拓开心量,要能包容,不要计较。不要计较我们是不是吃亏?没吃亏。我们忍人之所不能忍,让人所不能让,没吃亏,证明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,命里有的丢不掉,命里没有的求不来。巧取豪夺,用非法手段得来的财富,他还能享受,证明他命里有。命里有,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,他已经打折扣了,他自己不知道。命里有十个亿的财富,因为巧取豪夺,只得到五个亿,他自己很满足了,觉得得到不少,其实已经打对折了,他不知道,这损失多大。如果是运用古圣先贤的智慧、佛菩萨的慈悲,你能用你的财富帮助许许多多困苦之人,你的财富会增长十倍都不止,上天给你,你能救人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,因果教育是多么重要。圣贤教育帮助我们奠定基础,提升境界,因果教育能帮助我们坚固基础,而把自己智慧福报发扬光大。爱人就是爱自己,救人就是救自己,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;反过来,障碍别人是障碍自己,嫉妒别人是毁灭自己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你这一生才能有成就。
接着下面说,「死生之趣,善恶之道者,《净影疏》曰:生死之趣,不能自见,不识果也」,这讲因果,你不知道你来生的果报,「善恶之道,不能自见,不识因也」。真正认识果报,我们就懂得应该怎么修因,因要善,因要善好。「于因于果,自心不识,他无语者,故永不解」。因果道理讲得最透彻、讲得最清楚在佛经里头。我们在过去曾经编了一部书,把佛经里头的因果、佛所说的因果统统抄出来,一共有二十多种经论,说得比道家还详细。道家里头的因果,果报讲得很多,但是这个果报到底是什么因造成的,这个说得比较少,佛经上都把它显示出来了。由此可知,圣贤教育、佛菩萨教育不能不学,不学你全不知道,学了慢慢就晓得了。
这下面一段,「劝他当省」,省是反省。经文有三段,第一段「生死顾恋」,这一段讲亲情,最难舍的,难分难舍。
【更相瞻视。且自见之。或父哭子。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妇。更相哭泣。一死一生。迭相顾恋。】
这真实的事。念老的注解告诉我们,他说「殊不知生死之事,必自见之」,你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见到的,这些亲人总有离开的一天。下面举几个例子,「父子、兄弟、夫妇,死别之时,互相哭泣,无得免者」,哪个不是这样的?「世人愚痴贪爱,不知世间万物,都是幻梦空花,误为实有」。只有佛给我们说出事实真相,世间万物真的幻梦空花。我们看到近代量子力学家的报告,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。如弥勒菩萨所说,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,这就是幻梦空花,实相。任何一个人,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状况之下皆不可得,这是事实真相。我们在《心经》上看到,观自在菩萨,用他的深般若波罗蜜多看出来了,照见五蕴皆空。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能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是八地以上。我们很难懂,我们也没有见到八地菩萨,但是我们很感恩科学家,他们在仪器观察里头发现这个事实真相。这么快速的动荡,误为实有,一般人误会,以为这个东西真有。而不知道现实环境当中,是这些真相纠缠在一起出现的幻相,不是真相,这个现象不能永保。「生时愈亲爱,死时倍苦伤」,句句都是事实真相。「生死之际,存者,伤亲人之永别」,悲伤,「亡者,悲自身之长逝。互恋难舍,如刃刺心。故云一死一生,迭相顾恋」。
下面这一段,「结缚惑道」,结缚是烦恼的缠缚。请看经文:
【忧爱结缚。无有解时。思想恩好。不离情欲。不能深思熟计。专精行道。年寿旋尽。无可奈何。惑道者众。悟道者少。】
