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一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他做胎生,叫它做边地,是这么个意思。其实他不是真的胎生,也不是真的边地,他也在七宝池中。

  「《会疏》曰」,念老引用古大德的注解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「胎生者,譬如胎生人,初生之时,人法未成」,还没有成人的形状。「胎言其暗」,暗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,称之为胎,还没长成,「借此况彼」,借用我们世间这个胎生,比喻疑惑没有断干净的。但是这种疑不障碍他往生,这一点要清楚;那个疑障碍往生,问题就大了,那会造成严重的结果。「非胎胞中胎生」,这个胎胞是我们世间,跟我们这里不一样。「何以知之?」怎么知道?「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,故知非实胎生」。极乐世界全是化生,胎卵湿化这四种生态,极乐世界只有一种,其他三种没有,没有胎生的、没有卵生的、没有湿生的,只有变化。这是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的。

  下面念老给我们解释,就是这个疏的意思,《会疏》里头注解的意思,是「所谓胎生者,只是疑惑未尽,暗障犹存」。佛讲的,一切法由心想生,他心里头有疑惑,疑惑没有除干净,它还起作用。「未能见佛闻法,故以胎儿为喻。若论其实,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」,这一句我们要注意到的,「并无胎生」,胎生是比喻,不是真的。「且边地之人虽云处胎,不但无处胎之苦,所受快乐,犹如夜摩天人在宫殿中。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,在四天王天、忉利天之上,彼天中人时时唱言快哉快哉!」这个快哉就是快乐快乐,他们真快乐,他不是假的。「可见其中天人之乐,甚矣」,他太快乐、太欢喜了,我们也能想像得到。四王天、忉利天没有离开地面,这是地居天。夜摩天是空居天,不在地面,所以他能够脱离地面这很快乐。地面的局限太大,离开地面,这个约束就没有了,他的空间突然扩大了。弥勒菩萨,下面是弥勒菩萨启请,就是提问。

  【何因缘故。彼国人民。有胎生者。有化生者。】

  这是进一步弥勒菩萨向佛请教,这是什么因缘,极乐世界有胎生、有化生。我们看注解。「慈氏见已」,弥勒菩萨见到了。其实这个问是替我们问的,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这一问一答,让我们明白了。这种问叫利益有情问,别人问不出来,没有这个智慧、没有这个福德,所以他代我们问。「今既见果」,就要晓得它是什么因,有此二生。「因缘者,《会疏》云:亲生为因,助发为缘」。像我们植物,种子是因。我们在六和园种菜、种水果,种子是因,土壤、水分、人工这些是缘。我们种植的,不用化肥、不用农药,完全让它自然生长,用爱心去照顾它们。菜园里面不间断的播放阿弥陀佛的圣号,所以这些树木花草、这些蔬菜都是听佛号成长的,这些都是助缘。「胎化皆藉因缘,故对其果,问其所由也」。

  又《楞严经长水疏》这里头说,「佛教因缘为宗」,宗是宗旨,教学的宗旨,「以佛圣教自浅至深,说一切法,不出因缘二字」。经教里头佛常说,「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」。果已经现前,不能改了,怕也没用处。但是众生怕果报,这就是什么?不知道因果,有人不相信因果,果报现前后悔莫及。前天,我看到陈静瑜居士的一份报告,是在最近这次法会当中,遇到有个同修被附体。附体是两个灵,一个是她堕胎了的那个小孩,他来讨命,另外一个是前世跟她有关系,也来报仇夺命的。所以附在身上苦不可言,而且听到声音,劝她跳楼。她跟另外一个法师帮助她调解,才真正体会到这个事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怀孕了,这个小孩不是四种缘不会找你,他来投胎,肯定佛经上讲的四种缘,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他如果是来报恩的,你把他杀掉了,这恩变成仇;如果是来报仇的,你把他杀掉了,仇恨上再加仇恨;如果只是债务关系,现在又变杀了他,他还得要索命,你这个麻烦可大了。

  这两个附身的灵是要她命的,劝他听经不听,我听这个干什么?被附体的这个人本来也听经,听不下去,无法听经。他们就问她为什么?她说是他们在当中扰乱的,不许她听经。这才讲了多少好话,给他分析因果报应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。真正要离苦得乐,怨亲、仇恨与债务统统要放下,好好听经,听经你就明白了,你就觉悟了,非常重要。觉悟之后,你就会相信净土是真的,阿弥陀佛是真的,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才真正离苦得乐。最后这两个灵总算是接受了,到讲堂听经。这两个人离开身体,这个病人算恢复正常。苦不堪言!让大家看见,让大家增长信心,告诉我们这是真的,这一点都不假。堕胎的这个婴儿,劝他到佛堂听经,他说我没有脸见人,我的脸都被撕破了。原来才知道,堕胎的时候用钳子把婴儿全部夹碎再掏出来,面目全非,恨死了,对母亲痛恨,一定要讨命。

