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弥陀弟子很荣幸,无论到哪个佛国土,那个佛都非常欢喜,都特别接待,这人是阿弥陀佛的学生。所以这个赞叹「无碍无断」,无断是没有间断,尽未来际「无有间断」。阿难在会上真的起了带头作用,「阿难愿生」,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:

  【阿难白言。】

  对长辈说话用『白』,「白」,现在讲报告的意思。

  【彼佛净刹。得未曾有。我亦愿乐生于彼土。】

  阿难听了释迦牟尼佛的介绍,讲这部经就是把净土介绍给大家,讲得非常详细。听清楚、听明白了,现在又见到佛,「亲见弥陀如黄金山,德相端严」,端正庄严,「及彼土种种清净庄严,皆昔所未见。故云得未曾有」,过去没见过的。这个地方就是讲的三种庄严,西方世界国土庄严,《往生论》上讲的十七种庄严,弥陀八种庄严,往生的菩萨四种庄严,总共二十九种庄严。天亲菩萨在《往生论》里头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。你看,亲自听到、亲自见到,「复闻十方佛赞」,又听到十方佛对阿弥陀佛、对极乐世界的赞叹,「生希有心」,这个心就「发起大愿,愿生极乐」。这是二土世尊说法、现身的用意,真正是劝我们觉悟,劝我们求生净土。

  到极乐世界成就快,太快了!唯有自己成就,才能帮助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,六道众生太苦了,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、破迷开悟。自己没有成就,虽然想帮助人家,能力做不到,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,随时可以回来,这经上讲得很清楚。慈悲心特别重的人,见过阿弥陀佛,就用阿弥陀佛加持的这种智慧、德能,就有能力示现种种不同的身相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示现什么身。所以,往生是一条自己成就、度化众生成就最快捷的一条道路,而且自行跟化他不相妨碍。怎么不妨碍?自己的身在阿弥陀佛面前没离开,接受阿弥陀佛教诲,十方世界有缘众生怎么去的?化身去的,你同时能化无量无边身。什么样的身相?随众生,随他的意思,自己没有意思。众生想见什么身你就现什么身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有这样的能力。百千万化身这是个形容词,实际上不止,不止百千万化身,你同时可以做得到。不是到极乐世界那就难了,慢慢看你的功夫。都要断烦恼,都要消业障,烦恼、业障不消你不能提升。

  由此可知,四圣法界怎么来的?我们就知道无明来的,有无明就有十法界。六道怎么来的?六道是见思烦恼。思烦恼,贪瞋痴慢,这是思惑,贪瞋痴慢疑。有贪瞋痴慢疑就有六道轮回,有无明烦恼就有十法界。无明是什么?起心动念,非常微细。真的不起心不动念,十法界就不见了,超出十法界。超出十法界到哪里去了?一真法界现前。所以,一真法界里头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叫法身大士,但是他们有无始无明的习气,习气没断。这就说明,一真法界依据什么现相的?依据无始无明习气。这个很难断,没有办法断,只有随它去,随着时间慢慢的,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了。在这个地方,断烦恼叫无功用道,你不能用心,你用心你堕落了,你就起烦恼。他不起心不动念了。必须是三个阿僧祇劫,无明习气自然断掉了,这一断掉就成佛了,《华严经》妙觉如来,在等觉之上,一真法界不见了。所以一真法界也是假的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说一真法界例外,没讲,一真法界也是虚妄的。

  妙觉如来到哪里去了?回归常寂光了,回归常寂光就是回归法身。法身没有相,法身不是物质现象,也不是精神现象,也不是自然现象,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无所不在、无时不在,遍法界虚空界它充满了。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,一切法统统是这个法身变现出来的,这能生能现,惠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能生能现是自性,能变所变是阿赖耶,阿赖耶只存在在十法界,十法界之外没有阿赖耶,所以叫一真。这些概念我们搞清楚、搞明白,真正明白有什么好处?真正明白你就放下了。为什么?全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真在哪里?真在常寂光,回归到常寂光就是证真。常寂光什么都不是,什么都是;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有,妙绝了,究竟圆满。

