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居然想到我們聯手把我們的小城,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。這想法太好了,我聽到真歡喜,我鼓勵他。真正大家有意思想做,那宗教團結不是表面,表面形式不行,要有實質的內容。實質內容怎麼做法?互相學習經典。我要學習不同宗教經典,大家互相學習。把經典裏面,神、上帝很好的教訓節錄下來,我們一起共同來學習。有些話,譬如說「愛」,每個宗教裏頭都有,那我們就可以以這個爲中心,神愛人,上帝愛人,我要像神、像上帝一樣,我要愛人。人人都愛人,這個小城多殊勝,這個小城怎麼會不和諧!這個小城的居民,看每個人都是一家人,都是兄弟姊妹,互相尊重、互相親愛、互助合作,我們相信這個小城都是好人,這個小城不會有災難,這個小城非常的幸福。得把它做到!做出成績出來,讓全世界人都看到,會感動人。
下面這是念老對淨影大師注解的簡單解釋。「其大意爲:杜衆惡源之意,即是令離惡業。因惡業使人入惡道,乃惡趣之本,故稱爲惡源。故應杜塞雲雲。望西同之」,看法跟這個相同。我們先看這一段,這是說明杜衆惡緣非常重要,爲什麼?不造惡業了,惡業不能造。造作惡業的時候不知道,迷惑顛倒,如果他同時能夠想到惡業將來的果報,他不敢造了。譬如說,妄語,欺騙別人,果報在地獄,他敢不敢造?不敢造了。兩舌,挑撥是非,果報是拔舌地獄。將來離開地獄之後,再到人道裏面來,還有余業,你說的話沒人相信,這是什麼?這是地獄的余業。而且跟人結的這些惡緣,如果那個人不饒你,永遠記在心上想報複,那就惹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這種冤冤相報,雙方都痛苦,不是你叫對方苦你樂,不是,兩方面都痛苦,這又何必?都屬于愚癡。
解冤釋結,化解問題,實在說都在佛法,只有佛法能幫助人徹底化解問題。佛法從根上解決問題,不是從枝葉,枝葉上解決不了問題。一時沖突化解了,怨恨沒化解,要從內心裏頭把怨恨化解,這問題才真正解決。那要化解怨恨,得需要智慧,需要教育,不教不行。教要身教,在這個時代言教人不相信,身教,我做出來給大家看。做出來,別人相信了,你再教他,他肯聽了,他真聽懂了,他就會照做。所以這不造惡業是正確的,絕對正確,對自己的好處太多了。
惡業對自己傷害,我常說,造惡業對別人傷害叁分,對自己的傷害七分,不值得。爲什麼要造惡業?別人毀謗我、羞辱我,我要沒有接受,就不受傷害。他毀謗別人,我爲什麼不生氣?羞辱別人,我好像沒有感覺。他毀謗我,毀謗、羞辱我,我不接受,爲什麼?這個世間同名同姓的人很多,爲什麼一定是我來接受、承受?不需要!他當面罵我,我洗耳恭聽,我以爲他罵別人,他不是罵我。《金剛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無我,他怎麼能傷害我?無我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淩遲處死,無我。身不是我,你把它剁成什麼粉末,與我也不相幹,不是我。只要不接受,就不受傷害。我們看到這個事情,還生感恩的心,爲什麼?成就我忍辱波羅蜜,我感謝。等于說我修忍辱波羅蜜,這是一次考試,這考試順利通過了,感謝老師。這樣才真正能夠拔諸煩惱,杜衆惡緣,成就的是什麼?成就是清淨的道業,你的清淨心現前,這個利益可太大了。明明這個機會在面前,不知道修清淨心,去造惡業,你說誰錯?別人沒有錯,自己錯了。我能夠在逆境惡緣裏頭不生煩惱,沒有怨恨,不但我自己成就,也成就了對方,爲什麼?對方縱然受果報,減輕他的重罪。縱然墮地獄,地獄受苦少,不是很苦,這對他來說,減輕他的罪業。我要接受了,互相相罵、互相相打,兩個罪業都重。自己沒有罪業,減輕對方罪業,這叫積功累德。所以頭腦要清醒,要常生智慧,不能常生煩惱。永遠要記住,惡業是因,惡道是果。所以這個一切衆惡之源,一定要知道把它杜塞。
望西師疏裏頭說,「杜衆等者,令斷惡業。流轉生死,惡業爲源。故雲之源」。意思跟《淨影疏》差不多。所以就像水,這是水源,源頭。流轉生死就是業力,惡業。惡業從哪來的?從惡的因生的。因是什麼?因是貪瞋癡慢疑,是我見、成見,這都是因,這是錯誤的。貪瞋癡慢疑,自性裏頭沒有,這是染汙。真心,清淨的,惠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那這五種染汙,最不好的染汙,稱爲毒。五毒染汙,染在哪裏?染在阿賴耶,染在末那。阿賴耶、末那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,它現相、作用也都是虛妄的,妄因。六道是妄果,是從妄因變現出來的。佛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正確,真是夢幻泡影。人在裏頭造這個惡因,受這個惡報,統是虛妄的,就等于人做惡夢一樣,在夢中驚嚇,醒過來一身大汗,全是假的。衆生在六道搞這些生死輪回,諸佛菩薩在局外看起來,做惡夢。佛法就是把你喚醒,叫你別再做惡夢,你回歸到正常,正常是諸佛菩薩。十法界裏頭都不正常,四聖法界這個病輕一點,六道裏頭病重,最重的是地獄。
「《會疏》異是」,《會疏》裏頭說法跟前面有一點不一樣。「疏曰:諸煩惱中,瞋恚爲最,故雲之源」。瞋恚,地獄的業因,說得也有道理。我們接著看,「亦指無明爲之源,佛悉斷盡,更無余殘。故雲杜衆惡源也」。諸佛如來他們斷煩惱斷得徹底、斷得幹淨,貪瞋癡慢疑全斷了,沒有殘余的。殘余是說習氣,連習氣都沒有了,這才叫杜衆惡源。以上兩種解釋,「不妨同參。《會疏》就佛邊說。《淨影疏》等」,這是指現在修行人,從哪裏下手。兩種說法都說得好。佛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終極的目標,希望到佛的境界,但是現在下手是要從五戒十善著手。這就是說明戒定慧叁學,戒是根本,不從這裏下手,不會成就;不從這裏下手,就沒有根,沒有根,信心就有缺陷,半信半疑,或信或疑,遇到境緣,會被境界所轉。古人所說的高名厚利,你就被它轉變了。你禁不起外面誘惑,你會退轉,你會造業。