  《楞严经》上这一段说,佛教化众生,自始至终不离因缘,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,这个道理不能不晓得。智慧没开,烦恼习气很重,佛教他什么?教他世间法,也就是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。善恶的标准在佛法是五戒、十善,这是普世教育,这是最低阶层的,你认真修学你不会堕三恶道。五戒十善,前面讲得很清楚。在这个经里第八品,佛给我们讲修行最高的原则就是守护三业,经文上说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;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;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。这是世尊普世教育,对一切众生而说的,众生真能做到,这个社会安定、和谐。大众确确实实他能够相亲相爱,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这个社会多美好,这个人生多幸福。所以是人天福慧的根本因缘,你不能不知道。

  今天社会乱了,人生苦了,苦在哪里?十善丢掉了。看看社会,你看看他说什么、看他想什么、看他做什么,你就知道了。现在人想的是贪瞋痴,现在人所说的是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现在人所做的是杀盗淫,这是十恶!动乱、灾变不是没有原因,不是什么自然的,不是,是人造业所感得的。这是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都讲,讲得很多,讲得很详细,劝我们回头。今天果报现前,聪明人、觉悟快的人赶紧回头,回过头来就是十善。身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,这叫身三善业;口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这口的四善业;起心动念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意三善业。人修十善业,这个世界太平了、世界稳定了、世界繁荣兴旺,灾难没有了。於是我们就能够肯定,一丝毫不怀疑,什么能救这个世界?五戒十善能救。

  汤恩比看中了佛教、看中了孔孟,孔孟能救?能。为什么能?它有五常,它有四维八德,这个东西能救今天的社会,能救地球的灾变。仁义礼智信,仁者爱人,不杀生;义者循理,不偷盗;礼有节度,不邪淫;智是理智,不迷惑、不感情用事,五戒里面的不饮酒;最后这个信,言而有信就不妄语。所以,孔孟五戒具足。酒里面展开就是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儒家都讲到。所以中国传统教学当中,有五戒、有十善。

  佛说六和敬,中国人说和为贵、家和万事兴,非常著重这个和。所以称和平,平是平等对待,和是和睦相处。中国人讲和平,日本人讲平和,他跟我们说法颠倒。有道理,为什么?心平等才能和睦相处,心要不平,不可能做到和睦相处。所以,平是因,和是果,要想和睦相处一定要平等对待。我觉得我很高,别人都不如我,这个社会没有和平。必须要谦卑,愈是有德行、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卑,他会让别人,他不会与别人争,这社会才能和睦。佛家对於和讲得很具体,六个条件,第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这是和睦相处的基础要建立在理念上。用什么手段达到?用教学。教学里面,用身教,不是用言教,我做出来给你看,我用行动来显示对一切众生的爱护、对一切众生的关怀,时间久了自然被感动。

  历史上记载舜王,这是个孝子,二十四孝第一个是他。他以真诚心、爱心、忍让的心、清净慈悲心待人接物,为邻里乡党做出贡献。一年,他住在那个地方,一年就变成一个小村庄,为什么?喜欢他的人都愿意跟他住在一起,三年就变成一个小城市。好人!喜欢亲近他,人愈来愈多,和谐城市出现了,你说多难得。舜王在世间,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四千年的样子,舜传给禹,值得我们学习,值得我们效法。我们要学他,我相信效果也能做得出来,不但对国家民族,对整个世界、对全人类都会做出正面的贡献,好事情!要学会包容,要学会忍让,要学会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,「又疑城者,若人於疑心中,念阿弥陀佛,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,五百岁中,不得闻三宝之名。乃疑人所居,故曰疑城」。这是把原因说出来了,为什么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,别人花开了,他花不开。所以称它作疑城,称他作胎生,他没开。这里说得很清楚,最长的五百岁,五百岁是指我们这边人间五百年。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这个概念,因为他们那个世界没有我们所谓的空间、时间,它没有。

  下面说,「如《守护国界主经》云:若人命终之时,预知时至,正念分明,洗浴著衣,吉祥而逝。光明照身,见佛相好,众善俱现。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」。这是世尊在《守护国界主经》里面所说的,这些常识我们一定要知道。这个人命终的时候预知时至,这是常有的,我们常见的。正念分明,临走的时候神识很清楚,一点不迷惑。临走的时候沐浴,换了衣服,吉祥而逝,走得非常安详。佛来接引的时候,光明照身,他见佛相好,众善俱现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他都见到了,但是他见到,别人见不到。慧远大师往生,佛来接引他,极乐世界现前,他见到了,送他往生那些人没见到。而是远公跟大家讲,极乐世界我看到了,佛来接引我,还有莲社早先往生的人都在阿弥陀佛的身边,一起来接引他往生。我们相信祖师不会说假话。祖师在这个时候告诉大家,极乐世界这个相现前,他一生当中过去见过三次,从来没有跟人讲过。今天现前,这是第四次,第四次是佛来接引他往生,他要走了。别人问他,你见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?他回答说,跟经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