『道』是事实真相。请看注解,「昔日恩爱,今成忧苦。而此二者,束缚身心,如绳作结,不令出离,故云忧爱结缚,无有解时」。这里面举出两个例子,这两个例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恩爱,就这两个字。恩爱带给人的是忧苦,爱得愈深,苦就愈重。这两者束缚身心,就好像两条绳索绑住你的身体,动弹不得,如绳作结,你没有办法出离。所以讲『忧爱结缚,无有解时』,解不开。「又结缚即烦恼」,大乘教里头常给我们说的,无明烦恼,无明是迷惑;尘沙烦恼,尘沙是比喻多,有多少烦恼?像尘沙那样的;见思烦恼是我们思想、见解错误了,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。烦恼无量无边,不出这三大类,这三大类就叫做结缚。
「《大乘义章》曰:烦恼暗惑」,暗惑就是幽暗、迷惑,「结缚行人」,行人是修行人,它来障碍你,它来扰乱你。我们今天讲念佛,念佛是修行,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、杂念很多,就是这个结缚,我们很容易感受。「故名为结」,像绳子打结一样。「又能缚心,亦名为结」,它能够扰乱你的身心,让你的心定不下来、静不下来。可是我们知道,智慧、功夫一定要从静定里头才能得到,这是真正学大乘的人必须注意到的。如果我们心定不下来、静不下来,那就肯定我的烦恼、习气很重,我修学的功夫不得力。我们读经读不下去,读经不解其义,听经听不懂、听不下去,原因都在此地。所以古人教学,先培什么?先培养你的恭敬心、孝顺心、定静的心,他先培养这些,然后才好教。没有恭敬、没有孝顺、没有宁静的心,心浮气躁,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。这就说明,不是老师不教,是你没有接受的条件,你没有能力接受。能力就是诚敬、就是孝顺、就是宁静的心。
于是我们就懂得古人的教学,古人了解这些,从小培养婴儿就养这三样东西,诚敬、孝顺、宁静,喜欢静,不喜欢动。对小孩的教育、对婴孩的教育。家学就是私塾,启蒙,教他背书,背书的用意在哪里?用意就是培养这三种心,不让他有胡思乱想。小孩要不好好培养他,他也是胡思乱想,他看到的、他听到的他有反应。如何减少对外的干扰?最好的方法教他背书,背圣贤书。背圣贤书第一个目的不是在记诵,要记得,不是这个意思,那是副作用,最重要的意思是让小孩没有胡思乱想,训练他宁静。《大学》上所讲,「知止而后有定」,你看,老师教学知止。知止是什么?一门深入,不能搞多、不能搞杂,止于这一门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知止是心定了,心定了,他心就静下来,静下来他才能思考,他才能够有虑,就是说他才能懂,这个虑可以当作懂,慢慢他懂了。定下来之后、静下来之后他才懂,心要不能定、不能静,他不懂,他所懂的是他自己的意思。就像佛法说,如来真实义他不懂,他听的经、学的教是自己意思,自己意思是第六意识、是第七识,不是正知正见。
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了解,为什么中国古人有智慧,中国古人有眼光,能看到五十年之后,能看到一百年之后。释迦牟尼佛讲这段经文,三千年前看到三千年以后这个社会,什么原因?定、静当中看到的。所以虑就是明了。中国人翻译外国的禅定,把禅翻作静虑,静就是定,虑就是智慧。虑而后有得,得就是证得,我们讲开悟了,开悟才证得佛的果位。得,得实在讲无所得,得到是什么?得到是自性,自性是本有的。所以,大乘里头又常说「归无所得」,最后成佛了,成佛无所得,你所得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,自己本有之外你什么也没得。自性本具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现前,不是新有所得,全是本有的。
