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就成佛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,這裏開頭這四句,「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。實當念佛,截斷狐疑」,這四句不得了!念老底下這句話說得好,「此四句實爲一大藏教之綱宗」,綱是綱領,宗是宗旨,這四句。前面兩句這是學習的心態,後面兩句是學習的方法,心態、方法正確,你這一生決定成佛。敬,「敬者恭敬。敬佛者,《淨影疏》雲:敬荷佛恩,名爲敬佛。荷者承擔領受之義」。《淨影疏》的解釋簡單明了,什麼叫敬佛?真正繼承、擔當如來的家業。
如來家的事業是什麼?古時候,到人家家裏訪問,這一家從事哪個行業,就是叁百六十行他是哪一行的。佛也稱家,古時候講中國傳統文化叫叁家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也稱叁教,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佛家從事是什麼行業?教學。釋迦牟尼佛從叁十歲示現大徹大悟,開悟之後一生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佛的家業是教學。教學的宗旨是什麼、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。教學的宗旨,宗旨是破迷開悟。衆生苦從哪裏來的?從迷惑來的,迷破了苦就沒有了。樂從哪裏來?樂從開悟來的,開悟就樂了。用什麼手段?用教育,落實在教育,達到他教學的宗旨,圓滿他教學的目標。我們爲佛弟子,我們敬佛就是要繼承佛的事業,佛的事業就是教學,宗旨破迷開悟,目的是離苦得樂。擔是荷擔,這個擔子我們得擔起來。領受,領受是接受這個意思,荷裏頭這個意思,續佛慧命,正法久住。
「如來萬劫薰修,入佛知見」,這是說佛從凡夫修成佛,是很長的時間,不是短時間,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。入佛知見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「乃以佛之知見,開示我等,普令悟入」,這就是佛教學的宗旨。他教我們什麼?就是他自己開悟所見到的。見到什麼?見到一切萬法的自性。一切萬法的現象,自性作用。我們對于萬法,最粗淺的看法要看叁方面,它的體、它的相、它的作用,這才叫會看,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;不在這叁方面看,你沒搞清楚、你不明白。其實大乘教裏面教初學的,對任何人事物,你要看的時候要從八方面看。這八方面,最粗就是體相用,第二看因緣果,體的因緣果、相的因緣果、作用的因緣果,最後還要看事、理。所以對一樁事情,體相用、因緣果、事理八面你都看清楚了,才算你粗知,你對這樁事情明白,不糊塗。不能說你看得很深、看得很遠、看得很細,不是,算是粗淺的看法。那什麼叫深?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八八六十四面,這叫你深入。
如果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知道古人看東西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今天連體相用都沒看到,光看到現象,一無所知,太馬虎了。所以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「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,這是《地藏經》上說的,真的叫無知。從這上我們跟佛、跟菩薩去比,差太遠了。說實在話,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至少要看八面;四果羅漢、七信位菩薩至少要看六十四面,他給你分析問題,雞毛蒜皮這種小事,他能夠從六十四面給你解釋。經上常說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徹法底源,對于一樁法,給你說的話不是假話,說一樁事情,詳細給你說,說一劫都說不完。他看多少層?其深無底,其廣沒有邊際,叫徹法底源。
我們沒有學過不知道,哪有這些事情!我們想不到的。我們一般人討論一樁事情,從正面看、從反面看、從側面看,有幾種看法、幾種分析這個問題,哪有佛法這麼厲害!從八面看就不得了了,在這個世間這是絕頂聰明人,在佛法來講,這剛剛起頭,起碼的條件,非常粗淺。我們對這些事情不能夠深入理解,往往錯會意思,自以爲是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跟古人比比就自己知道慚愧,沒有辦法跟人相比。人家看人、看事、看物能夠這樣的深入,面面都看透,我們哪有這個本事!這才能真正對于佛知佛見,佛的知見,生起敬仰、佩服的心,不能不佩服、不能不敬重。所以這個敬生起來也是由于智,你不知道你恭敬心生不起來,你知道了自然生起來了,怎麼比都沒有辦法跟人比。
佛是以他的知見,真知真見,開示我等,開是講給我們聽,示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示是示現。古人所說的,身行言教,身行是示,做榜樣給你看,再以言來教導你。「普令悟入」,這是教學的目標。學生都開悟、都入佛境界了,這個教學圓滿成就。「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」,佛是已經悟入,是在果地上徹底的覺悟。這是什麼?就是南無阿彌陀佛。名號是果覺,南無是皈依的意思、歸命的意思,就是此地講的承擔、領受的意思;阿彌陀佛,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智、翻作覺,阿彌陀佛,無量智慧、無量覺悟。智慧是覺之體,覺悟是智慧的作用,都是究竟圓滿,爲什麼?上頭有個無量。所以,這句名號是如來的果覺,我們今天拿來作因心。我們修什麼?執持名號,就是念這句名號,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果覺,現在我們用這個作因地心。「不曆叁只」,叁只是叁大阿僧祇劫,不需要經曆,「頓入佛智」。爲什麼?無量智覺是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原來念阿彌陀佛不是念別人,是念自己。念到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豁然大悟,他就明心見性了。這個時候才知道,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于是證得了。這個法門到哪去找?
