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四七集)  2012/7/2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4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,從科題「遊化示教」,從這裏看起。請看經文:

  【遊步叁界。無所罣礙。開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
  這一小段,菩薩自己成就之後,主要的修持就是教化衆生,從教化衆生這當中提升了自己,古德常說的「教學相長」,在佛法裏面特別顯著。菩薩從斷惡修善,並且把習氣也斷了,這就是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。四十一個階級,這個時候他們自己斷惡修善做到圓滿了,連無始無明都斷了,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四十一個階級時間很長,我們都知道,這個裏頭提升自己是無功用道,真的就表現在教學相長。叁大阿僧祇劫的教學,無始無明習氣自自然然斷幹淨了,這證得妙覺果位,回歸自性。這段經文就描繪他們自行化他這個真實功德。

  前面兩句,『遊步叁界,無所罣礙』。叁界是六道衆生,六道裏面沒有罣礙就一切都沒有罣礙,爲什麼?六道衆生最難度。六道衆生最苦,不但是嚴重的染汙,而且有很深的情執。這個情執廣義的說他貪愛,就是前面講的愛欲,有對人、有對事、有對物,所以這個意思很廣,還有愛人、愛名的。這個裏頭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非常之多,菩薩在這個裏頭一塵不染,他就沒有罣礙了。《會疏》的解釋,「無謀神化,常體性空,故爲遊步」。這個遊步,我在前面所說的,就是感應。遊步是比喻,我們今天到外面教化衆生是要遊步,旅遊,步行。現在交通便捷,步行機會少了,出門有車、有輪船、有飛機。這個在六道,叁界六道裏頭。實際上,法身菩薩哪裏需要遊步?完全是感應,衆生有感,立刻就有應。

  我們在《還源觀》上讀到的叁種周遍,這個意思很深,不是凡夫境界。第一個周遍是信息,「周遍法界」。信息,我們這才動念,遍法界虛空界都收到了。這念頭就像電波一樣發出去,太快了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所以一念周遍法界,與我們有緣的人,感應就現前。沒有緣的,沒有感應,有緣就有感應。我們要知道,我們跟阿彌陀佛有緣,我們天天念佛、天天拜佛,每天時時刻刻都沒有忘記阿彌陀佛,這跟阿彌陀佛緣很深,所以才動念,阿彌陀佛就知道。不要懷疑,我求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真知道嗎?半信半疑,那就前面說的,你就大錯了,疑是重罪,決定不能疑惑。第二個,這就是反應,我們感他就應,應有顯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、冥感顯應這四大類。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「出生無盡」,那就是感應。我們在前面也說過,顯感顯應、冥感顯應都比較少,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就特別多,我們沒有覺察。第叁個周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,「含容空有」。心量大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含容空有就這個意思。含是包含,包含虛空,這就心包太虛;容是容納,包容,能包容萬有。知道什麼?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。法身菩薩知道,清清楚楚,我們不知道,我們迷惑。

  這樁事情我們用個比喻來說,我們這個人的身體,科學家告訴我們,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,五十兆細胞。細胞是我們肉眼能看見的,每個細胞都是我。這五十個兆的細胞在這個身體上,要是每個各個都獨立了,彼此都不相往來,我們的身體就完了。它要是不合作的話,你怎麼辦?所幸的,這五十兆的細胞密切合作,組成一個身體,真正是我們所說的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它全做到了,不分彼此。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,法身菩薩就像這些細胞一樣,他統統覺悟到了,他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。所以他一定盡到他自己一分的責任,爲整體的健康付出貢獻,不爲自己。細胞新陳代謝有周期的,這是科學家告訴我們,七年是個周期,七年我們身體細胞全部換新了。當然它天天都在換,一部分細胞死了,一部分新的細胞又生了,代替了,新陳代謝。小宇宙,人身體是個小宇宙,是大宇宙的一個模型,一模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在很久之前就感覺到,早年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。

  所以大乘佛法是講一體,這才講到究竟圓滿,才真正深深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,生佛是一不是二。生是衆生,佛是諸佛,統統是從自性變現的。自性是本體,一切法不離自性,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不現的時候,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佛法常講隱現,隱的時候本自具足,雖然什麼都沒有,不能說它是無。佛法講空,空不等于無,爲什麼?它能現萬法,遇到緣了能生萬法。緣有兩種,一種是迷,一念不覺這是個緣,萬法出現了;另外一個緣是感,衆生有感,如來有現,這是隱現。

  所以,無謀神化,謀是什麼?沒有去想,根本沒有起心動念,自自然然,這是神化,神通變化。這個現象,我們通常稱它作自然現象,佛經上講「法爾如是」。常體性空,常是恒常,體是體會得一切現象的自性是空的。一切現象的自性,是真如、是本性,也叫法性、也叫第一義空,不可得。性不可得,相也不可得,作用當然也不是真的。相、用,這就講到俗谛了。所以無論是真谛、是俗谛,皆不可得,都不是具體事實。性雖然是具體事實,但是它沒有現象,所以它不可得。故爲遊步,完全是感應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這樣遊步叁界,他當然無所罣礙,什麼障礙也沒有。