  于学习有没有关系?没关系,这个道理要懂;与真干有关系,与真心有关系。所以,学佛一定要用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,不能欺骗人,欺骗人是欺骗自己。怎么说欺骗自己?欺骗人这种念头,这是染污、这是烦恼,它障碍你智慧,障碍你三昧,障碍你开智慧,障碍你往生,这个道理要懂。我们真心对人不吃亏,我们这一生决定往生,去作佛去了,你走佛的道路。佛不欺骗人,哪有佛菩萨欺骗人的?哪有阿罗汉欺骗人的?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为什么还干欺骗人的事情?对这个事实真相不了解,他认为欺骗人可以占便宜,可以得好处。殊不知眼前得一点小小的好处,自己所受的害太大太大了,一百分只得一分好处,后头九十九分害处,这太严重了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他不干这个事情,毕竟是搞清楚的人少,搞不清楚的人多。

  这一段是讲阿难为我们示现带头,他都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。下面一段,「示生因缘」,怎样才能往生。

  【世尊告言。其中生者。】

  『其中』就是极乐世界,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。

  【已曾亲近无量诸佛。植众德本。汝欲生彼。应当一心归依瞻仰。】

  这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。这里头有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,每一个往生的人,无论是什么样的因缘,只要他真的往生了,肯定他过去生生世世曾经亲近无量诸佛,『植众德本』。这一世当中闻到佛法,遇到这个法门,得到无量诸佛的加持,你才会能信、你才会发愿、才会真干。于是我们就明白了,学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很少,什么原因?他亲近无量诸佛这个功德不足,所以他会退心,他会见异思迁。他敌不过现前一些环境的诱惑,外面名闻利养的诱惑、七情五欲的诱惑,里面伏不住贪瞋痴慢疑。虽然遇到了,也是种善根,不能往生,往生还得等来生后世。我们怎么办?我们想这一生当中往生怎么办?佛在此地教我们,『汝欲生彼』,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就生到极乐世界,『应当一心归依瞻仰』。这句话重要,着重在「一心」,一心就能够补足生生世世亲近无量诸佛的功德。这对我们起了信心。

  我们看念老这段注解,这个注解就非常重要。「世尊答曰」,阿难尊者说他看到了,亲眼看到,他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世尊告诉他,跟《弥陀经》上讲的话一样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个意思跟那一样的。你看,『已曾亲近无量诸佛,植众德本』,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。「得往生者,皆已于无量诸佛,亲近供养,事奉学习,广植德本」,这个地方也引用了,「正如《阿弥陀经》曰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「今者,汝欲生彼,应当一心归依瞻仰」,注重在一心这两个字,皈依的人很多,一心的人很少。我们今天念佛不能往生是什么?心是杂心,有杂念、有妄想、有怀疑,这三样东西把我们的一心破坏了。真正念佛人,没有怀疑、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他统统放下,这个人叫一心。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议,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大小乘里头都说到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也有地方讲「止心一处」,止观的止,把心止在一处,无事不办。这句话非常重要!一念真诚心,具足万德庄严,那一念真诚心太重要了。

  「归依」,跟下面这个反白的皈是一个意思,「瞻者瞻望,仰者崇仰,归依瞻仰」这里头就包含着有「礼佛、观佛、念佛、忆佛」这么多意思在里头。「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」,《往生论》上天亲菩萨告诉我们五念法门。五念第一个是「礼拜」,第二个是「赞叹」,第三个是「作愿」,第四个「观察」,第五个「回向」,这是《往生论》里面的。我们参考资料里头,从《三藏法数》里头节录出来的,「修净土五念门」这一条里头,出自《无量寿经论》,论就是《往生论》,天亲菩萨造的。第一个「礼拜门:谓修净土之人,清净身业,面对阿弥陀如来,一心翘勤,恭敬礼拜,愿生彼国,是名礼拜门」。头一个教我们拜佛,拜佛是消业障,也是真正忏悔。口念佛、身拜佛、心想佛,三业清净。

