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教,都是邪說,不談善惡果報。故雲無有語者」。現在這個社會確實是這樣的,我們看一般做父母的教小孩,父母真不懂,年輕。教小孩都教他競爭,教他決定不要讓別人,小朋友欺負你,你也打回去,都是這麼教,全教錯了!「先人癡頑,後輩無知,事乃必然。故雲殊無怪也」,這現前社會。
我們要拓開心量,要能包容,不要計較。不要計較我們是不是吃虧?沒吃虧。我們忍人之所不能忍,讓人所不能讓,沒吃虧,證明了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命裏有的丟不掉,命裏沒有的求不來。巧取豪奪,用非法手段得來的財富,他還能享受,證明他命裏有。命裏有,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,他已經打折扣了,他自己不知道。命裏有十個億的財富,因爲巧取豪奪,只得到五個億,他自己很滿足了,覺得得到不少,其實已經打對折了,他不知道,這損失多大。如果是運用古聖先賢的智慧、佛菩薩的慈悲,你能用你的財富幫助許許多多困苦之人,你的財富會增長十倍都不止,上天給你,你能救人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,因果教育是多麼重要。聖賢教育幫助我們奠定基礎,提升境界,因果教育能幫助我們堅固基礎,而把自己智慧福報發揚光大。愛人就是愛自己,救人就是救自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;反過來,障礙別人是障礙自己,嫉妒別人是毀滅自己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你這一生才能有成就。
接著下面說,「死生之趣,善惡之道者,《淨影疏》曰:生死之趣,不能自見,不識果也」,這講因果,你不知道你來生的果報,「善惡之道,不能自見,不識因也」。真正認識果報,我們就懂得應該怎麼修因,因要善,因要善好。「于因于果,自心不識,他無語者,故永不解」。因果道理講得最透徹、講得最清楚在佛經裏頭。我們在過去曾經編了一部書,把佛經裏頭的因果、佛所說的因果統統抄出來,一共有二十多種經論,說得比道家還詳細。道家裏頭的因果,果報講得很多,但是這個果報到底是什麼因造成的,這個說得比較少,佛經上都把它顯示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聖賢教育、佛菩薩教育不能不學,不學你全不知道,學了慢慢就曉得了。
這下面一段,「勸他當省」,省是反省。經文有叁段,第一段「生死顧戀」,這一段講親情,最難舍的,難分難舍。
【更相瞻視。且自見之。或父哭子。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婦。更相哭泣。一死一生。疊相顧戀。】
這真實的事。念老的注解告訴我們,他說「殊不知生死之事,必自見之」,你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見到的,這些親人總有離開的一天。下面舉幾個例子,「父子、兄弟、夫婦,死別之時,互相哭泣,無得免者」,哪個不是這樣的?「世人愚癡貪愛,不知世間萬物,都是幻夢空花,誤爲實有」。只有佛給我們說出事實真相,世間萬物真的幻夢空花。我們看到近代量子力學家的報告,才真正明了事實真相。如彌勒菩薩所說,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這就是幻夢空花,實相。任何一個人,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狀況之下皆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在《心經》上看到,觀自在菩薩,用他的深般若波羅蜜多看出來了,照見五蘊皆空。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是八地以上。我們很難懂,我們也沒有見到八地菩薩,但是我們很感恩科學家,他們在儀器觀察裏頭發現這個事實真相。這麼快速的動蕩,誤爲實有,一般人誤會,以爲這個東西真有。而不知道現實環境當中,是這些真相糾纏在一起出現的幻相,不是真相,這個現象不能永保。「生時愈親愛,死時倍苦傷」,句句都是事實真相。「生死之際,存者,傷親人之永別」,悲傷,「亡者,悲自身之長逝。互戀難舍,如刃刺心。故雲一死一生,疊相顧戀」。