  「憬興雲:天上人間,唯佛獨尊。」這個佛,廣義的來說,圓教初住以上都稱爲佛,就都有這個能力,這是我們中國佛教裏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天臺大師六即佛裏頭,法身菩薩稱他爲分證即佛,他真正證得佛果,是真的不是假的,但是沒有圓滿,叫分證。在比喻裏面,把圓滿的佛,妙覺果位,比喻作十五的月亮,滿月。從十四以前,大概到初叁,月牙就很亮了,都稱爲分證。分證,它是真的月亮,光大小雖然不一樣,它是真月,不是假月。什麼是假月亮?捏目所視,我們的眼睛瞳孔焦距有差錯了,每個眼睛看到一個。我們用手指在這上面輕輕的按一下,你看到兩個相,這兩個相稱爲相似即佛,你不能說它假的。到底哪個是真的?真的只有一個,怎麼會有兩個?我們一按,真的看到兩個,這叫相似。相似位,那不是真的,真的只有一個,怎麼會出現兩個?觀行即佛,觀行更差了,觀行比相似還不如,什麼?水中之月,我們晚上看水裏面月亮的影子,倒影在那裏。水中之月是觀行,捏目所見的是相似,真的是天上月亮,縱然是個月牙,它是天上月亮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那個月牙就是初住,滿月就是妙覺。古人這個比喻,用這個比喻好,讓我們了解這個月亮你看的,有真有假,假也不離真。

  天臺講的六即,六即頭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從理上講、從本體上講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理即佛,究竟圓滿佛。我們初學佛的人,一點功夫也沒有,叫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。「觀行即佛」,有功夫了,功夫得力。淨宗法門功夫成片是這個階級,觀行,功夫得力,也就是說有把握往生。這個法門殊勝,八萬四千法門,在觀行位上是決定沒有成就的,但是在淨土,觀行位就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觀行位;相似位,就生方便有余土;分證位,生實報莊嚴土。不一樣,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不能跟淨宗比。淨宗,相似以上我們沒有把握做到,但是觀行可以做到,所以這個法門稱爲萬修萬人去,道理就在此地。觀行位是每個人都可以往生的,只要你依教奉行,真信、真願、真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往生才是真正成就,不往生,來生又要搞六道輪回。你修得不錯,修得好,修得很好,來生得個人身,福報再大一點,生到天道。福報享完之後,如果你享福沒有修福,享福還造孽,那就往叁途去了,愈迷愈深、愈陷愈苦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

  所以在一切經裏頭,這個經是寶典,決定不能懷疑。無論別人怎麼樣批評,我們受持如如不動,我有堅定的信心。我們的智慧比不上老師,老師的德行、老師的學問、老師修持的功夫,我們從內心裏面佩服。這個經是老師親自授給我的,如果要改變了,不學這個,那叫背師叛道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所以我們堅定不移,我曾經說過,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會集本,我還是依教修行。爲什麼?老師,這就是對老師的尊敬。學了這麼多年,這個經裏頭的奧秘逐漸逐漸的悟入、明白了,愈讀愈歡喜。實實在在包含一切經教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統統在這一部裏頭。這麼一個小冊子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的法全在其中,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妙法都在這裏頭。我們看到念老對我們的貢獻,就是他用六年的時間搜集這些資料讓我們做參考,幫助我們理解經文,這集注,我們得感恩。讓我們堅定了信心、堅定了願心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行了,像我在前面所說的。

  所以是「唯佛獨尊,遊步叁界。化之縱任」,縱任就是自在。法身以上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這得大自在。別教叁賢菩薩分別執著斷了,還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們住十法界,住四聖法界,沒有出十法界,出離六道了,沒有出十法界;初地破無明證法身,生實報土。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,所以別教的初地菩薩這兩句話他兌現了,「遊步叁界,無所罣礙」他做到了。下面解釋,「罣者,礙止之義」,礙是障礙,止是不動。「又罣礙」,高麗《大藏經》裏面「作拘閡」,也是罣礙。流通本裏面,這個門字裏頭一個亥,做爲現在我們講障礙的礙,音義都相同。「故淨影、憬興、《會疏》諸本,皆本拘礙」,從高麗藏本上引用過來的,罣礙。「憬興所雲」,這是古大德,「無所拘礙」就是現在講的沒有罣礙。

  「以上《會疏》與憬興,仍是專就佛邊說,乃專就《魏譯》而釋」,這是康僧铠的本子。「今釋會本」,現在解釋這個會本,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會集本,「則應廣攝發菩提心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