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居然想到我们联手把我们的小城,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。这想法太好了,我听到真欢喜,我鼓励他。真正大家有意思想做,那宗教团结不是表面,表面形式不行,要有实质的内容。实质内容怎么做法?互相学习经典。我要学习不同宗教经典,大家互相学习。把经典里面,神、上帝很好的教训节录下来,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。有些话,譬如说「爱」,每个宗教里头都有,那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为中心,神爱人,上帝爱人,我要像神、像上帝一样,我要爱人。人人都爱人,这个小城多殊胜,这个小城怎么会不和谐!这个小城的居民,看每个人都是一家人,都是兄弟姊妹,互相尊重、互相亲爱、互助合作,我们相信这个小城都是好人,这个小城不会有灾难,这个小城非常的幸福。得把它做到!做出成绩出来,让全世界人都看到,会感动人。

  下面这是念老对净影大师注解的简单解释。「其大意为:杜众恶源之意,即是令离恶业。因恶业使人入恶道,乃恶趣之本,故称为恶源。故应杜塞云云。望西同之」,看法跟这个相同。我们先看这一段,这是说明杜众恶缘非常重要,为什么?不造恶业了,恶业不能造。造作恶业的时候不知道,迷惑颠倒,如果他同时能够想到恶业将来的果报,他不敢造了。譬如说,妄语,欺骗别人,果报在地狱,他敢不敢造?不敢造了。两舌,挑拨是非,果报是拔舌地狱。将来离开地狱之后,再到人道里面来,还有余业,你说的话没人相信,这是什么?这是地狱的余业。而且跟人结的这些恶缘,如果那个人不饶你,永远记在心上想报复,那就惹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这种冤冤相报,双方都痛苦,不是你叫对方苦你乐,不是,两方面都痛苦,这又何必?都属于愚痴。

  解冤释结,化解问题,实在说都在佛法,只有佛法能帮助人彻底化解问题。佛法从根上解决问题,不是从枝叶,枝叶上解决不了问题。一时冲突化解了,怨恨没化解,要从内心里头把怨恨化解,这问题才真正解决。那要化解怨恨,得需要智慧,需要教育,不教不行。教要身教,在这个时代言教人不相信,身教,我做出来给大家看。做出来,别人相信了,你再教他,他肯听了,他真听懂了,他就会照做。所以这不造恶业是正确的,绝对正确,对自己的好处太多了。

  恶业对自己伤害,我常说,造恶业对别人伤害三分,对自己的伤害七分,不值得。为什么要造恶业?别人毁谤我、羞辱我,我要没有接受,就不受伤害。他毁谤别人,我为什么不生气?羞辱别人,我好像没有感觉。他毁谤我,毁谤、羞辱我,我不接受,为什么?这个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,为什么一定是我来接受、承受?不需要!他当面骂我,我洗耳恭听,我以为他骂别人,他不是骂我。《金刚经》上教导我们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无我,他怎么能伤害我?无我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,凌迟处死,无我。身不是我,你把它剁成什么粉末,与我也不相干,不是我。只要不接受,就不受伤害。我们看到这个事情,还生感恩的心,为什么?成就我忍辱波罗蜜,我感谢。等于说我修忍辱波罗蜜,这是一次考试,这考试顺利通过了,感谢老师。这样才真正能够拔诸烦恼,杜众恶缘,成就的是什么?成就是清净的道业,你的清净心现前,这个利益可太大了。明明这个机会在面前,不知道修清净心,去造恶业,你说谁错?别人没有错,自己错了。我能够在逆境恶缘里头不生烦恼,没有怨恨,不但我自己成就,也成就了对方,为什么?对方纵然受果报,减轻他的重罪。纵然堕地狱,地狱受苦少,不是很苦,这对他来说,减轻他的罪业。我要接受了,互相相骂、互相相打,两个罪业都重。自己没有罪业,减轻对方罪业,这叫积功累德。所以头脑要清醒,要常生智慧,不能常生烦恼。永远要记住,恶业是因,恶道是果。所以这个一切众恶之源,一定要知道把它杜塞。

  望西师疏里头说,「杜众等者,令断恶业。流转生死,恶业为源。故云之源」。意思跟《净影疏》差不多。所以就像水,这是水源,源头。流转生死就是业力,恶业。恶业从哪来的?从恶的因生的。因是什么?因是贪瞋痴慢疑,是我见、成见,这都是因,这是错误的。贪瞋痴慢疑,自性里头没有,这是染污。真心,清净的,惠能大师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那这五种染污,最不好的染污,称为毒。五毒染污,染在哪里?染在阿赖耶,染在末那。阿赖耶、末那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,它现相、作用也都是虚妄的,妄因。六道是妄果,是从妄因变现出来的。佛把它比喻作梦幻泡影正确,真是梦幻泡影。人在里头造这个恶因,受这个恶报,统是虚妄的,就等于人做恶梦一样,在梦中惊吓,醒过来一身大汗,全是假的。众生在六道搞这些生死轮回,诸佛菩萨在局外看起来,做恶梦。佛法就是把你唤醒,叫你别再做恶梦,你回归到正常,正常是诸佛菩萨。十法界里头都不正常,四圣法界这个病轻一点,六道里头病重,最重的是地狱。