我们往下面看,结,「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」,一切生死是六道轮回,结集就是烦恼,一切烦恼。「故知缚于情爱,即是结缚于生死,无有解时也。」这个话就是无量劫来生死流转,道理就在此地。「思想恩好,世人所珍,究其根源,实由情欲,而不知欲为苦本」,不晓得。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说破了,佛说清楚了。「纯情即堕」,这句话是《楞严经》上的。堕在哪里?堕在无间地狱。佛在这个经上讲的,一个是想,一个是情,想是往上升,情是往下坠落。纯是想他就生天,纯是情就到地狱去了;情多于想决定在三途,想多于情在三善道。「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计」,这句话重要,要深深去思惟、去观察。「一心修道,以求解脱」,这八个字非常重要,能够了解这八个字、重视这八个字,慢慢觉悟了。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,是把六道的情结解开,知道六道事实状况,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一心求智慧,用智慧照破梦幻的真相,这样才能解脱。
「转瞬无常到来,寿命终了,至此则徒唤奈何」,你来不及了。这些事情,对于中年人就要开始觉悟了。古人称中年,五十岁以上,就认真要觉悟了,为什么?怕来不及。五、六十岁走的人有多少?你要知道这个比例,你就会肯定佛经说的没错。「人命在呼吸间」,这是佛在大小乘教里头都提出这样的警告,这都是事实真相,一口气不来,这一世就结束了。「故云年寿旋尽」,旋尽是很快,「谓转瞬即尽」。「世人醒悟者少,迷惑正道」,迷惑的人多,醒悟的人少,对正道都迷惑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。
底下这一段,「恶逆罪极」。
【各怀杀毒。恶气冥冥。】
众生造业无过于杀业,杀生。念老注解里告诉我们,上面这段经文说明「从痴起瞋之过」。「三恶业中,瞋业为地狱因」。瞋恚很容易起,尤其是现在,现在什么?大人不教你了,教你的全教错了。教什么?教你贪瞋痴,认为人应该有贪瞋痴,没有贪瞋痴那算人吗?价值观颠倒了,人性没有了,迷成这个样子。『各怀杀毒』,你看这还得了!『恶气冥冥』,我们今天看到我们的空中是不是恶气冥冥?从飞机上往下看,底下乌烟瘴气,你看得清清楚楚。这些气是什么?有人说这是冤死的、屈死的冤气,真是这里所说的「恶气冥冥」。
善恶决定有报,想到决定有报,我们立刻就联想到灾难,能避免吗?我们认真修行,大慈大悲,求佛菩萨加被,慈悲加持,让这个灾难化解。假如我们自己是佛菩萨,我们怎么处理?饶恕他们,让灾难不要发生。可是这些人不相信因果,也不相信佛菩萨,说佛菩萨、说因果都是胡造谣言,他们作恶变本加厉,造得更严重。愈造愈重,佛菩萨怎么办?到最后连佛菩萨也被他毁掉了,他堕落的地狱真的是无有出期。如果是这样的赦免他,是不是给他加重作恶的机会,让他将来受更痛苦的果报,是不是这样的?这样一来有失慈悲心,你的大慈大悲在哪里?所以佛菩萨讲慈悲,慈悲是讲理智的,不是感情用事的。我们今天还是情执,是感情不是智慧,那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。小孩做错事情,父母不惩罚他,爱他,将来会干更大的坏事;如果做错事情,小孩狠狠的教训他一顿,以后他不敢做坏事。你说这个处罚是慈悲还是狠毒?这个道理要懂。不能溺爱,溺爱的罪非常重,他将来要堕到阿鼻地狱永不翻身,他会怪你。你当时为什么不惩罚我,不把我带回头?你让我做这么重的罪业。他能饶过你吗?学生小时候不懂事,他长大会开悟,他会明白这个道理。
所以,世事千变万化,佛法没有定法,佛法是活活泼泼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地千变万化。佛没有定法可说,佛只守住一个原则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。佛法的教学落实在断恶修善,恶是苦的根本,觉悟是乐的根本,令一切众生知苦乐法,这就用教育做手段。佛真正慈悲,天天在教,谁听得懂?刚才讲了,真诚心的人、恭敬心的人、诚敬心的人听得懂,没有这个条件听不懂。听不懂怎么办?多教,一遍一遍,不断让他薰习,从听不懂慢慢就听懂了,这慈悲到了极处。惩罚,惩罚不是上天惩罚,不是佛菩萨惩罚,要知道,这什么惩罚?是自己造的业来惩罚自己,自作自受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于佛菩萨不相干,佛菩萨绝对不会惩罚你。所以到最后,谁惩罚?因果惩罚自己,这个没办法,你自己造的因,你自己要感受果报。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,丝毫不爽。佛菩萨帮助我们如是而已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