「此正佛之深恩」,你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能夠不敬佛嗎?你能不感恩嗎?這一句佛號要怎麼個念法,這告訴我們了,世出世間講恩德,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?還有比這個更深的嗎?找不到了。「我等遵依佛示」,我們今天學習,必須遵守、依靠佛的指示,這個指示就是真信、真願、一向專念。「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入于實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這一句的意思深了,這裏叁種般若都講到了,文字、觀照、實相。
這裏有一點參考資料,「叁種般若」。叁種般若從體上講,實相是體,觀照是相,文字是用,這就講從體相用來說,般若之體、般若之相、般若作用。「實相般若以理爲體」,理是什麼?理是事實真相,就是講諸法實相,也就是自性、也就是真心,也叫真如、也叫第一義。世尊在講經教學裏頭,說這個理體說了幾十種的名字。爲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字?這個意思很深,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。名字相是假的,知道這個名字裏頭含的意思就對了,千萬不要執著名字,你懂得意思,怎麼說都可以。這是佛的智慧,這是佛的善巧方便。種種方便都是教我們入實相的,入實相就開悟了,就明心見性,所以實相就是自性。
你看這裏頭解釋的,「體絕虛假」,它是真的,它永恒不變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,性是什麼樣子?性就是實相,是什麼樣子?他說了五句,第一句他說,自性是清淨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從來沒有染汙。現在,現在也沒有染汙,縱然你造作惡業你墮到阿鼻地獄,也不染汙,這才是真的。染汙的是什麼?染汙是意,阿賴耶。妄心有染汙,真心沒有染汙,所以它叫真,它不是虛僞的,它不是假的。「目之爲實」,目是稱,也可以說是看,我們把它當作實來看,實,目之爲實,真實。「印體表彰」,它是真實的。「印體表彰,名之爲相」。這個相是什麼?有體當然有相,但是它的相是以無相爲相。你看,講實相,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,無相是從體上說的,無不相是從相上說的,它現一切相。無相跟有相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實相般若。你要把有相跟無相分開,般若就不見了,你就迷了。相是從體變現出來,體是般若,相,相當然是般若。般若有見聞覺知,你說哪個現象沒有見聞覺知?
這是一個相,它有沒有見聞覺知?現在我們學佛知道,它有。因爲什麼?任何物質現象,它是意念變現的,我們凡夫叫它做受想行識,任何一個物體都是五蘊,它決定分不開,這個不能不懂。現在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證明了,給大乘佛法做了證明,我們相信了,不再疑惑。過去我們看到經上,特別是《心經》,常念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把五蘊都搞錯了。我們講五蘊皆空多半是用身體做比喻,其實現在才知道,五蘊皆空是什麼?是基本的物質,科學家講的中微子,現在又有人說上帝粒子,就是這一類的東西,這是組成物質的元素。它有見聞覺知,再小都有見聞覺知,迷了的人稱它作受想行識,覺悟的人知道那是實相般若,就是見聞覺知。所以,它有觀照的作用。
水,水有。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,告訴我們,水有見聞覺知、有受想行識,我們對它的念頭,善或者不善它都知道。在實驗裏面它反應給我們看,我們看到了,善念,反應非常美好,不善,反應就很醜陋。這就說明什麼?我們對它的心態它接受了,感受到了,感受它就起了反應給我們看,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反應,現在講有機體。明白這個道理,整個宇宙是有機體,千萬不要認爲沒人看到,假的。修.藍博士來參觀我們的攝影棚,告訴我們,我們起心動念牆壁知道、天花板知道、地板知道、桌椅板凳都知道,怎麼說沒人知道?真的。所以他懂得了。沒有人不知道,你能瞞過誰?欺騙自己而已,怎麼能欺騙別人?
所有物質現象統統都有精神現象,精神跟物質永遠合在一起,不能分家。這是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到最後,物質不見了、沒有了,物質變成什麼?變成是念頭,意念的波動現象。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物質是從念頭産生的。但是這個事情在大乘教裏頭講得很多,我們都沒有注意到。前面我們學天臺十乘止觀,第一條裏面就講到了,「色由心造,全體是心」,你看講得多清楚!我們要不是科學家給我們做的報告,我們這兩句聽不懂,不知道真相是什麼。看到科學報告,真相大白,我們對于佛菩薩的智慧還有懷疑嗎?再也不懷疑了。
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話,叁千年前。叁千年之後的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,才把佛經上所說的極微色找到了。極微色就是最小的物質,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把這個找到了。把它再分開才曉得,念頭波動現象。所以,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生出來的,這就說明了色由心造。整個宇宙?整個宇宙是心,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實相般若,整個宇宙的本體,整個宇宙的理,所依據的理體。整個宇宙理體是一個,關系我們明白了,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是佛法講的倫理,倫理是講關系,我跟宇宙、跟一切萬法是什麼關系?一體的關系,太親密了,一體比一家人還親密。中國老祖宗講關系講五倫,第一個「父子有親」,你看親愛,一體的親愛。關系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所以整個宇宙是和諧的,整個宇宙呈現的是親、是仁愛,那個相是仁愛,作用是和諧、是互助合作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