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0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法门,我们有没有能力来学习、有没有时间来学习?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把握成就?这是一定要考量的。法门太高,我们没有这个程度,就很难了。法门是好,时间很长,我们寿命短促,那也不容易成就。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简单容易,经上给我们讲的八个字(两句话)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我们能做到。

  菩提心怎么解释?我们可以依据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当中所说的无上菩提心,他的解释很简单,一点都不麻烦。你真正能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真正发愿我要求生极乐世界,这个心就叫做无上菩提心,比经论上讲得简单。《观经》上所讲的菩提心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讲了三个;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,马鸣菩萨说菩提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也说了三个。我们把三个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明显了,菩提心是真心,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,也就是自性的本体,真诚。学佛如果用真诚心,就是大乘菩萨。为什么?他用菩提心、用真心,真诚心起作用,这个作用对自己就是深心。深心,古德解释,好善好德。真诚心决定好善好德,好善好德就是自爱、好善好德就是自尊。善是什么?十善业道。德是什么?伦常八德,五伦、五常、八德,好善好德。在佛法里面的德,菩萨的六度是德,普贤菩萨的十愿是德,这叫真正自爱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不离开善德。自爱才会爱人,自尊才会尊人,这学佛的基本条件,对自己。对别人,大慈大悲,慈悲就是爱。佛不说爱说慈悲,因为世间人爱里头有感情、有情执;慈悲是爱,这个爱里头不是情,是智慧。也就是说,真实智慧里面流出来的爱心叫慈悲。世间人是阿赖耶识里头流出来的爱,那个爱是第七识,我爱。那是什么?那是贪心,是贪爱的根本,所以佛不用爱字,用慈悲。

  学佛对于转识成智不能不懂、不能不学。识是什么?就是第六、第七,第六的分别、第七的执著。执著的根源,第一个是我执、我见。《金刚经》后半部把这个破掉了,「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」,所以《金刚经》是大乘。这四种见反过来,反过来就有了、具足了,就是末那识的四大烦恼常相随。没有我,执著有个我,这个麻烦,从这个执著就生了我爱。这个爱是贪,为什么?你爱就想占有,就想控制它、想支配它,有这么多错误的念头生起来,慈悲里头没有。我痴,愚痴;我慢,傲慢。你看四大烦恼,我见、我爱、我痴、我慢,四大烦恼常相随,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。一念不觉迷失了自性,把自性变成了阿赖耶,阿赖耶的末那识这四种烦恼就来了。觉悟的时候叫做见闻觉知,迷了的时候就叫做受想行识。

  大乘学人包括净宗同学对这些事情,理清楚、事明白,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修,就能够练。练什么?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生烦恼,看破了,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。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不起贪爱、不生瞋恚、不生愚痴,对一切法真明了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就看破了。内,把贪瞋痴慢疑断掉,彻底放下了,清净心现前。贪瞋痴慢疑是染污,有这个东西清净心就没有了,这个东西一放下,清净心现前,平等心也现前。为什么?嫉妒、傲慢没有了,平等就现前。这个就是用自己的真心,不再用妄心了。性德光明遍照,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过佛菩萨的生活,这个快乐自在。你要过六道凡夫的生活,苦不堪言,太苦了!

  早年方东美先生教我,要过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是什么?学佛。学佛里头还有最高的生活,念佛,念念求生净土、念念不离弥陀,这真快乐、真自在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。我修一天,这一天快乐;我修一个星期,这一个星期快乐;修一个月,这一个月快乐;修一年,这一年快乐,为什么不干?千万不要迷惑,被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迷了,被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蒙蔽了,那就错了。头脑清净不迷惑,我们选择的是绝对正确的。选择正确就有快乐,选择错误就有痛苦,都在自己一念之间。

  烦恼习气重,经教可以帮你的忙,不可以一天不读经、不可以一天不听教。楞严会上文殊菩萨说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,六根比较,耳根最利,看有时候看不清楚,听得清楚,耳根利。耳根利,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,让你听懂,然后再让你看见,你就相信不怀疑了。世间所有的祸福都是业力所感的,善念感得的是福报,恶念、恶行召来的是灾难,叫灾祸。

  那我们的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日常生活当中不生烦恼、不起贪恋,贪瞋痴慢疑统统放下,这叫真修行。真正能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做到,不但自己功德圆满,同时普度众生。你是学佛人最好的榜样,大家看到你就看到中国传统文化、就看到了大乘佛法,让他对传统文化、大乘佛法生起信心,这个功德太大了!自己成就也帮助别人成就,这叫自行化他。那我们自己堕落了?堕落了你就堕地狱。哪有那么大罪?真的,因为你不学佛不会堕地狱,学佛就堕地狱。什么原因?你让别人看到你的行为,对佛法产生怀疑,不相信了,你把众生学佛的善根断掉了,这个罪就是阿鼻地狱、就是无间地狱。打着佛的旗号,告诉人你学佛,你对于佛基本的教诲,就是五戒十善,这佛门的,用佛家来讲,六和、六度,这最基本的。这四样东西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没做到,这个罪名不就是无间地狱!做到了?做到了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你愿意走哪一条路?关键是在真干,说没有用。

