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三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你就成佛了,是这么个道理。所以,这里开头这四句,「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。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」,这四句不得了!念老底下这句话说得好,「此四句实为一大藏教之纲宗」,纲是纲领,宗是宗旨,这四句。前面两句这是学习的心态,后面两句是学习的方法,心态、方法正确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敬,「敬者恭敬。敬佛者,《净影疏》云:敬荷佛恩,名为敬佛。荷者承担领受之义」。《净影疏》的解释简单明了,什么叫敬佛?真正继承、担当如来的家业。

  如来家的事业是什么?古时候,到人家家里访问,这一家从事哪个行业,就是三百六十行他是哪一行的。佛也称家,古时候讲中国传统文化叫三家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也称三教,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佛家从事是什么行业?教学。释迦牟尼佛从三十岁示现大彻大悟,开悟之后一生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。佛的家业是教学。教学的宗旨是什么、目的是什么?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。教学的宗旨,宗旨是破迷开悟。众生苦从哪里来的?从迷惑来的,迷破了苦就没有了。乐从哪里来?乐从开悟来的,开悟就乐了。用什么手段?用教育,落实在教育,达到他教学的宗旨,圆满他教学的目标。我们为佛弟子,我们敬佛就是要继承佛的事业,佛的事业就是教学,宗旨破迷开悟,目的是离苦得乐。担是荷担,这个担子我们得担起来。领受,领受是接受这个意思,荷里头这个意思,续佛慧命,正法久住。

  「如来万劫薰修,入佛知见」,这是说佛从凡夫修成佛,是很长的时间,不是短时间,才有这样殊胜的成就。入佛知见就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「乃以佛之知见,开示我等,普令悟入」,这就是佛教学的宗旨。他教我们什么?就是他自己开悟所见到的。见到什么?见到一切万法的自性。一切万法的现象,自性作用。我们对于万法,最粗浅的看法要看三方面,它的体、它的相、它的作用,这才叫会看,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;不在这三方面看,你没搞清楚、你不明白。其实大乘教里面教初学的,对任何人事物,你要看的时候要从八方面看。这八方面,最粗就是体相用,第二看因缘果,体的因缘果、相的因缘果、作用的因缘果,最后还要看事、理。所以对一桩事情,体相用、因缘果、事理八面你都看清楚了,才算你粗知,你对这桩事情明白,不糊涂。不能说你看得很深、看得很远、看得很细,不是,算是粗浅的看法。那什么叫深?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八八六十四面,这叫你深入。

  如果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你才知道古人看东西跟我们不一样,我们今天连体相用都没看到,光看到现象,一无所知,太马虎了。所以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「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」,这是《地藏经》上说的,真的叫无知。从这上我们跟佛、跟菩萨去比,差太远了。说实在话,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至少要看八面;四果罗汉、七信位菩萨至少要看六十四面,他给你分析问题,鸡毛蒜皮这种小事,他能够从六十四面给你解释。经上常说,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彻法底源,对于一桩法,给你说的话不是假话,说一桩事情,详细给你说,说一劫都说不完。他看多少层?其深无底,其广没有边际,叫彻法底源。

  我们没有学过不知道,哪有这些事情!我们想不到的。我们一般人讨论一桩事情,从正面看、从反面看、从侧面看,有几种看法、几种分析这个问题,哪有佛法这么厉害!从八面看就不得了了,在这个世间这是绝顶聪明人,在佛法来讲,这刚刚起头,起码的条件,非常粗浅。我们对这些事情不能够深入理解,往往错会意思,自以为是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跟古人比比就自己知道惭愧,没有办法跟人相比。人家看人、看事、看物能够这样的深入,面面都看透,我们哪有这个本事!这才能真正对于佛知佛见,佛的知见,生起敬仰、佩服的心,不能不佩服、不能不敬重。所以这个敬生起来也是由于智,你不知道你恭敬心生不起来,你知道了自然生起来了,怎么比都没有办法跟人比。

  佛是以他的知见,真知真见,开示我等,开是讲给我们听,示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示是示现。古人所说的,身行言教,身行是示,做榜样给你看,再以言来教导你。「普令悟入」,这是教学的目标。学生都开悟、都入佛境界了,这个教学圆满成就。「以佛果觉,作我因心」,佛是已经悟入,是在果地上彻底的觉悟。这是什么?就是南无阿弥陀佛。名号是果觉,南无是皈依的意思、归命的意思,就是此地讲的承担、领受的意思;阿弥陀佛,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智、翻作觉,阿弥陀佛,无量智慧、无量觉悟。智慧是觉之体,觉悟是智慧的作用,都是究竟圆满,为什么?上头有个无量。所以,这句名号是如来的果觉,我们今天拿来作因心。我们修什么?执持名号,就是念这句名号,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果觉,现在我们用这个作因地心。「不历三只」,三只是三大阿僧祇劫,不需要经历,「顿入佛智」。为什么?无量智觉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原来念阿弥陀佛不是念别人,是念自己。念到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豁然大悟,他就明心见性了。这个时候才知道,阿弥陀佛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于是证得了。这个法门到哪去找?