下面這一段,「結縛惑道」,結縛是煩惱的纏縛。請看經文:
【憂愛結縛。無有解時。思想恩好。不離情欲。不能深思熟計。專精行道。年壽旋盡。無可奈何。惑道者衆。悟道者少。】
『道』是事實真相。請看注解,「昔日恩愛,今成憂苦。而此二者,束縛身心,如繩作結,不令出離,故雲憂愛結縛,無有解時」。這裏面舉出兩個例子,這兩個例子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恩愛,就這兩個字。恩愛帶給人的是憂苦,愛得愈深,苦就愈重。這兩者束縛身心,就好像兩條繩索綁住你的身體,動彈不得,如繩作結,你沒有辦法出離。所以講『憂愛結縛,無有解時』,解不開。「又結縛即煩惱」,大乘教裏頭常給我們說的,無明煩惱,無明是迷惑;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多,有多少煩惱?像塵沙那樣的;見思煩惱是我們思想、見解錯誤了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。煩惱無量無邊,不出這叁大類,這叁大類就叫做結縛。
「《大乘義章》曰:煩惱暗惑」,暗惑就是幽暗、迷惑,「結縛行人」,行人是修行人,它來障礙你,它來擾亂你。我們今天講念佛,念佛是修行,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、雜念很多,就是這個結縛,我們很容易感受。「故名爲結」,像繩子打結一樣。「又能縛心,亦名爲結」,它能夠擾亂你的身心,讓你的心定不下來、靜不下來。可是我們知道,智慧、功夫一定要從靜定裏頭才能得到,這是真正學大乘的人必須注意到的。如果我們心定不下來、靜不下來,那就肯定我的煩惱、習氣很重,我修學的功夫不得力。我們讀經讀不下去,讀經不解其義,聽經聽不懂、聽不下去,原因都在此地。所以古人教學,先培什麼?先培養你的恭敬心、孝順心、定靜的心,他先培養這些,然後才好教。沒有恭敬、沒有孝順、沒有甯靜的心,心浮氣躁,再好的老師也無能爲力。這就說明,不是老師不教,是你沒有接受的條件,你沒有能力接受。能力就是誠敬、就是孝順、就是甯靜的心。
于是我們就懂得古人的教學,古人了解這些,從小培養嬰兒就養這叁樣東西,誠敬、孝順、甯靜,喜歡靜,不喜歡動。對小孩的教育、對嬰孩的教育。家學就是私塾,啓蒙,教他背書,背書的用意在哪裏?用意就是培養這叁種心,不讓他有胡思亂想。小孩要不好好培養他,他也是胡思亂想,他看到的、他聽到的他有反應。如何減少對外的幹擾?最好的方法教他背書,背聖賢書。背聖賢書第一個目的不是在記誦,要記得,不是這個意思,那是副作用,最重要的意思是讓小孩沒有胡思亂想,訓練他甯靜。《大學》上所講,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你看,老師教學知止。知止是什麼?一門深入,不能搞多、不能搞雜,止于這一門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知止是心定了,心定了,他心就靜下來,靜下來他才能思考,他才能夠有慮,就是說他才能懂,這個慮可以當作懂,慢慢他懂了。定下來之後、靜下來之後他才懂,心要不能定、不能靜,他不懂,他所懂的是他自己的意思。就像佛法說,如來真實義他不懂,他聽的經、學的教是自己意思,自己意思是第六意識、是第七識,不是正知正見。
從這些地方我們就了解,爲什麼中國古人有智慧,中國古人有眼光,能看到五十年之後,能看到一百年之後。釋迦牟尼佛講這段經文,叁千年前看到叁千年以後這個社會,什麼原因?定、靜當中看到的。所以慮就是明了。中國人翻譯外國的禅定,把禅翻作靜慮,靜就是定,慮就是智慧。慮而後有得,得就是證得,我們講開悟了,開悟才證得佛的果位。得,得實在講無所得,得到是什麼?得到是自性,自性是本有的。所以,大乘裏頭又常說「歸無所得」,最後成佛了,成佛無所得,你所得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,自己本有之外你什麼也沒得。自性本具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現前,不是新有所得,全是本有的。