  学儒,要做个中国人,你承认老祖宗,你是老祖宗的后代。你不要老祖宗,你的果报也在地狱;要老祖宗,不学老祖宗,果报还是在地狱,得真学。老祖宗的东西也很简单,五伦、五常、八德,合起来实际上讲十二个字,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,仁爱和平」。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去,不就这十二个字!孝是根本,悌是尊重长辈、尊重长者,这里头包括了师道。大道都非常简单、都很容易,净宗你看就那么简单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八个字,这是大道。愈是大,它愈简单、愈容易,当中没有委曲相,一条大道让我们顺利的回归自性,转凡成圣就在一念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,「见彼依正」。礼佛现光,见到依报了。依报是什么?极乐世界。

  【此会四众。天龙八部。人非人等。皆见极乐世界。种种庄严。】

  见到了。『此会』,是佛说《无量寿经》,特别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。在这一会当中,『四众』,同学,这个四众,念老里头有注解。「大比丘众万二千人」,这在序品里面说过的,参加这一次的法会,也就是这一次的讲座,出家众有一万二千人,「比丘尼五百人」,这是出家众。「清信士」,在家居士有七千人,「清信女」也有五百人。复有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弥勒菩萨,还有十六位正士。这十六个人在家菩萨,他们所证得的果位跟文殊、普贤、弥勒是相同的。普贤、文殊、弥勒是出家众,这十六个在家众,这里头含的意思说明,在家修成佛的人比出家的还多,出家代表只有三个,在家代表十六个。「与贤劫无量无边一切菩萨」,这一会太殊胜了。这一会不是讲普通的法,不是一般法门,凡夫一生圆满成佛,这个法门太殊胜了,真正是无比稀有难逢。这些有缘人遇到了,他怎么会不欢喜?除了这些人之外,还有诸天,天众、龙众、八部,这个地方龙众也是指天上的龙众,『八部』是护法神。『人非人等』,这里头有人道、有修罗、有罗刹,也有鬼道,「悉是会众」。他们这些人怎么能参加?这些人过去生中都曾经修过净土,都曾经供养诸佛如来,今天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,启建这个大会,他们跟这个法门有缘,统统都来参加。

  讲经讲到这个地方,阿难带头礼拜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,请阿弥陀佛为大众现身。佛,真的,他礼拜还没有拜完,他就见到佛了,见到观音、势至,这个地方讲见到依报,见到极乐世界了。『皆见极乐世界』,「表与会者,人人皆见也。此界四众弟子合为二万人」。前面说过的,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学佛的居士、女居士,总共合起来二万人,「皆是血肉之身」,跟我们一样。「人人皆见极乐世界」,极乐世界现前,统统见到,「此乃为当时及未来一切众生证信也」。

  「且此殊胜希有之瑞现,遍载五译」。念老特别把五种原译本经文都抄在这里,这什么意思?叫我们看看这桩事情的确是真的,五种译本里头统统都有,这还能假得了吗?帮助我们建立信心,真有极乐世界、真有阿弥陀佛,决定不是释迦牟尼佛妄言。你看这五种本子,第一个《汉译》的。《汉译》的经文是,「阿难、诸菩萨、阿罗汉等,及诸天帝王、人民,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、阿罗汉、国土七宝已」。无量清净佛就是阿弥陀佛,前面我们读过。菩萨、阿罗汉都是极乐世界的,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。以及国土,国土就是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七宝成就的。七宝,前面也读过,代表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珍宝,所以七是表法的,不是数目字。再看《吴译》本,「同之」,这个经文相同,「但以阿弥陀代无量清净」,《吴译》本上是,「皆悉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」,不同就这一点。《魏译》的本子,这是流传最广的,康僧铠的本子。这个本子记载说,「无量寿佛威德巍巍,如须弥山王,高出一切诸世界上。相好光明,靡不照耀。此会四众,一时悉见。又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悉见无量寿如来」,这是《魏译》的本子。