  「《会疏》异是」,《会疏》里头说法跟前面有一点不一样。「疏曰:诸烦恼中,瞋恚为最,故云之源」。瞋恚,地狱的业因,说得也有道理。我们接着看,「亦指无明为之源,佛悉断尽,更无余残。故云杜众恶源也」。诸佛如来他们断烦恼断得彻底、断得干净,贪瞋痴慢疑全断了,没有残余的。残余是说习气,连习气都没有了,这才叫杜众恶源。以上两种解释,「不妨同参。《会疏》就佛边说。《净影疏》等」,这是指现在修行人,从哪里下手。两种说法都说得好。佛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终极的目标,希望到佛的境界,但是现在下手是要从五戒十善着手。这就是说明戒定慧三学,戒是根本,不从这里下手,不会成就;不从这里下手,就没有根,没有根,信心就有缺陷,半信半疑,或信或疑,遇到境缘,会被境界所转。古人所说的高名厚利,你就被它转变了。你禁不起外面诱惑,你会退转,你会造业。

  现在退转的人很多,中途变节的人比比皆是,什么原因?他没有根。为什么古时候古人遇到这个境界,他能把持住,他不为外境所动摇?六祖惠能大师在曹溪,当时的皇帝是武则天,武则天曾经下过几次诏书,就是请他到京城。皇上诏见,他不去,以年岁老了,身体不好,不能长途旅行,把它辞掉。不为动摇,他心是定的,这是什么?有根。根是什么?根是戒。戒是什么?戒就是拔诸爱欲,杜众恶源。修行从这里下手,用什么方法?用念佛,法子妙绝了。这些不善的念头才起,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,不让它发生,这个方法高明到极处。我们要会用,要把它用熟,常常能用,时时刻刻都能用,都不会把它忘记,那就好了,这个人叫真会念佛。为什么?妄念一起来,阿弥陀佛,就把妄念打掉,真会念。

  再看下面第三段,「游化示教」,有这种本事,这才能教化众生。请看经文:

  【游步三界。无所挂碍。开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
  自己成就了,才能教化众生。什么叫自己成就?真正断恶修善,功夫成就了,才是真正成就。不是说我这个经教学了,我都懂了,我都能够讲了,这样行吗?不行,这样决定度不了现前的众生。现前众生一定要看到真正的效果,他才会相信,他看不到,他不相信。你说你是好人,你什么地方好?你真正做出来了,他称你是好人。你说得再好,你没有做到,他不相信你是好人,也不相信你的教是好的教。为什么?真好,你为什么不干?你自己不肯干,可见得这不是真好,那换句话说,那是骗人的。所以今天要教化众生,先要成就自己。成就自己需要时间,十年是最低的限度。

  印光大师一出来,人家就服了,连嫉妒障碍的人都不敢把嫉妒障碍的样子表演出来,什么原因?他有真实的德,他做到了。印祖一生的行谊我们不清楚,但是我们知道他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管理,管理藏经,三十年不出藏经楼,在藏经楼里头阅藏、念佛,三十年如一日,成就他戒定慧三学。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谦虚,不敢为人师,向他请教的人多少。他是用文字弘法,因为他的乡音很重,说话一般人听不懂,也找不到好的翻译。一生对大众讲经只有一次,就是上海护国息灾法会,这里面讲开示讲了八次。弘扬佛法全用文字,以书信为主。你看他写的信多诚恳、多谦虚、多恭敬,为别人解答问题,从这些地方看到老人的德行。被别人发现,名出去了,教化众生只有十年。十年的成就,在中国佛教界里头没有人不服,哪一个法师都有人批评,印光法师没有一个人敢批评。这是中国古人所说的,厚积薄发,他累积得太厚了,一被人发现,真的是所谓一举成名。他的文字朴实,句句都是实话,句句都是箴言,字字句句感动人心,心是真心,行是真行。

  当年李炳老劝我,要依印光大师为师,向他老人家学习。老师送我一部《文钞》,那个时候在台湾流通的只有正续二编,一共四册。读他的《文钞》,依教奉行,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弟子,就是印祖的传人。李老师用这个介绍给我,我也用这个介绍给一些同学,我们大家都做印光法师的学生,尊师重道,向他老人家学习。他老人家没有别的,说实在话,也就是六个字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走的这一条路子,没有一个不成就、没有一个不往生。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成就,才是真正的得度。

  『游步三界,无所挂碍』。「三界」就是六道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在六道轮回里头普度众生,没有障碍。「《会疏》曰:无谋神化,常体性空,故为游步」。这解释什么叫游步。我们今天讲,在三界当中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立刻就有应,这是「游步三界」。无谋,谋是策画,没有策画。为什么?他不起心不动念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众生有感,法尔有应。虽有应,常体性空,应化的相、应化的事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用这个来解释游步。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在十法界里头教化众生,众生有感,他就应,感应道交,绝不失时。众生什么时候有感,佛菩萨什么时候就有应。那我们起心动念,有感,菩萨有没有应?有。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察到?显应我们能觉察,冥应我们觉察不到,是冥、是显,完全在我们的感。我们今天感里面有怀疑,不纯;敬里头也有怀疑,所以显的感应少了,冥应就多了。我们真正被佛菩萨加持,真正被佛菩萨照顾,但是自己不知道。可是你很冷静去思惟,会发现这里头一定得加持,不得加持,我们怎么会天天还有进步?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,就相信有这个事情,心愈真、愈诚、愈敬,感应愈明显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