現在退轉的人很多,中途變節的人比比皆是,什麼原因?他沒有根。爲什麼古時候古人遇到這個境界,他能把持住,他不爲外境所動搖?六祖惠能大師在曹溪,當時的皇帝是武則天,武則天曾經下過幾次诏書,就是請他到京城。皇上诏見,他不去,以年歲老了,身體不好,不能長途旅行,把它辭掉。不爲動搖,他心是定的,這是什麼?有根。根是什麼?根是戒。戒是什麼?戒就是拔諸愛欲,杜衆惡源。修行從這裏下手,用什麼方法?用念佛,法子妙絕了。這些不善的念頭才起,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,不讓它發生,這個方法高明到極處。我們要會用,要把它用熟,常常能用,時時刻刻都能用,都不會把它忘記,那就好了,這個人叫真會念佛。爲什麼?妄念一起來,阿彌陀佛,就把妄念打掉,真會念。
再看下面第叁段,「遊化示教」,有這種本事,這才能教化衆生。請看經文:
【遊步叁界。無所挂礙。開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自己成就了,才能教化衆生。什麼叫自己成就?真正斷惡修善,功夫成就了,才是真正成就。不是說我這個經教學了,我都懂了,我都能夠講了,這樣行嗎?不行,這樣決定度不了現前的衆生。現前衆生一定要看到真正的效果,他才會相信,他看不到,他不相信。你說你是好人,你什麼地方好?你真正做出來了,他稱你是好人。你說得再好,你沒有做到,他不相信你是好人,也不相信你的教是好的教。爲什麼?真好,你爲什麼不幹?你自己不肯幹,可見得這不是真好,那換句話說,那是騙人的。所以今天要教化衆生,先要成就自己。成就自己需要時間,十年是最低的限度。
印光大師一出來,人家就服了,連嫉妒障礙的人都不敢把嫉妒障礙的樣子表演出來,什麼原因?他有真實的德,他做到了。印祖一生的行誼我們不清楚,但是我們知道他在普陀山藏經樓裏面管理,管理藏經,叁十年不出藏經樓,在藏經樓裏頭閱藏、念佛,叁十年如一日,成就他戒定慧叁學。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謙虛,不敢爲人師,向他請教的人多少。他是用文字弘法,因爲他的鄉音很重,說話一般人聽不懂,也找不到好的翻譯。一生對大衆講經只有一次,就是上海護國息災法會,這裏面講開示講了八次。弘揚佛法全用文字,以書信爲主。你看他寫的信多誠懇、多謙虛、多恭敬,爲別人解答問題,從這些地方看到老人的德行。被別人發現,名出去了,教化衆生只有十年。十年的成就,在中國佛教界裏頭沒有人不服,哪一個法師都有人批評,印光法師沒有一個人敢批評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,厚積薄發,他累積得太厚了,一被人發現,真的是所謂一舉成名。他的文字樸實,句句都是實話,句句都是箴言,字字句句感動人心,心是真心,行是真行。
當年李炳老勸我,要依印光大師爲師,向他老人家學習。老師送我一部《文鈔》,那個時候在臺灣流通的只有正續二編,一共四冊。讀他的《文鈔》,依教奉行,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弟子,就是印祖的傳人。李老師用這個介紹給我,我也用這個介紹給一些同學,我們大家都做印光法師的學生,尊師重道,向他老人家學習。他老人家沒有別的,說實在話,也就是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走的這一條路子,沒有一個不成就、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成就,才是真正的得度。
『遊步叁界,無所挂礙』。「叁界」就是六道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在六道輪回裏頭普度衆生,沒有障礙。「《會疏》曰:無謀神化,常體性空,故爲遊步」。這解釋什麼叫遊步。我們今天講,在叁界當中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衆生有感,立刻就有應,這是「遊步叁界」。無謀,謀是策畫,沒有策畫。爲什麼?他不起心不動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衆生有感,法爾有應。雖有應,常體性空,應化的相、應化的事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用這個來解釋遊步。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十法界裏頭教化衆生,衆生有感,他就應,感應道交,絕不失時。衆生什麼時候有感,佛菩薩什麼時候就有應。那我們起心動念,有感,菩薩有沒有應?有。爲什麼我們沒有覺察到?顯應我們能覺察,冥應我們覺察不到,是冥、是顯,完全在我們的感。我們今天感裏面有懷疑,不純;敬裏頭也有懷疑,所以顯的感應少了,冥應就多了。我們真正被佛菩薩加持,真正被佛菩薩照顧,但是自己不知道。可是你很冷靜去思惟,會發現這裏頭一定得加持,不得加持,我們怎麼會天天還有進步?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,就相信有這個事情,心愈真、愈誠、愈敬,感應愈明顯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