  「此正佛之深恩」,你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能够不敬佛吗?你能不感恩吗?这一句佛号要怎么个念法,这告诉我们了,世出世间讲恩德,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吗?还有比这个更深的吗?找不到了。「我等遵依佛示」,我们今天学习,必须遵守、依靠佛的指示,这个指示就是真信、真愿、一向专念。「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,入于实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这一句的意思深了,这里三种般若都讲到了,文字、观照、实相。

  这里有一点参考资料,「三种般若」。三种般若从体上讲,实相是体,观照是相,文字是用,这就讲从体相用来说,般若之体、般若之相、般若作用。「实相般若以理为体」,理是什么?理是事实真相,就是讲诸法实相,也就是自性、也就是真心,也叫真如、也叫第一义。世尊在讲经教学里头,说这个理体说了几十种的名字。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的名字?这个意思很深,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。名字相是假的,知道这个名字里头含的意思就对了,千万不要执著名字,你懂得意思,怎么说都可以。这是佛的智慧,这是佛的善巧方便。种种方便都是教我们入实相的,入实相就开悟了,就明心见性,所以实相就是自性。

  你看这里头解释的,「体绝虚假」,它是真的,它永恒不变。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了,性是什么样子?性就是实相,是什么样子?他说了五句,第一句他说,自性是清净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从来没有染污。现在,现在也没有染污,纵然你造作恶业你堕到阿鼻地狱,也不染污,这才是真的。染污的是什么?染污是意,阿赖耶。妄心有染污,真心没有染污,所以它叫真,它不是虚伪的,它不是假的。「目之为实」,目是称,也可以说是看,我们把它当作实来看,实,目之为实,真实。「印体表彰」,它是真实的。「印体表彰,名之为相」。这个相是什么?有体当然有相,但是它的相是以无相为相。你看,讲实相,实相无相,实相无不相,无相是从体上说的,无不相是从相上说的,它现一切相。无相跟有相是一不是二,这就是实相般若。你要把有相跟无相分开,般若就不见了,你就迷了。相是从体变现出来,体是般若,相,相当然是般若。般若有见闻觉知,你说哪个现象没有见闻觉知?

  这是一个相,它有没有见闻觉知?现在我们学佛知道,它有。因为什么?任何物质现象,它是意念变现的,我们凡夫叫它做受想行识,任何一个物体都是五蕴,它决定分不开,这个不能不懂。现在量子力学家给我们做证明了,给大乘佛法做了证明,我们相信了,不再疑惑。过去我们看到经上,特别是《心经》,常念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把五蕴都搞错了。我们讲五蕴皆空多半是用身体做比喻,其实现在才知道,五蕴皆空是什么?是基本的物质,科学家讲的中微子,现在又有人说上帝粒子,就是这一类的东西,这是组成物质的元素。它有见闻觉知,再小都有见闻觉知,迷了的人称它作受想行识,觉悟的人知道那是实相般若,就是见闻觉知。所以,它有观照的作用。

  水,水有。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,告诉我们,水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,我们对它的念头,善或者不善它都知道。在实验里面它反应给我们看,我们看到了,善念,反应非常美好,不善,反应就很丑陋。这就说明什么?我们对它的心态它接受了,感受到了,感受它就起了反应给我们看,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反应,现在讲有机体。明白这个道理,整个宇宙是有机体,千万不要认为没人看到,假的。修.蓝博士来参观我们的摄影棚,告诉我们,我们起心动念墙壁知道、天花板知道、地板知道、桌椅板凳都知道,怎么说没人知道?真的。所以他懂得了。没有人不知道,你能瞒过谁?欺骗自己而已,怎么能欺骗别人?

  所有物质现象统统都有精神现象,精神跟物质永远合在一起,不能分家。这是科学家把物质分析到最后,物质不见了、没有了,物质变成什么?变成是念头,意念的波动现象。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物质是从念头产生的。但是这个事情在大乘教里头讲得很多,我们都没有注意到。前面我们学天台十乘止观,第一条里面就讲到了,「色由心造,全体是心」,你看讲得多清楚!我们要不是科学家给我们做的报告,我们这两句听不懂,不知道真相是什么。看到科学报告,真相大白,我们对于佛菩萨的智慧还有怀疑吗?再也不怀疑了。

 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话,三千年前。三千年之后的科学家用精密的仪器,才把佛经上所说的极微色找到了。极微色就是最小的物质,不能再分,再分就没有了,把这个找到了。把它再分开才晓得,念头波动现象。所以,物质现象是从念头生出来的,这就说明了色由心造。整个宇宙?整个宇宙是心,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实相般若,整个宇宙的本体,整个宇宙的理,所依据的理体。整个宇宙理体是一个,关系我们明白了,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这是佛法讲的伦理,伦理是讲关系,我跟宇宙、跟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?一体的关系,太亲密了,一体比一家人还亲密。中国老祖宗讲关系讲五伦,第一个「父子有亲」,你看亲爱,一体的亲爱。关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所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,整个宇宙呈现的是亲、是仁爱,那个相是仁爱,作用是和谐、是互助合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