  晚近谛闲老法师,他的学生倓虚法师,抗战之后移民到香港,在香港办了个华南佛学院。确实出了不少人才,在香港、在台湾、在南洋、在美国、加拿大这些地区弘法,很多我都遇过,也都很熟悉。老法师的同学,也就是谛闲老和尚的弟子,其中有个念佛的,锅漏匠,还有个参禅的,这两个例子老和尚常常讲经说法提起,勉励大家。参禅的这个徒弟,以后去做土地公了,鬼道里头的,小神,土地公。念佛的这个锅漏匠了不起,这个人没念过书,不认识字。干锅漏匠这个行业,在抗战期间比叫化子差不多,所以这个行业是非常辛苦、非常可怜。他四十多岁,举目无亲,他就找到小时候的同伴,就是谛闲老和尚。看到他出家了,住得不错,有吃有穿的,非常羡慕,要跟他出家。谛老告诉他,不行,出家,你五堂功课你都学不会,就看准了他决定学不会,人笨!那你住在庙里,谁都瞧不起你,这日子多难过。讲经教学,你不认识字,现在学,迟了。

  最后他硬赖着不肯走,老和尚给他搞得没办法,到底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。谛老就跟他说,你真想出家,我有几个条件你要遵守。他说行,你提什么条件我都遵守。好,谛老就说,我给你剃度,把你送到乡下,宁波,在浙江宁波乡下,一个废弃的小庙,没人住的,你到那边去住。只教你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会不会?行,他会了。就这一句佛号,你一天到晚就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就念,不分昼夜,你一直念下去,将来你准有好处。他老实,也不问什么有没有好处,你叫我念我就念,他就真干。这个方法好,一点压力都没有,你看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念,不分昼夜。找了个乡下念佛的老太太替他烧两顿饭,中午、晚上,早饭自己理,不要叫别人。这个老居士给他洗衣服、烧饭,另外找了几位居士,大家凑一点钱,每个月供养他的生活费用。谛闲法师这么样处理,把他安顿在这个破庙里头。

  他真老实,三年没出门,就像闭关一样,每天就是拜佛、念佛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真干。三年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。从他那个破庙到宁波观宗寺,走路要一天,一整天,走一天,我们估计大概一百里路的样子,要走一天。往生了站在那个地方,乡下人从来没见过,这也是个新闻,赶紧派人到观宗寺去给谛闲老和尚报信。谛老那个时候在观宗寺好像是知客师,他不是住持,知客。回来替他办丧事,来回三天。谛老看他不错,站在那里,死了还站三天。站着往生的我们听说,但是死了以后站三天没听说过,可能只有他一个。谛老赞叹,说「你总算是有成就,没有白出家一场,你的成就,天下」,这天下就是说中国,「弘宗演教的大法师比不上你」,包括他自己,他自己是演教的,弘宗就是传禅宗的,演教就是讲经说法的法师,没有一个比得上你,「四大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」。这样的成就。预知时至,没有一点病,说走就走了。念佛三年,不难!

  锅漏匠凭什么本事有这么大的成就?老和尚的赞叹赞到极处了。他的本事就六个字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对师父没有一丝毫怀疑,完全相信,师父怎么讲,百分之百的做到,所以他就成功了。无论在家出家,锅漏匠是我们最好的榜样,我们真能够像他这样修行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他用了三年,我们要努力去追,我们希望三个月就能追上。行不行?行,勇猛精进决定成功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,只要你真正放得下。锅漏匠有个最大的好处,就是他一无所有,他不必要放下,他没有东西,他没有,什么都没有,跟要饭的一样,这一点可能是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因素。我们有这样、有那样,这个放不下,那个放不下,完了,全功尽弃。

  从这个地方让我们想起来,唐朝宗门有个大德,在家居士庞居士,这是个大富长者,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个示现。把整个家财卖掉,统统把家私装在一个大船上,船划到长江中心,把船底砸两个洞,沉下去了。有人就说,你这么多的金银财宝,你要是不要了,可以救济贫穷,做好事。他说了一句话,好事不如无事。靠什么过日子?打草鞋,每天编草鞋过生活,一天卖几双草鞋,几个铜板,吃饱肚子就可以了。这是教我们什么?放下!锅漏匠他的成就秘诀就是彻底放下,他什么都没有。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是放不下,被放不下害了!你要想到极乐世界,统统放下,你什么房子、产业全部放下,都不要了,你三个月,一百天可以成功;你还有这么多东西的话,一百年都不能成功,为什么?你有牵挂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