  「《唐译》曰:彼诸国中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悉见无量寿如来,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刹。时诸佛国皆悉明现,如处一寻」。《唐译》这个本子,里面除了在佛光当中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外,还见到诸佛国皆悉明现,看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也在这个光中出现了,看到距离好像只有一寻,就在眼前,说明时间、空间不存在。《宋译》的本子,这一段经文是这么说法的,「尔时会中苾刍」,这个名词现在用得比较少一点,念必除,「苾刍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天龙、药叉、干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,人非人等」,这说得详细一点,把天龙八部都说出来了。「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,及见无量寿如来,声闻、菩萨围绕恭敬。譬如须弥山王,出于大海」。后面这两句是比喻,全都是说的当时的状况。五种原译本上统统有,念老在此地说,「足证确自原经,决非传译有误」。他把五种原译本这一段经文统统抄在此地。这一段注解是这个注子里头叫作证转,提出明确的证据,让我们看到,一点怀疑都没有了。

  经文,这里面讲到几个名词术语,我们简单的把它解释一下,参考资料里头有。「煏刍」,这是出家人的通号,「同于旧译之比丘」,音都相同,翻译的字不一样,音同,都翻作比丘。意思「乞士」,或者翻成「除士、除馑男、熏士、道士」,古时候有这么多的翻法,现在用一个,就用乞士。乞是乞食,士是读书人,说明这个乞食的人不是乞丐,跟中国乞丐行为是相同,但是这个乞丐是知识分子,是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乞丐,不是普通的乞丐,所以用士。在中国古时候,士农工商,士,读书人,是为社会大众最尊重、最尊敬的。佛弟子是有学问、有德行,但是他乞食。「出家为佛弟子,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」。只要受过具足戒,都称为比丘。「以此方无正翻之语,故经论中多存比丘」。这个是古时候有,出家人真修,真正认释迦牟尼佛为本师,听佛的教诲,把佛的教诲真正落实,我们常讲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待人接物。现在出家人不学了,时代变了,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,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。

  民国初年以前,清末民初的时候,出家人在中国社会上普遍受到尊敬,往后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。这个事情决定不能怪社会大众,要怪出家人本身,为什么?他不学了。佛法本来是教育,前清之前,寺院庵堂没有不讲经的、没有不修行的,修行是真干。清朝亡国之后,真正修行的还有。到抗战胜利之后,抗战胜利之前也还有,抗战胜利之后很少了。以后我们在各地方去看,这也走了很多地方,国内、国外,佛门弟子把戒律舍掉了。舍掉也有原因,出家人自己本身十善做不到、六和做不到、六度做不到;经教不讲了,不再去研究了,完全偏重于经忏法事。目的在哪?目的在生活,经忏佛事能赚钱,靠这个来维生。佛教衰了,衰到极处了。我们看到,佛教在外面所表现的完全是迷信,佛教是为死人服务的;换句话说,与活人没有关系。在日本亦如是,日本人很多死亡的时候才找出家人来诵经,平常跟出家人不往来。它本来是个教育,我们把教育丢掉了,这问题从这出来了。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要重新证明。

  中国人喜欢简单,佛教这个名词在中国古时候有,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意思。中国在过去,儒教、道教、佛教,意思不是宗教是教学,所以也称为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受人尊敬。以前出家非常困难,要参加考试,这个考试是帝王亲自主持的。考取了,皇上发度牒给你,这个度牒就是证明书,考取及格,皇上承认。你拿到度牒,你到哪里去出家他不管你,你跟哪个法师有缘你到哪出家。出家的时候一定要交度牒,没有度牒,出家是犯法的,师父不敢收你。经过考试,考试一般的东西相当于进士,所以他真有水平,还要考佛的经典。所以出家人普遍受到社会大众尊重,有道德、有学问,代替帝王教化众生,他有这个任务在身上。这个度牒制度是清朝顺治皇帝废弃的,听说顺治皇帝最后出家了,大概与这个有关系,如果要考试,谁来考他?不可能。废弃之后他出家了。但是这一招错了,废弃之后,佛门的师资一落千丈。

  怎样能够把宗教传教师声望、地位提升?只有国家办佛教大学,或者办宗教大学,每一个宗教设一个学院。这个大学毕业的有毕业证书,那就等于度牒,不是宗教大学毕业的,没有资格出家。但出家之后一定要讲学,从事于教学工作,佛法才能复兴。不走这条路子,佛法决定兴不起来。我出家也就是做个样子,做个实验,一生讲经教学,看看实际状况是不是能够维持下去,能维持,应该做。讲经不要钱,这是人家自动供养,真的到没有供养,没有法子生存了,我们也不会伸手问人要钱。供养多了,多做好事,不要为自己,要为佛教、要为众生,特别是苦难众生。把佛陀教育恢复起来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、应该走的道路,决定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我们称为佛弟子才讲得过去。不然的话,对不起释迦牟尼佛,那就造罪业了。造罪业,这个果报等于破坏佛法,破坏佛法这个罪就重了,果报在无间地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0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