我們往下面看,結,「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」,一切生死是六道輪回,結集就是煩惱,一切煩惱。「故知縛于情愛,即是結縛于生死,無有解時也。」這個話就是無量劫來生死流轉,道理就在此地。「思想恩好,世人所珍,究其根源,實由情欲,而不知欲爲苦本」,不曉得。這個事實真相只有佛說破了,佛說清楚了。「純情即墮」,這句話是《楞嚴經》上的。墮在哪裏?墮在無間地獄。佛在這個經上講的,一個是想,一個是情,想是往上升,情是往下墜落。純是想他就生天,純是情就到地獄去了;情多于想決定在叁途,想多于情在叁善道。「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計」,這句話重要,要深深去思惟、去觀察。「一心修道,以求解脫」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,能夠了解這八個字、重視這八個字,慢慢覺悟了。解脫是脫離六道輪回,是把六道的情結解開,知道六道事實狀況,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一心求智慧,用智慧照破夢幻的真相,這樣才能解脫。
「轉瞬無常到來,壽命終了,至此則徒喚奈何」,你來不及了。這些事情,對于中年人就要開始覺悟了。古人稱中年,五十歲以上,就認真要覺悟了,爲什麼?怕來不及。五、六十歲走的人有多少?你要知道這個比例,你就會肯定佛經說的沒錯。「人命在呼吸間」,這是佛在大小乘教裏頭都提出這樣的警告,這都是事實真相,一口氣不來,這一世就結束了。「故雲年壽旋盡」,旋盡是很快,「謂轉瞬即盡」。「世人醒悟者少,迷惑正道」,迷惑的人多,醒悟的人少,對正道都迷惑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。
底下這一段,「惡逆罪極」。
【各懷殺毒。惡氣冥冥。】
衆生造業無過于殺業,殺生。念老注解裏告訴我們,上面這段經文說明「從癡起瞋之過」。「叁惡業中,瞋業爲地獄因」。瞋恚很容易起,尤其是現在,現在什麼?大人不教你了,教你的全教錯了。教什麼?教你貪瞋癡,認爲人應該有貪瞋癡,沒有貪瞋癡那算人嗎?價值觀顛倒了,人性沒有了,迷成這個樣子。『各懷殺毒』,你看這還得了!『惡氣冥冥』,我們今天看到我們的空中是不是惡氣冥冥?從飛機上往下看,底下烏煙瘴氣,你看得清清楚楚。這些氣是什麼?有人說這是冤死的、屈死的冤氣,真是這裏所說的「惡氣冥冥」。
善惡決定有報,想到決定有報,我們立刻就聯想到災難,能避免嗎?我們認真修行,大慈大悲,求佛菩薩加被,慈悲加持,讓這個災難化解。假如我們自己是佛菩薩,我們怎麼處理?饒恕他們,讓災難不要發生。可是這些人不相信因果,也不相信佛菩薩,說佛菩薩、說因果都是胡造謠言,他們作惡變本加厲,造得更嚴重。愈造愈重,佛菩薩怎麼辦?到最後連佛菩薩也被他毀掉了,他墮落的地獄真的是無有出期。如果是這樣的赦免他,是不是給他加重作惡的機會,讓他將來受更痛苦的果報,是不是這樣的?這樣一來有失慈悲心,你的大慈大悲在哪裏?所以佛菩薩講慈悲,慈悲是講理智的,不是感情用事的。我們今天還是情執,是感情不是智慧,那我們想錯了、看錯了。小孩做錯事情,父母不懲罰他,愛他,將來會幹更大的壞事;如果做錯事情,小孩狠狠的教訓他一頓,以後他不敢做壞事。你說這個處罰是慈悲還是狠毒?這個道理要懂。不能溺愛,溺愛的罪非常重,他將來要墮到阿鼻地獄永不翻身,他會怪你。你當時爲什麼不懲罰我,不把我帶回頭?你讓我做這麼重的罪業。他能饒過你嗎?學生小時候不懂事,他長大會開悟,他會明白這個道理。
所以,世事千變萬化,佛法沒有定法,佛法是活活潑潑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地千變萬化。佛沒有定法可說,佛只守住一個原則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佛法終極的目標。佛法的教學落實在斷惡修善,惡是苦的根本,覺悟是樂的根本,令一切衆生知苦樂法,這就用教育做手段。佛真正慈悲,天天在教,誰聽得懂?剛才講了,真誠心的人、恭敬心的人、誠敬心的人聽得懂,沒有這個條件聽不懂。聽不懂怎麼辦?多教,一遍一遍,不斷讓他薰習,從聽不懂慢慢就聽懂了,這慈悲到了極處。懲罰,懲罰不是上天懲罰,不是佛菩薩懲罰,要知道,這什麼懲罰?是自己造的業來懲罰自己,自作自受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于佛菩薩不相幹,佛菩薩絕對不會懲罰你。所以到最後,誰懲罰?因果懲罰自己,這個沒辦法,你自己造的因,你自己要感受果報。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絲毫不爽。佛菩薩幫助我們如是而已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